分享

传统文化篇|国学的大概念

 上善若水604fin 2018-01-03

提起来过国学,大家不免头疼,因为这玩意实在是有点虚头巴脑,让人摸不住脉门。

传统文化篇|国学的大概念

再上网搜一搜: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看到这个,恐怕会更人更加的头疼。这也范围太大了,老虎吃天——不好下爪啊!

在尝试着搜索一下,所谓的国学大师,搜索显示,季羡林,南怀瑾,章太炎,钱钟书等等等等。

这似乎有点不着边际,这些人的名气太响亮了。再去随便看看,季羡林,精通梵文,吐火罗文,佛学,

不禁让人大跌眼镜,梵文就是传说中的天书,这种全世界也没有几个人认识的鸟文字要怎么去研究,指定让不少人果断放弃,转身投入别的领域。

传统文化篇|国学的大概念

那咱们今天就来说些不一样的,国学的概念确实是足够大,按照网传的那套分法,大到二十五史,楚辞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到《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三字经》等等。可以说,国学两个字,涵盖的梵缺确实是有点过大,对于一般兴趣爱好者来说,只好高山仰止了。

其实,我们可以来看看我们最大的文化普及程度最大的栏目,那就是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

从易中天的《品三国》开始,于丹对于《论语》的讲述,王立群的《史记》,康震《唐宋八大家》等等。百家讲坛栏目开始源源不断的向我国十三亿的平民百姓传输国学的基本教化。

传统文化篇|国学的大概念

康震教授

实际上,国学这个东西在中国可谓是根深蒂固,当然,小编说这话并不是贬义词。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陈独秀、李大钊相继掀起的“新文化运动”都是高喊着“打倒孔老二”的旗号,这之后,围绕着关于国学是否可以救中国的命题,鲁迅、林语堂、梁实秋、郑振铎等左翼联盟作家论坛等等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务必激烈的论战。

在数年积月的争论中,先后诞生了鲁迅的《古书与白话》、《我之节烈观》、《文化偏至论》、《摩罗世礼说》等等,都先后的从封建礼教的角度分析评述了在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去与留”的问题。

实际上,这是没错的。很多人往往在追溯历史时,往往不顾当时的时局、大势等因素,大发一棍子感慨。其实,当时,我们文化百废待兴,传统的八股文对于知识分子的教条约束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了,所以,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才会下如此大的力气去反对与抗争。其实呢,他们自己心里也明白,那样做难免会矫枉过正。这个可以从鲁迅日后的《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等,还有李大钊等人他们在之后的大学教育中也是极力推崇严复先生的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传统文化篇|国学的大概念

新文化运动的得力干将

传统的国学确实犹如颜回描述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不过,当下的“香蕉人”现象已经愈加严重了,这不止发生在华裔身上,在目前的八零后九零后当中也是非常普遍的。我们的国学教育恰恰是我们几千年的大家总结的言简意赅的东西,字不多,也好记。

实际上,国家也在大力发展这一块,比如说全世界都搞得很火热的孔子学院,虽然说时不时地有些负面消息,但是能够认识到这个缺口,还是希望能把这个发扬光大,或者开辟另一些区域。就比如说汉语教育岌岌可危的本土人,如果单单想着去国外发展,未免有点好高骛远。

琢小玉成大器,这是圣贤的名言,也是我们普通后辈应该学习的地方,记得《弟子规》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段话再适合不过了。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身为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必须在懂得了孝顺(父母)、悌(弟兄之间)、诚信、博爱、仁爱等基本的道德品质之后,有余力,再去学习那些文化知识。而当代,这些东西恰恰是最为缺少的。

或许,国学,很可能是一条新兴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