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眸榆次北关

 如蚁人生234 2020-10-09

《回眸榆次——1北关》视频

建于隋代的榆次老城,到明朝时已东南西北四门俱全。从榆次老城北大街出北门即为北关,古时的北关泛指:北至王湖、南沟,西至窑上、安宁,东至源涡这片区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这里都是一片荒凉,并无村落,仅在北门外有一座名为“採凤亭”的明代八角楼建筑。

直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北关一带仅在正太铁路以北,今中都路以东及东北居住着六七户人家。随后,河北、河南因灾荒而逃难到榆次的人们选中北关靠近铁路既能种地又能打工谋生的有利条件,在东、西道北街及羊毫街定居,逐渐形成了自然村落,这一带的居民直到1958年北关正式建村前一直由南关管辖。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太铁路通车并在榆次北关设站后,老城内的商户逐渐向北门外转移,便利的铁路交通也带动了近代工业企业在北关一带的落地,榆次的商业闹市开始向城北发展,北门外逐渐形成了顺城街、栈房街(西大街)、粮店街(东大街)、道北街等街区

民国八年(1919)榆次实业家张庆大张义村人宋继宗、宋启秀等集股在北关道北街开办“义聚”煤油公司,现存旧址为二层建筑的四合院。民国十三年(1924)“祥记”煤油公司太谷分号在北关道北街路南开办,办公楼为“八角楼”式西洋欧式风格建筑,该处也是“义合永”货栈所在。同年,山西近代第一家规模最大的机器纺织企业——晋华纺织厂在北关建成投产。晋华厂现存南门、东门、欧式厂部办公楼、部分库房、车间等。

1929年宋氏兄弟在北关粮店街东侧创办魏榆面粉厂,开启了榆次机械化粮食加工的时代。1931年宋氏兄弟在北关寿安里创办私立魏榆职业学校。1948年天主教会创办小学由北关博爱里迁址到寿安里占用了原魏榆职校校址。1949年教会小学更名为“榆次一完校”,1956年再次更名为“榆次寿安里小学”。1948年在奶奶庙(现晋中饭店位置)开辟了集贸市场,起名为自由市场,1971年改建为晋中地区最大的饭店——晋中饭店建成。

1954年,榆次一中在北关马家坟一带建成。一中首批校舍由苏联专家设计,教室共312栋,坐北朝南、东西对称,中间是中心花园。2012年拆除部分校舍后原址重建了教学楼。

1969年战备路占用北关土地(现锦纶路)开通,1970年锦纶路断崖上的战备桥(锦纶路立交桥)建成。1972年,山西锦纶厂、铁三局五处等相继占用北关土地在锦纶路旁建成。1974年迎宾街东至锦纶厂道路开通,1977年迎宾街西至火车站开通。1984年晋中工人俱乐部在北关建成,成为当时一流的礼堂,2014年拆除后改建为工人文化宫。1996年单位和个人捐资款占实际投资额超过60%的原粮店街立交桥——同心桥建成通车,从根本上改变了市区被铁路分割的局面。

随着榆次的城市发展不断占用北关土地,北关的耕地由1949年时的约3000亩减少为2002年的80余亩。而北关村人口则由1958年立村时的80余户,增加到2002年撤村转居时的1260户。20世纪80年代以后,北关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逐渐摆脱了过去以粮食和蔬菜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直至撤村转居后组建为北关和华瑞两个公司。

北关是榆次行政村中历史最短的村庄之一,从建村到撤村仅四十五年。但就地理区域而言的北关,步入榆次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却长达百年之久,如今的原北关村居民区早已淹没在繁华的都市中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