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陆悦作品 | 十里竹道十里幽

 梅雨墨香 2020-08-20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半亩书舍

半亩书舍——西散原创选稿基地

半亩书舍——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半亩书舍——最具亲和力原创散文平台


冬日时节,北方雪花飞舞,万物凋零;而南国山城信宜,依托着绵亘的云开山脉灵气和丰富的鉴江乳汁滋养,却依然山清水秀,草木葱茏,鸟语花香,风景如画,给人“冬天里的春天”感觉。

走进离市区仅5公里的城郊旺同村,就进入了一个满目绿色、清幽的世界。一条沿着村内小河两岸延绵数公里的“十里竹道”,在座座青山的衬托下,竹影摇曳,水流清浅,野花吐艳,清风荡漾,绿韵流淌,恰如丹青高手描绘的“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的美妙境界,让久居闹市的喧嚣心灵,远离红尘阡陌,复归平静与安宁。

从书香浓浓的旺同村文化广场,进入花岗岩石铺设的河岸小道,只见一簇簇、一列列高耸挺拔的翠竹,彼此呼应,连贯成林,沿着弯曲、绵长的河岸拔节生长,那勃发的英姿、伟岸的身躯,构成了一条美轮美奂的绿色长廊,不断向大山深处延伸。驻足观望,竹韵清幽间,一根根如手臂般粗壮的翠竹,节节茁壮,节节明亮,节节向上,或墨绿或嫩绿或淡绿,层次分明,绿得可爱,绿得耀眼,绿得醉人。而呈网格状层层叠叠向上伸展的枝叶,遮天盖地似的,在冬日暖阳照射下,更泛起或明或暗的多彩绿光。眼花缭乱的光束,透过重重枝叶倾泻而下,使本已清幽无比的竹道变得更加斑驳迷离、静寂幽深、写意绵绵,让人不知不觉中频生爱意,领悟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至高境界。

徜徉在幽幽竹道里,我仿佛听到了叶子稀疏洒落的微微之声,就像过去上学时能在安静的教室里听到银针掉地的声音一样清脆。宁静的竹道,清新的空气,陶醉的人群,仿佛凝结成一股灵气,注入我的心灵深处,让我的万千思绪顿时飞向远方,飞向家乡河边的茂密竹林。儿时,常常躲在竹林里,观竹言志、快乐读书的难忘情景,如电影镜头一一在眼前掠过,令我久历风雨而沉寂的心潮再次掀起叠叠涟漪。我庆幸在自己人生的青葱岁月里,能拥有一片如此宁静和殷实的快乐时光,放飞梦想。

不过,沉醉间,一阵轻风徐来,拨乱了我心灵的琴弦,让我收回思绪的缰绳,梦回竹道,品味另一番悠扬的意境。或许在周围高山的映衬下,密密麻麻、肌肤相吻、枝叶交织的翠竹,犹如一道道交错有致的原始音符,随着风的节奏,时快时慢,时轻时重,不断弹奏出美妙动听的乐章,犹如一曲曲轻松抒情的《林间交响乐》,在低吟浅唱,让我行走的脚步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悠然。

经济发展的东风,奔康致富的步伐,打开了山乡人民致富的山门,幢幢漂亮的农家小楼,如雨后春笋在小河两岸拔地而起,与蜿蜒的竹道相映成趣,描绘出一幅气势如虹的壮美山水画卷,也让他们有了更高的情操和更高的追求。他们以塑造竹文化为主题,以回归自然为依归,在竹道内外兴建了大量与之相配套的休闲、体验、娱乐设施,使清幽雅致的竹道更加多姿多彩,欢乐连连。

被翠竹半空夹道而静静流淌的小河,仿如一条青罗玉带轻轻缠绕于竹林中枢,成群结队的鸭子在河中忘情地觅食、畅游。而镶嵌着河上的两座别致小桥,恰与竹道天设地造一般,颇有点“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蕴。那座用竹木架设着雨棚的“风雨桥”,雅而不俗,太阳探不进来,雨水湿不了衣裳,可以让人逍遥自在地或坐或站在小桥中,慢条斯理地享受负离子的浸润,饱览远近山、水、竹交叠而衍生的迷人景致。当我站桥上倚栏眺望时,但见河岸两旁的山色竹影,倒影在如镜的小河中,一幅幅惟妙惟肖、如诗如梦的自然生态图景,令我禁不住轻呼一声:美在斯也!

一位穿着红色花衣裳的年轻美丽少妇,悠闲地坐在河中的荡板船上,那“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写意情景,刹那间,给绿色竹道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只见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美少妇,一边怀抱小宝宝,一边轻踏帆板,荡板船便在水中慢慢飘荡,并不时溅起朵朵细碎的浪花。而站在荡板船前面的笑呵呵的丈夫,则拿着手机,不停地“咔嚓、咔嚓”,一幅幅母子嬉水的欢乐图就被定格在这美妙的景致中,不知道引来多少游人赞叹和羡慕的目光。

河岸一侧,一条300多米长的古意绵绵栈道,古铜色的木地板,古铜色的竹护栏,颇有几分古道西风的意味。来回踱步其间,除可以尽尝竹林秀色大餐外,更引人聊发千古幽思和寄托未来情怀,在穿越古今之中,衍生出满怀的豪情壮志,犹如竹子的品格一样正直、坚贞而清雅。

十里竹道十里幽,十里竹道十里景,十里竹道十里情。竹韵悠悠,清风逸逸,山乡人民的幸福日子更加绵长。


作者简介:陆悦,广东高州人,现居湛江,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在省市报刊发表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数十万字。近年重拾雅兴,致力于散文写作,创作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乡土风情和古文化遗迹散文,引起读者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