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即时间”,时间应由我们自己在掌控来快慢节奏

 遇到书橱 2020-08-18

时间,在脑海中是怎么样的存在,是成长的点点滴滴,还是转眼即瞬那束光,亦或是对将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幻想。

也有人说,时间就是过去式、现在式和将来式,时间就是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对时间的认知,让我们渐渐关注人生,正如《时间,书与慢》中所说的“我们决不能束手无策,任由时间摆布,而是要通过集中注意力去主导时间”。

相对历史长河,卑微的人们能掌控的时间也就短短几十光景;但正是这微不足到的时间点里,却能使有些人受后人历代传诵,虽有好有坏,毕竟人家就是被后人记住了;更多的人是被埋没到河底,成为了河床基石,谁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的存在。

人类的进化一大特点是勇于抗战,这种反抗精神是一直被遗传下来;对待时间,人们常说要加紧、要珍惜等,都淋漓尽致彰显出不甘被时间主导的抗争内核。

《时间,快与慢》的是德国作者维特曼教授,在医学心理学领域研究有很大的贡献;而本书可以说是维特曼教授研究成果的展示。在书中,作者介绍了许多相关的医学心理学实验,这些实验都非常出名,比如双关图的视觉感知力实验;而在这里被作者用来阐述时间概念。

全书主要分为7大部分,从日常人们应对时间的行为现象出发,到对大脑中关于时间意识的讨论,再到对时间长短盈亏的思考,最终探讨了时间存在的意义。在阅读本书的时候,要把握好书中的逻辑框架去读,才能避免读起来云里雾里的迷茫。

因为《时间,快与慢》一书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章节节点,似乎每一章单独拿出来阅读,你都能获得一些灵感,但却又总会有前后不知所云的感受。说明就是一味地读下去,你会读了后面忘了前面,以至于根本不知道全书在写什么,抓不到关键点,所以阅读时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才不会出现跑题。

对时间的感知或许会像前面所说的,就是现在、过去和未来;但当读完《时间,快与慢》后,会让人感觉时间很玄乎,但却又似乎真实存在;好像很深奥,却又浅显得就是等红绿灯的这几十秒。这种阅读体会在书的前四章犹其强烈,对时间感的体会让人们不得不深入去思考人生,反思生命。“活着”是什么?“现在”真的存在吗?时间怎么会一时快一慢,明明就是24小时“滴答滴答”行进着?怎么样才能把握住时间,让人生过得更加充实……在后面的3章作者就讨论到了相关的问题。

其实,在读国外的一些书籍时,往往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作者的写作大都基于某些事实或真实事件引发的思考和验证;不同于中文著作,可以就情绪而抒发情绪,在中文的作品中,人事物是被情感赋予了生命,偏向于感性。而国外的作品,更讲究从事实现象中发现理性的光辉,所以在阅读国外作品时,往往作者会阐述一大堆现象或实验,又或者反复不断地进行论证,读这样的作品,就需要从整体去把握作者阐述的逻辑,主线是怎么样。比如《时间,快与慢》,它的逻辑就是首先展示各种关于时间快慢现象的展示,接着从人体生理结构方面去研究是否存在一种调节时间快慢的感官,再接着就探讨的结果给出相关时间应用的手段,最后再讨论时间真正的意义;整个逻辑框架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层层深挖过程。

就像阅读国外哲学作品,当读到有些感触的段落时,就要作相应的记号;方便回读,往往真正理解体会作者意图的关键,就在回读的过程。毕竟阅读国外的作品,想一次就完全读懂,这是需要长年阅读相关作品才能实现的。而当读完全文,再回过头去专注记号过的地方,总能给读者恍然大悟的体会,“原来作者想表达这个意思。”,可见,读书作记号是多么的重要。

《时间,快与慢》也可以被切割来看,因为在每一章最后都会出现注释,这些注释即是章节内容的补充说明,同时也可作为拓展阅读的内容。书中引用的许多哲学家的经典著作都非常值得去读一下,比如在讨论在有限时间里如何做内容时,作者就引用了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的《论生命之短暂》的语句“不,我们拥有的时间并不短,但我们浪费的却不少……”。当阅读到这些经典语句之时,读者也会被语句吸引,进而想去读一读原著。

总体上说,《时间,快与慢》认为时间过得快,是因为被无聊侵占走了;而想要时间过得慢,其实就是要活在当下,活得充实,每一分每一秒都能真切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让人感知到时间的存在,这样时间就相对地慢下来的,甚至时间有被延长的可能。而如何才能让人生过程变得充实起来,作者在时间意义一章中说到“在我们感知身体和其运转过程的时候,我们就觉得时间似乎是变慢了。”也就是我们应该专注于感知身体运转过程,专注于某件事情,而不是所有事情。

只有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情,一年如一秒,十年如一日地从事某件事情的时候,静下心去感受生命的过程,体会当下,慢慢地你会发现,时间就像涓涓的流水揉过指尖,它确实存在于我们周围,它是如此地缓慢地行进着。

不再过多地回望过去,也不要急于见到将来,把身心放在当下,专心致志地做好某件事情,时间就会出现在你眼前,虽快即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