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数学】把“加法”画出来,让学习可视化!

 刘老师数学日记 2023-10-02 发布于上海




2020.10.31

这是刘老师的数学日记推送的第505篇文章

四则运算中,加法是最基本的运算。学生对于加法有丰富的经验和直觉。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情境理解加法的意义。

“加法”既有静态模型,也有动态模型。“加法”的静态模型,即“两部分合并起来”。从集合的观点看就是两个不相交的集合的并。并集中元素的个数就是加法的结果。

当两部分是同一类事物求“和”,比较容易理解。通过寻找类概念达到建构加法的目的。当这两部分不是同一类事物求“和”,比如5个苹果、3个梨,一共有多少水果?理解起来就会困难点。

“加法”的动态模型就是添加,即只是一个量的随时间顺序上的“增加”。可以借助箭头表达式,更易把初始状态、中间行为及结束状态分割开。从抽象的数量关系角度看,这里只涉及三个量,可以根据两个量去求第三个量。所以除了解决“结束状态”问题,还可以解决“中间行为”和“初始状态”的问题。

理解运算,必须运用各种丰富的现实情境,并进一步去掉“现实情境”抽象出“数学模型”。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建构,一般按照动作认知(操作水平)——图形认知(表象水平)——符号认知(分析水平)的认知循序建立。

书本中从开始的老虎主题图、其它动物主题图再到第二课时中逐步抽象为积木块、小圆片。都是让孩子在建构加法模型。

1.数学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在“求合并”时,有……有……,合并在一起一共有……?在“添加”时,原来……,又……,现在有……?通过数学语言的表达,去编数学故事,进而加深理解加法的含义。通过编故事知道条件和问题,为讲讲算算也做好准备。

2.注意逐步抽象,从物到形再到数,并且知道算式中数和符号的含义。让物、形与数之间能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提供大量的、具有丰富意义的现实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逐步实现“数学化”。

3.数数的意义。具体这个3+2为什么等于5,学生这个计算思维过程容易忽视。由于成人进行加减计算几乎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所以对于学生计算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会自然“忽视”。

第一种,儿童借助实物从“头”开始单一数起。

第二种,两数相加的“和”仍然是数出来的,但不再是从“头”数,而是从第一个加数开始,继续数下去。用孩子的话,就是把一个数记在“脑子或心”中,然后继续数。

第三种,需要借助小圆片或手指去数。这种数数行为在开始不应该否定。

第四种,借助前面学习的分与合,算出具体的和。

4.进行加法的教学,核心仍然是加法的意义。学习加法包括后续的减法,并非只是计算速度的快慢,更重要的是:加法(减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重要模型。通过询问孩子4+2=6不仅解决老虎的问题,学生乘车问题,也可以解决其它的“求和”问题。

5.能看实物写出加法算式;能根据加法算式说出数字对应的实物。通过摆小圆片写出加法算式,也可以根据算式,自己摆对应的小圆片;根据一个算式,引导学生编一编故事,进而共同讨论,这里的“老虎”就是“水果”也是'小圆片’,进而体验“算式真神奇”。

为了让加法的意义理解的更深入,通过“画数学”的方式进行趣味探究作业,用先画自己再说的方式来理解“5+3=8”这个算式。

原来,这个算式在不同孩子的心中会呈现不同的情景;当把这些图再呈现给孩子的时候,又让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些现实中的问题,又都可以用这一个加法算式进行表达。

把加法画出来,用画数学的方式,用儿童理解的方式创造性表达,去构建加法模型,进而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三连一下,看完文章记得点亮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