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温玉喜|邻里情,真至爱

 百姓文学社 2020-08-18

《百姓文学》春季刊目录

“相约拉萨,心灵之旅” 《百姓文学》《作家文学》西藏采风活动

 温玉喜

 
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住过平房的人对这句话都会感受颇深。

为了响应‘备战备荒’的号召,我和我妈妈、我姥姥曾被疏散到磐石的山沟里,只有我爸爸留在矿上下井。矿里有职工食堂,但我爸是个过日子很精细的人,用现在话说就是‘抠’。他怎么能舍得花钱去食堂吃呢?只能自己在家糊弄。吃饭的问题好解决,那个年代没有口感口味之说,只要是能把苞米面弄熟了,不管是面团子还是糊糊粥,把肚子填饱不饿就行。但是到了冬天,起居就成了大问题。煤矿下井工人都是三班倒,而东北的冬天又特别冷。如果是白班还好说,早晨起来糊弄一口就上班了,晚上回来随便做口饭吃顺便又能把炕烧热,怎么着也可以睡半宿。要是夜班也能对付,天黑就上班,天亮下班回来做饭烧炕,咋也能睡半天。如果轮到三班那就麻烦了,半夜才下班,等到做好饭烧热了炕天就亮了。想睡睡不着了,不睡又不行。井下工作危险性大,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如果到了井下你还迷迷糊糊,一旦出现片帮、冒顶、瓦斯突出这些事故,人就得扔在里面。矿上到有个独身宿舍,那是给独身职工所预备,不接受有家的职工。


邻里间的真情,在平日里你或许看不见摸不着,一旦有了什么事情的时候,它便会自然而然的迸发出来。

张娘见我爸一个人在家,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天里,一个男人上班下班做饭烧炕的实在不容易,于是便把我爸叫到他家,让我爸和张爷睡在外屋的小炕上。就这样,我爸便在邻居家的小炕上,犹如在自己家一样,过了一个温暖的寒冬。在那个年代,物资生活虽然极其匮乏,但是在精神生活上却有着极高的满足,用现在话说“充满着正能量”。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一家有难众人援手,正应了那句话“远亲不如近邻”。当然,任何感情的加热,都是相互的帮助和友爱中增强。我爸知道张娘家没有矿里职工,从那以后井口发的大面包就再也没舍得吃过,每天下班都带回来留给张娘家。

张娘当时是居民组的治保主任。我们住一趟房,他家是西头第一户,和我家也是隔着两家。张大爷是贸易公司的职工,不属于煤矿职工。按说,矿上的房子不会分给矿外职工,那个年代分配房子是一种职工福利。张大爷家没有矿内职工,他们家是怎么分到这套房子的至今我仍纳闷,我猜测或许是因为好人天助吧。


张娘家虽然是老少三辈,但是房子只有一间,这或许和他家没有矿上职工有关。好在他家住的是一趟房的房山头,自己在房山头接出一间,又在房前接了个偏厦子做厨房。这样,便在过去是厨房的外屋又搭了一铺小炕。

张娘家一共有六个孩子,五个男孩一个女孩。大哥早年走‘五、七’道路,被下放到他们老家莽卡公社的胡家大队,在那儿娶妻生子便没再回营城。二哥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学毕业,后来在吉林省电力局担任过处长。三哥也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的大学毕业生,曾在营城煤矿机械厂担任过副总工程师。四哥是营城建井工程处的电工,别看只是一个工人,他的电工技术在营城煤矿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姐姐比我大三岁,喜欢看书。我看的第一本大书‘苦菜花’就是在姐姐那儿借的,那年我九岁。最小的也是个男孩,比我大一岁,我们是中学时的同学,但不同班。张娘和张大爷没啥文化,但子女却各个都很棒,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和楷模。张大爷人特别好,在七十多岁的高龄时,每个冬天只要是夜里下了雪,他都会早早起来把我们整个胡同的雪扫的一干二净。张大爷过世时,邻居中的青壮年都争相为他老人家守灵。我也为张大爷守了一宿,这不仅仅是为了感激,更多的是向他老人家的一生致敬。

现在我们都已经搬进了宽敞明亮、舒适惬意的楼房中,但邻里之间的感情仿佛被钢筋水泥封闭了,住在一个单元的人相互都不来往,甚至走个碰头连声招呼都不打。

很怀恋住平房时邻里间的亲情和相互关爱……我相信总会有一天,我们在小区花园里散步时,如同在胡同里门前蹲着唠嗑那样,东家长西家短无话不说无话不谈。谁家有事大家帮忙,谁家有困难咱们一起上!
 

作者简介

 温玉喜(曾用笔名:温泉、辛泉、白水等),一九六零年出生,吉林长春人。一九八零年开始在全国几十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一九八二年加入吉林市作家协会,至今已创作发表诗歌、小说、散文及电影电视剧本一百多万字,曾获《萌芽》新人创作奖。

关于我们

《百姓文学》杂志社

投稿注意:

投稿时,请精选5--8篇作品、创作心得与作者简介(100字以内)和生活照一起发邮箱,如有高清配图,可一并发来,请记得完善出生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