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覃厚盾作品 | 火热乡愁

 梅雨墨香 2020-08-20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半亩书舍

半亩书舍——西散原创选稿基地

半亩书舍——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半亩书舍——最具亲和力原创散文平台


一、原汁原味农家生活

木龙河鱼泉河相汇的峡谷叫里河,那里猕猴出没。里河流过三公里后到了开阔地带就称为泗渡河了。二叔住在泗渡河,河的两岸几十户人家临水而居。屋后是山,房前是大片稻田,水旱相间的农田,山环水绕柴方水便。在农耕是唯一产业的时代,二叔家的自然条件是令人羡慕的,外村外乡的姑娘嫁过来都觉得放了好人家,男娃儿娶媳妇儿也有更多的选择,从这里走出去的多是俊男靓女。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合心公社时期,在这里架了一座仅供行走的石拱桥,由于桥的另一头是稻田,不忍毁田造桥,所以桥到此处就用三十二步台阶代替了引桥,形似断桥,现在成了一道风景!

有事到二叔家去正是三伏天的头伏,暑气逼人。天空比其它季节更辽阔,太阳的热浪吞噬了一切云雾,金灿灿的光芒让人不敢抬头,短袖衫被汗水湿透,热在三伏,名副其实。但桃园景象如隔世再现。

正午时分,端着茶杯从钢筋水泥结构的平房转移到土砌瓦盖的老屋,摇着巴扇或者靠近盛满清水的石水缸,凉爽愜意。地密人稠,一起消暑的人自然多,有的吃西瓜,有的喝凉茶,谈白论经,忘却烈日在屋檐外盯着我们!

几只鸡在竹林边的荫凉下专注地蹭几个灰窝,时不时煽动翅膀抖落毛里的鸡蚰子。那只矫健性感的黄狗,此时趴在柚树下,口吐舌头喘息着,偶有行人从不远处路过,它凝神看上几眼,见行者端正无贼意,也就睁眼闭眼,象征性地叫了几声,不想为难别人,回过头继续乘凉午睡。胸戴白围巾四脚踏雪背脊黝黑的花猫,从水泥院坝的另一头向有人气的瓦屋走过来,淡定从容,听到桃树上几只伏娘子的歌咏对唱,停下来厌恶地仰头望望,然后舔了一下烫疼了的前脚板,快速跑进屋里,举着尾巴硬硬地在主人腿边磨蹭几下,嘤嘤地叫了两声,没人理,知趣地走到隔壁房间去了。因为有人犯困,打扑克的班子散火了。在屋角可以看到,邻居家的水牛,在河边的泥坑里只露出头和部分脊背,很享受的反刍,时不时用长尾巴驱赶落在背上的牛蚊子。

太阳歪斜到西边去了,威猛有所收敛。屋和树的影子渐渐拉长,有一点点风摇动了柚树叶。二婶戴上草帽拿着小竹篮去菜园子摘菜,准备做晚饭;雇请的男工背起筐子到地里继续早晨的活路。有个邻家老伯裸着铜色上身,笑着说自己雨天不用遮盖,雨点打在肉体上不留痕迹。有几个小娃用竹篾打个圈,再罩上几层蜘蛛网,绑上约三米长的竹杆,用这个神器在院坝追逐成群的蜻蜓。柚树很高大,成百的青果像葫芦像电影里的地雷,微风是吹不动的。

门前稻田里青蛙热得直叫唤,还有一群鸭子在绿黝黝的秧苗下觅食虫子,偶有一条泥鳅被逮住另外几只鸭子叫唤着前去要分份子。没把三伏天当回事的是邻居家的几个男娃儿,他们赤身裸体在河边高岩下的深潭中比试游泳本领,打水仗是必修课,河坝里一片欢腾,冷了就躺在岸边用河沙覆盖身体,只把头露在外面,本事大的在浪花翻滚的石板下或岩缝中摸到几条岩板子鱼,快乐得像捡到了几根黄金。暑假也就这样一晃而过。

二、地灵人杰以文兴邦

农家待客分外热情,太阳才在西边山尖打坐片刻,二叔家的一桌饭菜,让我们热得本来只想吃西瓜的又食欲大开。吃着美食唠家长里短俨然是一种文化。二叔屋后的坎上是著名的郑家大屋,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当初的豪门大户九重天井,砖墙青瓦,飞檐格窗,回廊转角,正厅厢房布局雅致,每个天井都是独立的单元,与另一个用防火墙相隔,天井与天井既独立又互通,采光隔潮,防火防盗功能齐备,是土家建筑化石级典范。郑家子孙在这个大宅里开枝散叶,五世同堂也不拥挤。

席间我问二叔,门眉上的"外翰第"有什么讲究。二叔说:"很多文化人都在考究这个事,翰林应该是京城的大学堂,第字当屋宇讲。依我理解,“外翰第”三字就相当于现在考大学考公务员之前上补习班的场所"。也许二叔是对的,他用朴素的理解化解了我的心头之谜。其实古今是相通的,不钻牛角尖就会找到事物的本意。我也真切地感受到郑家的先人,是用文化的软实力点化了数代子孙,几十口数代人同屋聚居,光靠族长族权去维系,而无文化教育作纽带恐怕难以为继。

"外翰第"就是一所很有名气的私塾。郑家的后人传承了祖先尚文治学的优良传统。特别值得书写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郑家传人郑益民老师(我的初中老师)历任合心公社重点初中校长和野三关镇重点初中校长,在文教站站长郑旭老师的带领下创造了连续近二十年教育质量全县第一的好成绩。红卫中学是巴东县第一个受到国务院表彰的先进集体,校长郑益民老师两次受到国务院表彰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成就和交通优势造就了野三关镇的飞速发展。

有一段往事一定得叙述一下。合心公社重点初中一九八O年毕业的首届毕业生,去年十月八日在野三关峡州大酒店举行了一次师生聚会。七位三十七年前的任课老师全都参加了。会上请近八旬的老师再给老学生们上一堂课,众推校长郑益民老师先讲。郑校长说:“接到你们师生聚会的邀请我没推辞,想借这个机会给你们讲一件事情。你们这一届学生三十七年前给我们闯了一个大祸!"学生们都愕然。郑老师接着说下去,大家听得非常认真。原来我们这个班是恢复高考后合心公社率先办的一所重点初中,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老师们在简陋的解放前的老乡公所里艰苦地教,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学,一九八O年初升高考试获得四门单科全县第一,总分全县第一“双第一”的好成绩。问題来了,一个偏远的小公社初中的成绩远远超过城镇初中,让人怀疑有舞弊行为,阅卷后不敢公布成绩。于是县政府派分管文教卫的李世轩副县长一行八人前来调查核实,郑旭站长和郑益民校长都被隔离审查,经过三天调查走访,李副县长在大会上宣布:“合心公社重点初中本次中考成绩真实可靠,是该校师生克服各种困难,认真教学的必然结果,是全县教育战线的榜样”。李副县长的总结报告很好地安抚了老师们受伤的心!但是,作为事局中的学生,我们三十七年后才知道。翻开郑旭站长的回忆录《书写人生》第87一89面有详细记叙。合心初中存续三年,中考成绩稳居鳌头,三个公社合并成野三关镇后,还是那个郑旭站长,还是那个郑益民校长带领全镇师生再创连续十五年的佳绩而无人能望其项背。可敬的老师们用领先十八年的辉煌,证明从一九八0年首次夺魁成绩就是真实的!很多名人简介中常用,某某是某大师的隔代传人,还有某某师从某大伽。无外乎弟子脸上都贴满师长的光彩。我也因为是合心公社重点初中第一届学生而自豪;五十二岁时又因知晓,我也是曾给校长闯了“大祸”的学生,又满满地自豪了一回!我小学毕业的班主任郑敏登老师也是“外翰第”的传人,是他组织我们集训二十天,一举考入合心公社第一届重点初中。我对郑家大屋的感情因而更进一层。

三、别样的乡愁

在火热的夏天,海拔1100米的凉都野三关集镇是最好的去处。我却要到低山来看望二叔,又好像不仅仅是看望二叔。天快黑了,到了叫多谢的时候,我还在回味"外翰第"。它不仅是土家民居化石级建筑,还应该是一个教育兴邦的典范。我们感恩种田的双手,感恩衣食父母,同时也值得感恩一方水土,因为一方水土不仅养育你而且造就你!如果追根求源,百年沧桑的郑家大屋重文习教的传统,如雨露滋润了上万学生,是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圣地!不搞个人崇拜让平凡的人都有自尊,但对良师的尊崇是浸透骨髓的基因。

二叔送我到"断桥",古老的河床不紧不慢流淌着现实的波涛,泗渡河欢快地流向远方。仰望泗渡河上游高650米的世界最高桥,车灯如虹,似银河倒流,此景美不胜收,让我把酷暑忘在了脑后。高桥景区正在开工打造,昔日的农耕社会正在向旅游加观光体验农业转变。泗渡河的村民安逸快乐,发自内心的获得感毫无掩饰!我给二叔说,明年又来春游!

耕读传家远,诗书济世长。这就是乡愁,一种记得住摸得着,充满喜悦和期待,让人留连忘返的乡愁!

                                         2018,10.30完稿


作者简介:覃厚盾,笔名后盾,土家族,1965年生,湖北巴东人。发表了一些诗歌散文,有诗作入选《中国第四代诗人抒情诗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