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毁掉一个人,不用太复杂,只需遇事便告诉他「这都是别人的错」便够了。

 书语人间 2020-08-20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这是书语人间为你解读的第540本书

    《别让受害者心态害了你》

    大家好呀~

    今天,灵遥将为你带来一本新书,名字叫做《别让受害者心态害了你》。

    每个人对生活的心态都是不同的,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最糟糕的一种当属「受害者心态」了。

    有着这种心态的人,聚集在「我是受害者」的这杆旗帜下,彼此比惨,哀叹,抱怨,安抚,总觉得世界和他人亏欠了自己,跟着产生了深深的「索债心理」—— 我对你那么好,你却如此虐待我。

    索债不成,便因爱生恨。

    殊不知,这种「受害者心态」才是一个人痛苦的根源,它会一点点地蚕食掉你对生活的「掌控力」,让你从一个「假象的受害者」变成一个真正的「可怜虫」。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摆脱这种「受害者心态」,做情绪的主人,成为生活的「获利者」呢?来和灵遥一起读读这本《别让受害者心态害了你》吧~

    01.
    「受害者心态」的3个根源:
    以偏概全、唯我独尊、「应该」思维、

    不快乐的时候,你会觉得生活是不公平的,处处都在针对你。

    你父母不理解你的梦想;你上司看不见你的才华;你交往过的人没一个好东西;任何一项制度的提出都是为了保护有钱人;等等。

    归根究底,都与这3种错误的思维方式有关。它们就像是长在脑子里的毒瘤,一点点地蚕食一个人的生命力,直到被彻底地发现与根除:

    1. 以偏概全:一棍子打死一船人

    灵遥作为一个情感博主,经常会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故事:

    一个情场失意的姑娘,被男人伤过了以后,逢人便说「天底下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生怕别人不知道她受到了多大的委屈。

    每每此时,我都在心里想:一个姑娘,得经历过多少男人才有底气得出这样的结论。充其量你只有资格说,跟你交往过的这个不是个东西吧?

    你这么快便得出了结论,真不怕在未来上演大型「真香」现场吗?

    2.   只许别人万般好,不许别人一次差

    A是与B相识多年的老友。

    一天,B因为资金周转不过来,便开口向A3000元救急。经过一番权衡后,A告诉B说,我最近手头有点紧,这有1000元,你先拿去用。

    万万没想到,这本是一件好事。B跑到了共同朋友那里去「嚼舌根」,说A不地道,哥们有难,月入上万的他,居然才借我1000元。

    类似这样的埋怨皆出于这样的一种「心理定势」:别人对自己好,那都是理所当然的,一次不尽力都不行。

    但是,你要知道,你面前这个对你好的人,Ta是人,不是神,能力有限,精力也有限。人家出于交情照顾你,稍有闪失,你便深恶痛绝,那也太没道理了。

    这样下去,谁还敢对你好?

    3.   致力于向别人索取存在感

    最后一个故事,是灵遥在调解节目里看到的。

    结婚10余年来,男方一直都对女方很照顾,工资卡上交,下班后便赶着回家陪女方和孩子。但不久前,男方母亲因为得了一场大病,失去了自理能力。于是,男方便只得「两头跑」,经常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按理说,男方孝顺母亲,又不忘做丈夫的责任,这本是件好事,但妻子不乐意了,不依不饶地非要丈夫把母亲送进养老院,一问才知道,原因是她习惯了男方的照顾,不希望男方对自己的父母投入太多。

    看到灵遥不禁哑然失笑,世界那么大,每个人身后都跟着一堆事,谁有那个闲工夫天天关注你。别人稍微一忙,你便觉得不被重视,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好在,在调解老师的帮助下,女方终于意识到了爱不是占有,是付出,这才让一段好好的婚姻不至于走到分崩离析的地步。

    所以,你看,所谓「受害者」的标签,很大程度上看,都是你自己贴在你身上的。

    别人或许真的伤害了你,辜负了你,但你却日复一日地沉溺在别人对的伤害中,消耗自己的正气、元气和能力,直到彻底变成了一个对人生失去任何控制力的「黑洞人」,既伤害了关系,更伤害了你自己。

    02.
    摆脱受害者心态:
    主动出击,拯救「情绪困兽」

    通过前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开始意识到,负面情绪有着强大的破坏力,能够在日积月累中,把一个乐观开朗的普通人,变成一个张口闭口都指责别人不对的「黑洞人」。

    因此,这一个part内容里,你将读到一个与情绪有关的真相,和三个破解情绪困境的方法,你不妨经常练习它们,直到养成习惯:

    首先,你要明白,一件事情发生了,它会给你带来快乐还是烦恼,都不是由这件事所决定的,而是由你的想法和态度决定的。

    举个例子,大过年的踩到一坨狗屎,有的人会觉得很好,新年走狗屎运,多喜庆的兆头呀,花多少钱都买不来,于是暗爽。有的人会觉得狗屎这么脏,一出门就踩到了,大过年的太不吉利,真是倒大霉了,于是沮丧。

    因此,你如果希望过得好,便要多去关注那些让你开心、快乐的事情,少去关注那些让你悲伤、难过的事情。

    具体来说,便是:

    1.  不要为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无所谓地纠结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谁的生活里,都会发生许多我们既不想看到,又无能为力的事情,比如,至亲得了绝症、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大盘暴跌、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等。

    正是因为无能为力,所以它们常常会唤起我们心中的无助感,让我们自怨自怜,自暴自弃。

    但灵遥认为,恰恰是因为你什么都做不了,更不能被它们所困住,让它们给你带来更大的伤害,让你硬生生地错过那些你原本能把握住的。

    所以,常常把「算了、算了」这四个字挂在嘴边吧,相信我,你真的会好受许多~

    2.   致力于解决问题,就会自我感觉美美哒

    有受害者心理的人在面对挫折时,总是喜欢抱怨个不停,怪东怪西,诸如「都是他的错,要不然……」或是「我为什么老是这么倒霉?」,而心态阳光的人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去怨天尤人,因为他们正忙着去解决问题。

    随着问题的逐个击破,失控感一点点消失,力量感又一点点回到了自己的手里,相信无论是谁都会感觉自己棒棒哒~

    3.  你现在看起来要命的事,一年后根本不是事

    除了生死这种大事,你生活中还会出现很多磕磕碰碰,如,失恋/离婚、事业受挫、身体出状况、家人出状况,等等。

    但是,只要你还活着,你还有时间,这都不是大事。

    比如,自己或是家里人出了状况,一开始可能会因为缺乏经验,一脸懵逼,束手无措。一旦冷静下来,开始查资料、联系医生,与其他病人家属交流,便会发现,这些事情终能被解决,终会过去。

    待到太阳重新升起,又将是全新的一天~

    03.
    摆脱受害者心态,
    改变你的心智,让「乐观」成为自然

    你若是同时与一个幸运和不幸的人打过交道,便会发现,前者总是能够积极地思考,发现事情好的那一面,所以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后者总是负面思考,凡是都往坏处想,结果一坏再坏,坏到根本停不下来。

    因此,除了意识到「受害者心态」的成因与及时地化解负面情绪,还要从「底层逻辑」入手,改变你的心智模式,让「乐观」形成自然。

    1. 养成对自己说「说不定是好事儿呢」的习惯

    每天都会有上万个意念路过你的大脑,组成你的思想体系。它们中有的是消极的,有的是积极的。

    你若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消极的想法上,不安、恐惧、担心、愤怒等消极情绪便会被放大,让你浑身都不舒服。

    反之,你若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积极的想法上,喜悦、平静、快乐、满足便会来到你的身边,让你心生雀跃。

    因此,你需要做的,便是主动增强你大脑对「积极想法」的觉察力,如,多去留意那些好的事情,忽略那些糟糕的事情,以及常常对你自己说「说不定是好事」这句话,不断给自己正面的暗示。

    毕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亲~

    1. 其实凡事都有转机,且看你等不等得起

    事情没有如自己期待一般发展时,很多人都会心生恐惧与不安。毕竟,对安全感与确定性的追求,是刻在了我们的骨子里的东西。

    然而,很多你期待的没有出现在你身边,并不是因为你不配,你不值得,而是还没有到达一个它该出现的最佳时机。

    所以,你与其在「坚持」与「放弃」中纠结,内耗你自己,倒不如「鸭子下水,暗中使劲」,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迎接那个你期待的未来,时刻准备着。

    1.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远离那些思维消极的人

    我曾经与许多悲观的人打过交道,就连下雨屋顶漏水这样的小事,他们都能视为「大祸临头」,觉得是老天爷在与他们做对。

    于是,你在有事情想要和他们商量时,他们往往都会告诉你说,「这是行不通的,我以前这么干过」「现在条件还不成熟」「这不是我们的责任」等等。

    这样的劝导下,你即便有豪情万丈,总有一天会被他们给浇灭,慢慢地变得和他们一样没有想法,浑浑噩噩,失去动力。

    因此,还是趁早远离他们吧~

    以上,便是全书的内容。

    归根结底,「受害者心态」实则是「托付心态」的一种表现形式。简单来说,便是把自己的生活托付给自己身边的人,让他们来帮自己解决。一旦解决不了,那都是别人的问题。

    这种心态由于常常会带给人以「轻松」「愉悦」的错觉,往往会让人沉溺其中,不愿做出改变。慢慢的,独立与力量感被消磨殆尽,留下的仅仅是一个让人想要远离的情绪黑洞。

    因此,你若是有遇事不顺便怨天尤人的习惯,一定要当心呀~

    祝好!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