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读书】老子集注(51~60章)

 老沔城人 2020-08-19




【教育读书】


老子集注(51~60章)

文/落花散人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133]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134]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

    [133]从出生到完成,经过了生、畜、形、成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道、德、物、势四种状态。这是非常重要的顺序。缺一不可。所以成就大事业的少之又少的原因就在这里。不仅需要深刻体会“道、德、物、势”的要旨,而且需要在不同阶段变换指导原则。谈何容易、谈何容易啊!这里贯穿这四个阶段的其实还是“道”而已。后面三个阶段只是“道”的具体表现罢了。而第一个阶段,即“生”,我们知道,“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因为没有状态可以描绘,所以统称为“道”了。

    [134] 尊、贵在于自然,而不在于“命令”。关键是顺乎自然。这其实就是民主统治的基本精神。所以这里就让人感到有趣了。虽然老子主张君主专制的统治方式,但他又希望君主能够向例如英国的君主立宪的方式统治。这个要求本身就是道德的,或说是无力的。因为如何进行统治,如果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加以限制,君权是无限的。而老子同时也反对明确的立法,希望更多依靠习惯势力加以约束。

    【译文】

    “道”产生万物,“德”抚养万物,万物开始有形状,自然界的变化之势使它们成熟。所以万物无不尊崇“道”而重视“德”。“道”受尊崇,“德”受重视,没有谁给予爵位,而是由于经常自然无为所致。所以“道”产生万物,抚养万物,使万物成长,使万物发育,使 Fr物稳定,使万物成熟,养育万物,保护万物。“道”使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己有,对万物有所施为而不自持有恩,使万物滋长而不加以主宰,这叫做“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135]

    【注释】

    [135] 啊!这章是什么意思啊!

    【译文】

    天下万物都有原始,以它作为天下万物的根本(“母”)。既然知道万物的根本(“母”),就会知道由它产生的万物(“子”);既然知道万物(“子”),就应返回坚守万物的根本(“母”),这样便终身没有危险。堵塞利欲的洞穴,关闭利欲的门户,这样便终身没有忧虑。如果打开利欲的洞穴,把一切不符合自然的事情办成功,那就终身无法挽救了。能看见微小的叫做“明”,能守住柔弱的叫做“强”。运用自己的智慧之光,返回到原来的明不给自己遗留灾祸,这叫做合于常道。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136]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137]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138]

    【注释】

    [136] 因为“无为”,所以“唯施是畏”。看来,绝对的“无所作为”不是老子所讨论的。另一方面,这里是“德”而不是“道”,所以看来还是需要 “为”那么一“为”的。同时,“施”是“给予”,而不是韩非所说的“得”了。这就是说,即便不得不“为一为”的时候,也是要非常谨慎的。

    [137] 道的要旨即“简单”。而无知的人们却总是喜欢给自己制造麻烦。

    [138] 不要神气。“盗夸”而已!爆发户的心理要不得。丑态暴露无遗了:“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

    【译文】

    假使我有微小的知识,在大路上行走,只怕走入邪路。大路很平坦,但有些人却爱走小路。朝廷宫殿大加粉饰,而田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朝廷的执政者穿着华丽的衣服,佩戴着锋利的剑,饱吃着各种精美的食物,财货多得很,这叫做盗魁。这真是无道啊!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139]

    【注释】

    [139] 这里与《大学》的意思基本一致。不过其内容显然要超过《大学》。

    【译文】

    善于建立的不可动摇,善于抱住的不可脱开。如此,子孙对他的祭祀就会永不停止。按照上述道理,对自己加以整治,它的“德”就纯真;对家庭加以整治,它的“德”就会多;对乡加以整治,它的“德”就长久;对邦加以整治,它的“德”就丰厚;对天下加以整治,它的“德”就会不同。所以摇凭着自己观察别人,凭着一家观察其他的家,凭着一乡观察其他的乡,凭着一邦观察其他的邦,凭着天下观察其他的天下。我怎么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呢?就是依据上述的原理。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140]

    【注释】

    [140] 德厚则骨弱、筋柔、全作……。总之,中国的有修养的古人最讲究“养生”。而“养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节制食欲、远离色欲。这与现代的医学观点恰好不谋而合。至于江湖术士鼓吹什么有益身心健康的性交(房中术)等等,简直就是歪门邪道了。反正明朝的皇帝死在这些骗子手里的不是一个两个。

    【译文】

    包含“德”的深厚,可以用初生的婴儿比拟。毒虫不能刺伤他,猛兽不能用爪抓取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握物却很牢固。他还不知道男女交合的事,但小生殖器却时常勃起,这是精气旺盛的缘故。整天号哭而声音不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懂得了元气淳和的道理叫做“祥”(灾害),以私心役使其气而妄为叫做“强”(逞强)。事物过于强壮就会衰老,这称为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会很快死亡。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141]故为天下贵。[142]

    【注释】

    [141] 亲、疏;利、害;贵、贱。皆不可得!天下处于“浑然一体”道的状态。

    [142] 老子认为这种状态,即“玄同”,是最难得的。

    【译文】

    有智慧的人不多说话,多说话的无智慧。堵塞利欲的洞穴,关闭利欲的门户。摧折自己的锋芒,解除自己的纷乱,使自己的独见之明跟别人和合。不异于那尘俗,这称为“玄同”(深远的混同),所以,这样的人不可能和他亲近,也不可能和他疏远;不可能使他得到利益,也不可能是他受到损害;不可能使他尊贵,也不可能是他卑贱。所以,他被天下的人重视。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143]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144]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释】

    [143]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至理名言!这就是统治的两种不同的状态。和平建设时期与武装斗争时期。虽然道一以贯之,然奇正不同。

    [144] 所以要少忌讳,少武器、少伎巧。总之,不要多事,要简单。

    【译文】

    用正常的方法治国,用奇特的方法作战,用自然无为的方法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就是依据这些事情:天下因忌讳而设的禁防多,人民就更加贫困。人们(指统治者)的锐利武器(指权谋)多,国家就更加昏暗;人们的技巧多,奇异的事物就更加兴起;法律命令愈益彰明,盗贼就会增多。所以圣人说:“我无为而治,人民就会自然化育;我喜爱清静,人民就自然地安定;我不生事,人民就自然地富足;我没有贪欲,人民就自然地质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145]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146]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147]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148]

    【注释】

    [145] 统治者大概差不多,人民也就大概“差不多”了;统治者时刻算计人民,人民也就时刻算计统治者了。不言而喻,算计的结果总是统治者要吃亏——因为统治者占少数,暴力掌握在人民手里。

    [146] 祸与福相互转化,并没有一定规律可以遵守。

    [147] 啊!——老子感叹道——这是什么样的混乱世界啊!人们迷惑得几乎习惯了。虽然孔子总是讲要“中庸”“忠恕”,但孟子几乎就是指责统治者“率兽而食人”。特别是后来的理学时代,更是“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可见,不是“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吗?这就是说,“道德”因为其内在的规律,即力求“一”的本性,最终将导致自己对自己的否定。这也是老子出走函谷关的原因。因为他深深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道德都难以逃脱覆灭的命运。这也是老子较其他道德哲学家,如庄子、墨子、孔子伟大的地方。而实际上,儒学也在近代中国遭到了两次有针对性的打击。一次是20世纪初,一次是20世纪七十年代。虽然这两次打击的区别是如此不同和令人感到兴趣,但既然这种比较不是这里的任务,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留到例如附录中去做。

    [148] 总之,有,但不实有。还记得“牙齿与舌头”的例子吗?要保留圈转的余地。这样才能保持“自然”的假象。如果这个假象被揭穿了,统治也就完蛋了。

    【译文】

    政治宽大,人民就淳厚;政治分析明确,人民就浇薄,灾祸啊,是幸福倚靠的地方,幸福啊,是灾祸藏伏的地方。谁知道它的终极原因?这难道没有固定的的道理吗?固定的又变为异常,善良的又变为妖孽。人们的迷惑,时日本来很久了。因此,圣人方正而对人不残破,又廉隅而对人不伤害,直率而不放肆,光明而不耀目。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149]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150]

    【注释】

    [149] 什么是“啬”?如果不是通假字,是穑,那么应该是“吝啬”的意思。而这与“俭”是相通的。而庄稼的“穑”,多少令人感到难以接受。

    其实,“啬”还有另外的意思,即“严格”。只有严格按照“道”的要求去做,而不是“不拘小节”,才可以。

    联系上面的“贞”,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这个论点。“贞”就包含“严格”“严谨”的意思。例如对妇女“贞节”的要求,就是要求妇女不要“乱交”。而统治者对“道”的运用也同样要严格遵循原则:无为。

    [150] 老子的特点。这里又是一连串的推论。总之,“兢兢业业”是务必要作到的了。

    【译文】

    治理别人和治理自己之身(“天”),莫如收藏精神而不用(“啬”)。收藏精神而不用,这说的是早日掌握“道”(“造服”)。早日掌握“道”是说不断地积累“德”。能够不断地积累“德”,就会没有什么东西不能胜过,没什么东西不能胜过,就没有谁知道“道”的作用的尽头。没有谁知道“道”的作用的尽头,就可以保全国家,有了国家的根本(“道”),就可以使国家维持长久。这叫做根深柢固、长生久立的道理。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151]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152]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153]

    【注释】

    [151] 虽然老子主张什么“小国寡民”,但我们在这里看到,那其实是“理论的极限”罢了。就是说,即便是大国,也要象“小国寡民”那样来治理。

    [152] 什么是“鬼”?什么是“圣人”?回答很简单:前者是被统治者,后者是统治者。这里通过一系列推理,得出结论,双方能够和平共处。而统治者,总是处于主动的地位。需要负担主要的责任。

    [153] 因为“两不相伤”,所以“德”达到了其目的,确立了其地位:统治比较稳定地建立了。

    【译文】

    治理大国应当像煮小鱼。用“道”治理天下,鬼就不灵验。不是鬼不灵验,而是它奇异莫测的作用(“神”)不伤害人,由于圣人以“道”治国不伤害人,鬼的奇异莫测的作用就失去了。由于圣人和鬼都不伤害人,所以人们就把感德之事交互归于他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