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辙:如果我是东坡的大哥该有多好

 唐诗宋词古诗词 2020-11-04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盈昃,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话说大哥该是怎样的呢?那首先得起带头作用吧,让弟弟妹妹在良好的环境下成长,并且给予弟弟妹妹十足的耐心以及贴心的照顾,妥妥就是一枚大暖男形象。

这么说,其实有些抽象,不妨举例说明吧!北宋有对特别著名的兄弟,如果说他们的兄弟情是假的,那么我这辈子都不会再相信何为是兄弟情了。没错,他们正是苏轼苏辙二兄弟。

如果不看年龄,单看他们的人生阅历,其实我觉得苏辙更适合担任兄长一职?先别反驳,听我细细道来。

苏辙为何更适合担任大哥呢?


性格使然。苏洵给二子取名时就有所觉察,在《名二子说》中写道,“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苏洵眼光很“毒辣”,一下子就把二子的性格说出来了。然而确实如此,在后来的宦海生涯中正是因为苏轼的“不外饰”,不断地被政敌打压,被贬,以至于过的还蛮苦的,而苏辙却因其冷静理智的性格,颇为闲适地度过了他的晚年。

所以苏辙多次告诉苏轼,你要收敛点呀,要以言为戒呀,别成天咋咋呼呼口不择言呀。然后苏轼就被抓了(乌台诗案),为何?不听苏辙的话啊,太锋芒毕露,一些言语硬生生给那些小人放了一管子血,刺的他们生疼。

我们先看看苏轼写了什么话,“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近;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那些激进之人眼睛都红透了,就想置苏轼于死地。当抓人的消息传来时,急的不仅有苏轼本人,还有他的老弟苏辙,慌忙上书神宗求放过他哥,“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还好在一系列大臣的营救下我们的一代大文豪还是从小人的手中活了下来。但是子瞻你可长点心吧,不说苏辙,我们都快急死了好吧。

退一步来说,苏辙的劝诫还是有用的,苏轼在《初别子由》中写道“我少知子由,天资和而清。好学老益坚,表里渐融明。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不见六七年,微言谁与赓?常恐坦率性,放纵不自程。会合亦何事,无言对空枰。使人之意消,不善无由萌。”

或许他们二人的性格真的很明显吧,小时候自家爸爸在取名上就仔细分析过,在苏辙十八岁时,他们父子去成都拜访张方平,初次见面张方平就能感觉到二子的不同,“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我的意思未必硬是要把苏轼逼成谨重的模样,我只是想,如果苏辙是苏轼的兄长,在子由从小到大的叮嘱下,我们的东坡未来应该会少受一点苦吧,哪怕一点也好。

贴心暖男。实实在在收获一枚贴心小暖男,《宋史·苏辙传》中说二人是“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所以苏轼赴任凤翔时,那可是他俩第一次分开这么久这么远,两人都是万般不舍啊,苏辙更是表现在行动上,他将苏轼送至郑州西门外。

我们可以算算,从京城到此足足有一百四十里的路程,一里等于五百米,其距离差不多要从北京市来到天津市,而且这是古代,交通路况都不好,二人还要时时刻刻担心分离,其感动的确可见一斑。

分别一时苦,相思隔两地。当苏辙回到京城后,还在思念苏轼,想他到哪里了呢,路上是不是很孤独无聊?“遥想独骑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怀渑池寄子瞻兄》)如此贴心小暖男,最适合担任大哥的角色了,默默地给予小弟关爱,潜移默化中让弟弟妹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送苏轼接苏轼可算是苏辙的家常便饭。熙宁十年二月,苏辙听说哥哥道出澶濮间,就从京城跑来迎他,过不久苏轼被命改知徐州,苏辙又送他至徐州,接来送去,并无半分烦忧,且还因不愿与苏轼离别,自己赴任南京签判的时间就一点点拖了下来(其实苏辙送苏轼赴任时已经经过南京,并且二人还在此停留段日子)。

若是他的贴心只表现在接苏轼的来来往往中,未免不能使人信服。我们知晓,苏轼一生被贬的次数那可真是多,他自己都叹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其实大家可以想一想,苏轼每次被贬,说句不好听的,那就是待罪之身,那么他的家人是怎样安置的呢,又是谁安置的呢?是苏辙。

乌台诗案后,是苏辙一边照顾自家嫂嫂侄子,一边还上书神宗请求放过自己兄长。乌台诗案两兄弟的结局是,苏轼被贬黄州,苏辙被贬筠州。苏辙虽因兄长被贬,却从未怪过他,还第一时间亲自将嫂嫂侄子送去黄州。而苏轼逝世后,他更是变卖自己的部分田产,所得钱财尽悉资助苏轼的孩子。

当我看至此处时,其实早已感动的泪流满面,苏辙当时自己的经济也是特别困难,自己的一大家都要靠他一个人来扶持,他多次写诗述说自己的生活情况,“森然有六女,包裹布与荆。……明日无晨炊,倒床作雷鸣。”“南都从事老更贫,羞见青天月照人。”“可怜杜老贫无衣,杖藜晓入青泥湿。诸家宴客频恼人,往往闭门不得入。我今贫与此老同,交游冷落谁相容?幸君在此足游衍,终日骑马西复东。送君仍令君置酒,如此贫交世安有。君归速语王武子,因君回船置十斗。”

又因为他自己身体情况不是很好,多次都想辞官回去养病,可是不行啊,若没有他这浅薄工资,没有他这勉强能进入的经济,他们一家都不知道该如何。

有时候当我们在计较谁做的事最多自己是否吃亏时,我们就会失去很多自己难以想象的东西,或许是爱或许是期待。苏辙苏轼二兄弟不管生活如何待他们,他们对互相的关心永远没有因外界而去改变,那种感情只会越发深厚,以至于在千年后依旧感动你我。

思想“教育”。这点是基于“性格使然”那里另起的话题,因为苏辙冷静理智的性格,由此造就他和苏轼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苏轼一直很爱游玩,他在凤翔做官时,游终南山下的玉女洞,感其水甘甜无比,遂带了两瓶回去。味好自然令人怀恋,索性苏轼就派士兵去那里取水,这样不就可以时时刻刻尝到甘甜的泉水了。

但是哪有这么容易,若是半道将水调换了去谁能知晓,苏轼想了很多办法还是于事无补,他无比感叹的告诉子由,“欺谩久成俗,关市有契繻。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古人辨淄渑,皎若鹤与凫。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无。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余。多防竟无及,弃置为长吁!”(《调水符》)

看苏辙前面这么体贴自己兄长,这会儿估计也应和他一首一同来指责这些人心不古,可是并非如此,苏辙觉得苏轼的“调水符”威力不大,不足以调动他人,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更好的主意,调水符不行便来个无忧符吧。

“多防出多欲,欲少防自简。君看山中人,老死竟谁谩。渴饮吾井泉,饥食甑中饭。何用费卒徒,取水负瓢罐。置符未免欺,反覆虑多变。授君无忧符,阶下泉可咽。”(《和子瞻调水符》)你的调水符只能取终南底下洞中的水,调往范围实在有限,而我的无忧符则可调万千水位。

确实如此,人一旦有了欲望,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实现这种欲望,所谓调水符也可说成是欲望符,因此苏辙理智地想出了无忧符,一旦无忧不正好解去烦忧,管他甘甜还是苦涩,只要能食皆可入肚。苏辙和苏轼其实都能凭心中的坚毅来走出一片豁达之路,但是若这条路少了二人的互相帮助,那么这种坚毅之能未免少了几分底气。

有时候看看苏轼,我就会想起无忧的儿童,因为他心中一派清明,无丝毫杂质,哪怕政敌一害再害,他依旧可以说出“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这样的话语。看到这样的苏轼,我就不由自主感叹还好子由是他的家人,时时刻刻提醒着他别太天真。

譬如二人被贬往岭南时(那时正是朝廷上迫害旧臣最猖狂的时候),苏轼还一脸幻想希望能够北归,“安知非群仙,钧天宴未终。喜我归有期,举酒属青童。”还是苏辙冷静的给他分析朝廷形式,叫他要做好在岭南终老的准备“有问何时归,兹焉若将终。居家出家人,岂复怀儿童。老聃真吾师,出入初犹龙。笼樊顾甚密,俯首姑尔容。众人指我笑,缰锁无此工。一瞬千佛土,相期兜率宫。”

唉,多么冷静多么理智,这哪是个弟弟角色,反之更像是苏轼的大哥,在困难时毫无怨言的帮助,在他难受时写诗安慰,不仅如此苏辙也会“维护”苏轼的天真。

贬至岭南后,苏轼哪可能就此安静下来,他父子二人用椰子做了顶头冠,引得大家争相询问,我们可以想象那个画面,一位白发的小老儿嘻嘻哈哈戴着顶椰子冠行走在街道上,众人好奇跑来围住他,他将此冠取下供大家参观。

这还不算,他们两父子还将此冠寄给了弟弟苏辙,两位老人隔海相望,虽年老,心中依旧一片赤城,美好的就像一束阳光。于是乎,苏辙寄给哥哥一首诗,“衰发秋来半是丝,幅巾缁撮强为仪。垂空旋取海棕子,束发装成老法师。变化密移人不悟,坏成相续我心知。茅檐竹屋南溟上,亦似当年廊庙时。”(《过侄寄椰冠》)

其实椰冠又能值多少钱,但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往往是那份心意,两位此时年岁都已高,苍颜白发,但是依旧顾念对方。苏辙小心收下此物,不笑此物简陋,回诗来和苏轼的心中赤城,回诗来书苏轼的一派天真。

秉持着论点为三恰好的理由,我便只写三点,但是这三点还不足以书写苏辙对苏轼的守护。还有很多暖心的片段,譬如二人最后一次相见是在赶赴岭南的途中,某天苏轼痔疮发作,疼痛难忍,自家哥哥如此难受,苏辙心里也不好受,便整晚未睡,来至苏轼床前给他读陶渊明的《止酒》诗。

两个人以往都是风姿少年,其创作都令众人羡慕,可如今在暮年岁月却只能长途跋涉去往岭南险恶之地来度晚年,听着实在令人痛惜。再之后互相的叮咛、彼此的声音都显得那么珍贵。而且,苏轼用钱也是大手大脚的没点计划,所以去贬所的时候,那就是袋中空空清风两袖,这时候又是苏辙拿出钱财来助苏轼一家。

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以苏轼的口吻来说的“子由,我被贬了/子由,我被贬了/子由啊,我又被贬了,嘤嘤嘤……”然后子由“哥哥,别怕,我来守护你。”其实初看感觉有点好笑,但是越想就越能体味到那种悲伤以及感动,人生在世,能有这么好的兄弟,说实话特值。

苏辙就是这样一个人,哥哥站在高处时,他便抬起脖子仰望自家兄长,给予鲜花和掌声;而苏轼处于低谷时,他便拿起绳子全力将哥哥拉上来,拍去他身上的灰尘,梳理他的头发,然后二人一步一步去往前方。

所以我觉得苏轼之所以能够保持一派天真,子由的功劳那是必不可少的,只见子由看向前方的苏轼,铿锵说道“哥哥,你只管跑,没事的,我在后面呢!”

苏辙又有多优秀呢


前日去某宝买书,关键字为“苏辙”,但是首列出现的书目却是关于苏辙的哥哥东坡,苏辙真的不甚闻名吗?其成就真的不及东坡吗?我由此疑问,世人也由此疑问,其实并非如此。苏辙特别优秀,不然唐宋这么多人,为何独独这八人霸占唐宋八大家之位,这当然是有根据的,因为他真的很棒棒哒。

当今高考若有一人才气十足,成绩超然,无奈高考当天发高烧只能躺在医院,国家知晓会不会延迟高考时间?这怕不是在做青天白日梦,但是在古代的某天,这事儿正正巧巧发生了。

话说考试那天,苏辙偏不巧生病了,赶不上考试,作为大考,这天无大风无大雨无自然灾害那铁定是不会延期的,苏辙只能自己躺在被子里面遗憾了。可是宰相韩琦听说后,当即上奏仁宗,说“今岁召制科之士,惟苏轼、苏辙最有声望。今闻苏辙偶病未可试,如此兄弟中一人不得就试,甚非众望,欲展限以俟。”

如果苏辙不优秀,朝廷怎么会去推迟“高考”时间,其概念是整个国家的考生都在等一个人,而那人年岁不过二十几。

苏辙此人我感觉就像是一位扫地僧,平时看着不突出,但是关键场合比谁气场都要足。仁宗皇帝还在位时,进行御试想选直谏之才,苏轼自个儿说他写的《御试制科策》那真是“直言当世之故,无所委曲。”苏轼一向锋芒毕露自信超然,但是殊不知自家弟弟苏辙那才是一颗小导弹,威力巨大直逼仁宗皇帝。

他真的是无所畏惧了,针针对准仁宗皇帝,说他声色犬马,说他滥用民财,说他当不好政。是不是感觉太凶了,在古代这么说天子难道不怕掉脑袋的吗?从这里我们很容易看出苏辙的性格,要么冷冷静静不言语,要么一针见血阐重点,总结特别到位。

当时苏辙文章一出,那真是掀起轩然大波,司马光说苏辙不错,理应入第三等(前二等就是个虚设,第三等就是最高一等),而有人不同意要改为第四等,更是有人见不得他,觉得自家皇帝岂容别人如此评说,上奏要把苏辙打道回府。

但是仁宗乐乐呵呵的没有生气,无比诚挚的回答到,我本来就是要这样直谏的人才,如今别人直言了,我若是驱逐他,这样的话我岂不是没有诚信岂不是没有面子了,于是乎苏辙为第四等次。仁宗继续乐乐呵呵,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所以说我们苏辙的优秀是经过朝廷很多大臣实名认证了的,特别是还得到司马光、仁宗皇帝亲自的肯定,如此优秀之人,只是我们不了解他罢了。

苏辙虽和苏轼一同及第,但是朝廷给他的官职还是很小,大多数是些无意义的官职,苏辙很是灰心,少年得志后,任谁都想一展身手,可是事实不可违,只得认命。

他陆陆续续当了些譬如幕僚啊,掌书记之类的职位,当时的苏辙及第后二十几年里都在天南地北转来转去,而自己的兄长早就已经在很多地方独当一面,实在是宝宝心里苦,却强颜欢笑装作无所谓。直到神宗皇帝去世后,苏辙的高光时刻才真真正正到来(王安石变法的缘故,反对者都遭贬谪)。

那时哲宗皇帝还小,只得由高太后临朝听政,一悉被贬大臣都已召回,包括苏辙苏轼二兄弟。此后苏辙全身都应该自带光芒,因为回到朝廷才算真真正正来到了他的战场。

在此期间他提出了很多建议,考虑的仔细,奏章十分成熟,大多数都得到上头的支持,譬如弹劾一群小人,关心民间疾苦还民田、救灾伤、罢榷蜀茶,主张广开言路,而且他对国家财政大计的处理也十分成熟。

苏辙在担任右司谏期间一共上奏七十四篇奏章,哥哥苏轼没他多,只有二十篇,担任中书舍人时,一共起草了三百四十二篇西掖告词。苏辙在朝期间,实实在在提出自己的建议,认认真真完成自己的工作。

他自从被高太后召回,升官速度感觉快的如同乘火箭,比如他刚刚回来就已任命为右司谏,几个月内又被任命为起居郎,然后噗的一声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才不到两个月啊),以此速度为中心呈上升方式展开,最后苏辙当了尚书右臣(这就是宋代的副丞相了),仁宗皇帝得笑了,可以笑自己的未卜先知,我说了吧,我当初为我子孙选了一员猛将。

苏辙当官期间,不畏强权,敢于和人辩论,上奏事议都是为公为民,如此优秀的男孩子我们都没有好好了解实在是伤不起啊!而且苏辙的优秀苏轼经常说,说“子由诗过吾远甚。”“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世人喜爱拿东坡之文和子由之文做对比,谓谁强弱,譬如秦观就说,文章那得是子由的好,因为子由的文章如元气,深不可测,而苏轼的似乎就没有那种感觉,轼文如日月,人皆仰其高明,一眼就能说其水清水浅,看得不如子由的文深。

陆游也有此言,说子由的文章那真是越读越有感觉,越读越感意深。确实如此,初读苏辙的文章,仿似酒初酿时没有感觉,细读深读后,就如陈年佳酿越喝越有味道,越喝越上头。

而且苏辙的学术著作比苏轼高,苏轼晚年就这玩玩那闹闹,哪里沉淀下来好好整理自己写的文章,苏辙还比苏轼多活十多年,更有时间去整理,所以说苏辙留下的学术作品多于苏轼。

《宋史·苏辙传》有言“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正史往往记录不全,他还有别的学术作品,例如《龙川略志》《龙川别志》。

教人如何不爱这对兄弟


苏辙其人,其光芒被挡完全是因为他哥太优秀了,但是他却从未因此而去怪他哥,还甘愿待其后护自家哥哥的赤子之心。自己哥哥太锋芒毕露,自己虽然不能上奏请皇上撤销其令,但他可以让哥哥在被贬途中日子好过一点,哪怕自己儿女甚多,哪怕自己疾病缠身,也要给哥哥经济支援,也要给哥哥写诗安慰。

所以网上就有人调侃说“苏轼一生:被贬被贬一直被贬。”“苏辙的一生:捞哥哥捞哥哥还是捞哥哥。”当我们在好笑的同时,心中也默默地记住了这对兄弟,他们哪个都很优秀。

其实苏轼苏辙哪个是哥哥都无所谓的,因为年龄无法改变他们的兄弟情,我只是借此来说明他们二人性格到底有何不一样,再顺便谈谈苏辙有多优秀。

外面太阳西斜,微风徐来,就此搁笔。

参考:曾枣庄先生的《苏辙评传》。

-作者-

盈昃,一个爱诗词、爱江南的人。幻想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愿望是“一生好入名山游”。


(此文史实知晓来源于曾枣庄先生的《苏辙评传》)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后,

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