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名中医的生死观:死而知生,生而知死

 至诚金方 2020-08-19

邱鸿钟 教授

原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全国理事,中国医药学会卫生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医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性学会理事,广东省性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位。

人对于死亡的观念和态度,影响着人对养生和保健的动机和态度,影响着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取向,左右着病人的求医行为和医生的医疗行为,于中医而言亦是如此。

未死先死——养生观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

“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

——韩愈《原道》

“作方书以疗民疾,立医道救民夭札”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由上可见,创立医学的原初目的,在于延年益寿,避免过早的死亡。

人虽知终有一死,陷身于生活杂务及娱乐中而将此抛诸脑后,如《内经》所言“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

对此,医学便是要告诫芸芸众生珍惜生命,如《灵枢·师传》所言:“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乎?”

王冰注《黄帝内经》时,把“上古天真论”放在全书的开篇决不是没有理由的。先构筑一个“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益寿而有极时”的长寿理想国,并将其与当时残生伐命的现实相对照,并提出了中医养生和治疗的总准则是:“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把死亡的警告当做高悬在人们头上的一把剑。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生气通天论》

“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阴阳别论》

“五实死,五虚死。”;“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

——《玉机真藏论》

死在每一瞬间都有可能发生的,无论是病人,还是医者,面对脆弱的生命随时都要高度警惕,“慎守勿失,如临深渊,手如握虎。”

由此可见,古代中医对病入膏盲的病人已经有了减轻痛苦的姑息疗法,而且已经反映出医患之间在如何处置垂危病人上的矛盾。

传统思想对于生死的选择,依人当下的状况而不同。如《孟子·告子上》中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知人固有一死,无论是“不以人助天”也好,还是“安于死而无愧”也好,中国文化不主张采用人为的手段延长已经不可避免的死亡。

此外,对于先天性缺陷儿等特殊状况的生命,中国文化用先天禀赋的观点来看待与处置。在伦理上,传统中国文化对特殊生命状况的特别之处,理应是能接受的。

“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奈何?”——《灵枢·寿夭刚柔》


在预知死亡这点,中医自有自己的理论,如《素问,三部九候论》中“五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王冰注释曰:“色者神之旗,藏者神之舍,故神去则藏败,藏败则色见异常之侯,死也。”

除了观察人的面色之外,从脉象来观察血液循环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神门绝,死不治”,即是指手于掌纹处已测不到动脉应手。

中医还观察到了许多“死证”,如“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目内陷者死”......

用今天的话来说,中医认识到的“死证”包括:瞳孔散大,肌张力为零,深度昏迷,肾功能衰竭,恶病质,虚脱休克,肺水肿,微循环障碍,角弓反张,急腹症生命危证

中医之所以如此关注各种死亡的症候是因为“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医生必须知道死证之兆,以便救其于萌芽,如果死已不可避免,中医便让其听天由命。

中医史上有很多“死而知生,生而知死”的名医,如清代的叶天士。一日,叶天士见某贫家送葬,棺底滴新血数滴,急呼止其棺,问其性别,死因,原来是一未产妇,经叶诊治,母婴俱获救。

乐天知命,故不忧——超越死亡

面对必然的死亡及其而来的恐惧,人类发明了各种安抚自己心灵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便是用淡漠的态度超越死亡

孔子曰:“乐天知命,故不忧”;“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未知生,焉如死”。教导人将注意力放在生上,而对不可体验的死亡淡然处之。

道家也言:“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认为人得以出生,乃是适时;死去,乃是顺应,能够安心适时而顺应变化的人,哀乐的情绪就不会侵入到心中了,好比解除了人倒悬在绳子上的恐惧一样。

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深深地打下了道家思想的痕迹,认为人对待生死的不同态度及其操行将导致相异的寿命状况

“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为上古真人;

“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为中古至人,亦归于真人;

“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内无思想之患……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为圣人;

“法天则地的,象似日月……逆从阴阳,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为贤人。

人要延年益寿,享尽天年,关键在于清心寡欲,淡漠死亡,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中医便是“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推 荐 阅 读点击标题查阅

◆  中医解梦 | 噩梦?人事梦?常见梦境都有对应的常见病

◆  中医生读错专业术语?强势纠音来一波(附73个易错字)

◆  临床只用干品?千万别错过这些功大力专的中药小鲜肉!

   版权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