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讲案|第三篇八佾之第15章

 泪眼问花华不语 2020-08-19

八佾之第15章

原文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

孔子进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呀?他进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孔子听到后,说:“这正是礼呀!”

探究

孔子为何“入太庙,每事问”

后世多遥想,鲁国太庙里演练祭祀大典,孔子或以鲁国大夫身份入庙观礼,且每件事都问得清楚明白。有人就有看法了,以为孔子不甚知祭祀的礼仪。孔子听说了,颇较真地说:这正是懂得礼呀。

《邢疏》就说:“孔子仕鲁,鲁祭周公而助祭,故得入之也。”指鲁国祭祀周公,适逢孔子在鲁国为官,就便得以“助祭”。然孔子“助祭”事,古籍未有详载,推测时间应在他36岁去齐国之前,或“适齐、之杞、之宋”再回鲁国之后。古时祭祀,礼仪每繁。周公旦封国于鲁,因成王特许,可享天子礼,鲁太庙祭祀礼器陈设及礼乐仪式自然繁复,这在晏婴阻止齐景公封孔子的谏言中得到佐证。

《孔子世家》载:“景公问政孔子。……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齐景公曾询问孔子如何施政,孔子的对答使齐景公高兴,将要把尼溪田地封赐孔子。晏婴进谏说:“那儒者能言善辩,不可用来规范法度;高傲自以为是,不可用来教化平民;重丧尽哀破财厚葬,不可用来形成习俗;四处游说乞求借贷,不可用来治理国家。自从圣贤相继离世,周王室已然衰微,礼乐残缺颇有时日了。如今孔子盛装打扮,繁琐规定进退的礼仪、趋奉的节度。几代不能穷尽那学问,一生不能学完那礼乐。国君打算用这一套来改变齐国习俗,恐怕不是引导小民的好办法呀。”晏婴就用儒者礼仪的繁琐等,劝止了景公。

从事理上论,孔子对祭仪,并非全然不知。祭祀礼仪各有从依,或各有说辞。每事必问,一为细节讲究,二为态度谦恭。孔子于礼,亦“学而时习之”,《乡党》篇就载孔子诸多礼仪事。

鲁太庙所祭为周公旦。周公旦助武王翦商,又平三监之乱,制礼乐刑罚,最后还政成王,有大功德于周朝,故周成王特准鲁国用天子礼乐。朱熹《诗集传》说:“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于天下,故赐伯禽以天子之礼乐。鲁于是乎有《颂》,以为庙乐。”《诗经》今仍存《鲁颂》四篇,可证朱熹说辞。

孔子笃信周公之治与礼,故终身以“复礼”为己任,甚至以梦见周公为壮心不已的象征:“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为复兴周礼,孔子甚至试图投靠乱国陪臣。公元前502年,鲁国执政者季氏家臣阳货和公山不狃共谋诛主子季桓子。谋乱兵败,阳货奔齐再奔晋;公山不狃据费邑相抗。公山氏使人召孔子,“子欲往”,被子路阻拦。孔子还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知天命”的孔子无疑有政治幼稚病,但从中可窥他对周礼的执著。

孔子入太庙,或与祭,且有所征询,既培养瞻仰敬畏之心,亦于种种环节处多所观摩修习,以期巩固,这正是孔门习礼的法门,也是孔子对学习所持的较真态度。“每事问”不等于不知礼。诲人不倦和不耻下问,始终是孔子治学为师的一贯做派。孔子在其求知以用的一生中,践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的信条,全然没有后学愈演愈烈的不知而佯为知的“面子”观,孔子是信人。

或以为,鲁太庙种种礼器与仪式,有僭越而不当陈设与举行。如《雍》之歌不当奏于三家之堂,而三家奏之以彻祭。孔子入太庙,或知其非礼却不欲明斥,特问适所歌者、祭者。人不识,反疑孔子不知礼。孔子“每事问”,实是冀人有所省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