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真正理解了“4+3=7”吗?我是这样教孩子加法的.....

 心有树 2020-08-19
快速get文章重点:
①如何引导孩子认识加法;
②对加法概念的理解有哪些阶段;
③认识到数学(抽象)来源于生活(具体情境),知其所以然以后才能举一反三又应用于生活。

2 ^6 t" W) ?9 C$ V) M; O; E
妈:4+3=?
孩:7!
妈:3+4=?
孩:.........
% C) [% g- v, c( R+ @: n
" D  I6 f1 R$ \* z. \% [
上述对话可不是笑话,在每个孩子身上都可能发生滴~~
) p1 [5 \9 {8 G, K5 u6 J2 a
应试教育左右着数学教育,老师习惯于“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教知识是老师的第一要务,解题是学生的学习重点。老师要完成教学任务,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跟孩子一起探究知识的本质,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套用的解题方法,按部就班地模仿,孩子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悉操作过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数学学习成为记忆性学习,更别提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了。
' n- g! V  `) L4 S
在儿童的内心深处,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究者的愿望尤其强烈。
# q8 W( W- H8 ?% r! @5 w- ~9 w3 F) f% h
他们起初都希望成为数学的探究者,当数学成为与生活毫无关系的一堆数字和运算时,孩子认识事物本身的好奇心被泯灭了,ta们发现数学“太不讲理了”,便与数学渐行渐远。


& Y8 v2 S  u' N0 f  v( y# {2 [
& v5 h& ~% }) C6 l7 S  b
01 如何引导孩子认识加法


学数学,并不是会模仿就是会了,而是要从概念上真正的理解。概念是是对象的本质,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关键。会做加法,并不等于真正理解了加法的概念。

可是,在我们的教材中,几乎找不到加法的具体的概念。
1 e# p) o0 @  X/ }9 y" L0 e
加法的概念是往一个集合中添加物体(组合)会使集合发生变化。

以4+3=7为例:
! H  g3 @- E! {: d5 S7 ?
①从具体、形象的实例出发

我有4本书,又买了3本,一共有多少本?
  E3 T7 B3 A: k" {- F* z
②借助操作加以强化和内化,抽象出“4+3=7”的数学模型。
# y/ G& y% a+ M3 v" u
用小石头(其他东西都可以)代替书本,将上述情境摆出来。类似下图中:
: J8 l) ?  C0 t7 y/ {
8 n) V5 [1 E9 p
2 x4 Z4 ]4 V- v" j1 K
“先拿4个,再拿来3个,一共有7个小石头。
那么这个过程可以用“4+3=7”这个算式来表示。”
: K' D& v' r- w% g# L8 Y4 N
通过数形结合,创建“4+3=7”这个模型。这是对情境的抽象过程,要知其所以然。
' k1 S3 \8 A3 T8 z3 s7 Q
③进行扩展和推广,赋予模型更多的意义。

“4+3=7还可以表示什么?”
“你吃了4个饺子,又吃了3个饺子,一共吃了7个。”
“游乐场里有4个女孩,3个男孩,一个有7个孩子。”

4+3=7不仅可以用来表示书本的增加,还可以表示生活中不同的场景。

能从抽象的算式回到具象的情境中才是真正的理解了它的意义,这是举一反三。

所以做到真正理解“4+3=7”这个加法算式,首先要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知其所以然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再扩展到更多的具体情境。数学(抽象)来源于生活(具体情境),反之又应用于生活。
' V7 {1 _2 R) C. \& Q# k

02 对加法概念的理解有哪些阶段?

& M7 w$ I) K) U  z3 P$ L. G+ }
小学数学教材采取“螺旋上升”的循序渐进式安排。

一是因为孩子的数学思维水平是阶段性发展;二是人在认识一个对象时,总是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所以孩子对一个概念的理解并不只有理解了和不理解这2种状态,它是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

对加法的理解有下面这几个阶段:

(1)知道加法是一个操作,是数量增加的过程。
8 D  Q, {8 L* I) [7 R) U
(2)知道加法是一种运算,可以针对任何事物进行。

(3)理解做加法时不用考虑次序,即加法的交换律,先多一个2,再多一个3,和先多一个3,再多一个2是一样的。

(4)加法概念的扩展,即加法的不同表达方法:和、一共、所有、多了、全部等,都是要做加法运算。
& n  h& H2 X& j0 ?# e9 X7 _
数学是从实际事物、从生活中的问题抽象而来的。如果只是会机械的操作数字和符号,缺少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容易使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养成照猫画虎的习惯,缺乏创新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 s* ?4 p: F. L+ O% }
那么也就不能从抽象的数学中回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理解不了数学知识的本质。具象和抽象是两个可互逆的对象

=================
文章转自“mama教的数学”
' w% I4 R. ^# T9 U4 A7 G1 p# }
. e+ x0 L* k# ~% Z1 B! F; j
) a$ D9 X- H9 W
3 Y, W' j  l  e2 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