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讲案|第三篇八佾之第17章

 泪眼问花华不语 2020-08-19

原文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

子贡想要免去每年昭告第一个朔日用于拜祭的那只活羊。孔子说:“赐呀!你怜惜那羊,我却珍惜那礼。”

探究

孔子为何不赞同子贡“告朔去羊”

华夏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制定历法,顺应天时,用以作息与政令。因而,确定周期起点,即元旦之日,至关重要。经史籍研考,古代,至迟在周朝,已采用阴阳历,既使用阳历的节气,又使用阴历的朔望,而且已采用十九年插入七个闰月之法。这种历法,既能准确把握农时,又能方便百姓直观时日,但需要每年确定阴历与阳历的合历起点,即年初的第一个朔日,用以统一历法。

朔望月周期为29.53059天,周年累计为354.36708天,比阳历年少了近11天,需要置闰。阴阳合历,十九年才大体吻合。于是就需要确定阴阳历的对应关系,每年的第一个朔日的确定也就特别重要。《周礼》:“颁告朔于邦国。”否则,历法没法统一。故每年告元朔有必要,每月告朔则或不必。

周礼,每年秋冬之际,周天子预颁来年历书于诸侯,告知每月初一,是为告朔。诸侯则受而藏之祖庙,并于每月初一朝于庙,杀一活羊为祭,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时,鲁国君主已不亲临“告朔”,“告朔”几成形式。鲁文公时,《春秋》已有“闰月不告朔”“公四不视朔”(文公六年/十六年)的记载。其中《春秋·文公十六年》中这样记载:“夏五月,公四不视朔。”说鲁文公在当年的前五个月中竟有四次没行告朔之礼。到子贡的时候,每月初一,鲁君不但不亲临祖庙,而且也不听政,只是杀一只活羊‘虚应故事’罢了。”(《译注》)故《集注》说:“子贡盖惜其无实而妄费,然礼虽废,羊存,犹得以识之而可复焉。若并去其羊,则此礼遂亡矣,孔子所以惜之。”朱子意思是,子贡大抵顾惜告朔无实却徒有花费。但告朔之礼虽废止,告朔羊存在,还能有所共识进而可望恢复。若连同舍去那饩羊,则这礼就不复存在了,孔子因而惜取它。

可知,告朔之礼实为中央向地方授信的大礼,但春秋之世,此礼式微,只是徒然保留供奉活羊的形式而已。“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事,或说发生在鲁哀公时。然子贡算的是经济账(羊),孔子算的是政治账(礼)。子贡从物用的层面看问题,所见只是饩羊,去之,可减少花销。孔子从治权的层面看问题,所见当然是礼,留之,可留存那礼。从中也见制度变迁中的取舍存废,或一时两难。

然告朔之制关系农业生产,即所谓“敬授民时”。告朔又维系着治统,《孔子三朝记》说:“天子告朔于诸侯,率天道而敬上之,以示威于天下也。”告朔是天子之专权,体现天子承上天之命统治下民的应有权威,故孔子格外看重。问题是,至春秋,告朔已无实际意义,且值天下无序,告朔制度也就首当其冲。

知告朔之意,就能明白,告朔用“饩羊”不过是基于礼之隆重。《礼记·玉藻》:“天子听朔于南门之外。”谓天子听一月的治政从告朔日开始。《周礼·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布政于邦国都鄙。”谓每岁首元日之吉,天子发布政令于公卿、大夫等的采邑封地。干宝注:“周正建子之月,告朔日也。”指周历以冬至所在月即夏历十一月(子月)为岁首,正月初一则为每年告元朔日。郑玄《注》:“礼,人君每月告朔于庙。”郑玄以为国君每月初一都行告朔于宗庙。《旧唐书·礼仪》则说告朔,“诸侯之礼也”。以上记载,都关乎告朔礼。

总之,子贡是立足于内容与现时,知其告朔即可;孔子是立足形式与道统,知告朔不废,来彰显天子之礼。故《邢疏》说:“此章言孔子不欲废礼也。”何况告朔同时还有听政之举。然其时鲁国三桓执政,何以听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