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讲案|第二篇为政之第22章

 泪眼问花华不语 2020-08-19

为政之第22章

原文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那怎么可以。就像大车小车的辕木与横木之间,没有安装插销一样,它靠什么来行进呢?”

探究

“人而无信”为何不可?

信,是为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孔门言信有两义:于己取诚信,对人讲信用。

《邢疏》说:“‘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者,此为无信之人作譬也。”孔子说信,以輗軏设喻。相传五千年前黄帝时代已有了车,车大体分装载、运转和驱动三部分。装载部分称舆,即车厢。运转部分为轮为轴,轴用来固定车轮、承载车厢。古时车多以牲畜为驱动,驱动装置则将运转部分与牲畜相连接,主要有“辕”和“轭”两个部件。辕是稍长曲木,一头与车身相连,一头与轭垂直相交;轭两端以绳环扣马颈上。辕和轭之间用木销子链接,大车(牛车)木销称輗,小车(马车)木销子称軏。輗軏,为牛马与车舆相衔接(类似栓、销)的器件。有了它们,马车牛车套卸、行走自如;没有它,牛马与车舆脱节,“大车无輗则不能驾牛,小车无軏则不能驾马”(《邢疏》)。正如人类社会,自有习俗法规来为契约,但若彼此间无信,则如车无輗軏而无驾,人事无以进行。信,贯通于人际,落实于人事,使彼此紧密联系,而又能行动自如。

信,小而言之,为立身之本;大而言之,立国之基。在孔子那里,信是四门必教功课。“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信,是交友准则,“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信,是处世成事要诀,“信以成之”(《卫灵公》)。信,还是“为仁”五要之一,“恭、宽、信、敏、惠”(《阳货》)。信,更是立国之基,“民无信不立”(《颜渊》)。

信,在内为一种修为,在外围一种态度、一种行为。可以说,信,乃做人之本,亦为人际之始。人类造就自身超越万物的地位,所依赖的是相互信任、团结协作。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民族的崛起或落败,法门无不在此。中国文化自古有重信义的传统。战国时信陵君宾客侯嬴谋划“窃符救赵”,事成之际自刎以谢忠义难两全,故曰“侯嬴重一言”(魏征《述怀》);秦汉时楚地曹丘恭维季布说,“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也就有了“一诺千金”成语。

人无信,自古就被鄙视。《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载“食言而肥”事:哀公从越国回来,鲁大夫季康子、孟武伯到五梧迎接。郭重为哀公驾车,告哀公此二位“恶言多矣”。宴席间,武伯祝酒,奚落郭重说:“你为何那么肥胖?”哀公代郭重反讥:“食言多矣,能无肥乎?”从此,“食言而肥”就成为不守信用、中饱私囊的代名词。

孔子的輗軏之喻,可谓恰当。信,源自内心,展示为社会生活。在个人修养,是诚信的品质;在社会关系,是信用的法则。任何社会必须维护人际间的起码诚信;否则,社会就会乱象丛生,终致分崩离析。社会发展,揭示了一个铁血法理:信用契约化、法规化,用公信原则来规范乃至强制人的言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