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种脉象,表明身体内气和血出现问题了

 红了樱桃绿芭蕉 2020-08-21

这段时间,我们已经陆续为大家介绍以通治方见长的“三部六病”学派的基本概念和代表性通治方。既然选方的基础是疾病所在部位,那么如何判断病位在哪里呢?这就需要靠不同的脉象来一一对应。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学习下“三部六病”理论中最具特色的4种脉象,看怎样通过脉象了解患者性格特点和气血病变规律。

整体气血失调,我们通过脉象来反映人体的气血功能,在人体就可以形成四个脉,即溢脉、聚脉、紊脉、覆脉。四脉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复合出现。整体气血辨证,我们以脉象为切入口,通过四脉反映四种气质类型,通过四脉看出四种性格特征,通过四脉反映人体四种气血运行的病理改变,所以说四脉是三部六病诊断整体气血病变的主要依据。

四脉与四腔相对应,即溢脉——颅腔、紊脉——胸腔、聚脉——腹腔、覆脉——盆腔。故四脉辨证,我们也称为“四腔辨证”。四脉还与人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相关联,形成气机失调、气血功能紊乱的四种病理变化和四种功能紊乱的状态。

1.溢脉
人体发生气血逆乱之后,如果气向上发生气逆,那么在寸口脉就表现出上鱼际脉,也叫溢脉。脉过寸,直达腕横纹甚至上鱼际,轻者可切之跳动,有时可看见其搏动。《难经·三难》记载“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是太过。《灵枢·脉度》也有记载:“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不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所以上鱼际脉就是外关内格,阴乘阳位,阴乘之脉,《难经》中明确叫作溢。

清代冯兆张在《锦囊秘录·脉诀》中有云:“上鱼者,脉上于鱼际者。世人常有此脉,脉同病异,不可以一例论也,有两手上鱼者,有一手上鱼者。若平人神色充实而有此脉者,此天禀之厚,元神充满上溢于鱼也,其人必寿。若人素无此脉,一旦上鱼者,此病脉也。”清代陈修园的《二十八脉纲目》也有记载:“或鳏寡思色不遂,心肝两部则洪长而溢鱼际,此是七情为患,而非有邪之脉也。”

清代的吴道源《女科切要·调经门》记载:“若面黄肌瘦内热,是谓童痨,诊其肝脉,弦出寸口上鱼际,非药所能治也,急与之成婚,则阴阳和,自然经行而疾去矣,否则十死八九。”《金瓶梅》是部文学作品,它也同样记录了上鱼际脉(溢脉),第十八回有这样一段叙述:“太医蒋竹山给李萍儿诊病后说,学生试诊病源,娘子肝脉弦,出寸口而洪大,厥阴脉出寸口,久上鱼际,主六欲七情所致。”

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文献研究,我们发现,溢脉也就是上鱼际脉,它是一个肝阳上亢之脉,多有交感神经兴奋亢盛现象,提示阳性的病理反应。出现溢脉的患者,一般易怒、脾气急躁、个性要强,易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头晕脑涨、目花耳鸣,属于肝阳上亢的范畴,提示患者的性格比较刚强,脾气比较急躁,对自己的性格采取一种压制态度,用理智克制自己的冲动的这种性情,长此以往大脑皮层功能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血管收缩,久而久之,在寸口脉上出现脉管向上移动,突出腕横纹以上,甚至达到拇指大鱼际的脉象。这种脉象的证候群一般都表现在颅腔这样一个范围,它的性格特点与气质类型是相关的,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王熙凤脉”

“三部六病”学派创立人亲传弟子讲记——

2.紊脉
也叫涩脉,即艰涩难行、脉律不齐、快慢不等、大小不等、有力无力不等,我们称为三不等脉。紊脉一般提示血行不畅,是心脏功能障碍的一个早期诊断。出现紊脉的人,他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一般是长期对别人采取好人主义,对自己采取一种克制、压抑,能不说就不说。这样长期对自己采取克制和压抑带来的危害,就是迷走神经兴奋,最后影响到窦房结,使窦性心律出现间隔脉,或者紊乱,形成紊脉。形成紊脉的患者,一般容易出现心烦心慌、胸闷气短、头晕眼黑、腰膝酸软、疲乏无力、下肢浮肿,这一系列的症状就标志着心脏功能的降低和有效血容量的减少。有此脉的患者主观上长期采取一种自我克制和压抑的态度,最后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扰乱了心脏的传导系统,使心肌的收缩力和传导的速度受到干扰,失去正常功能,使寸口脉在脉象上出现节律不等、快慢不等、有力无力不等的这种三不等的脉。紊脉表现为心脏的功能失常,它的病变部位就在胸腔,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薛宝钗脉”

 

3.聚脉

也称作聚关脉。表现为关部独大,寸脉和尺脉弱而不显,有明显的或者严重的,在关部聚而如豆、如杏核,如蚯蚓盘行,高出皮肤,有时候我们不用号脉,就能看见关部的脉明显高出而且跳动,它揭示的是气郁这种病理变化。李中梓将其描述为“两头低而沉下,中间突而浮起”。三部六病称为聚关脉。古人也发现了这么一种现象,《素问·脉要精微论》里记载“短则气病”,即寸脉、尺脉都弱,关脉独大,就提示肝气不舒,气郁的病理变化。

《脉说》亦记载:“有过于悲哀之人,其脉多短者,于此可占气之病也。”实际出现这样一个脉的时候,就可以出现胸胁苦满、心慌气短等胸胁的病变。这种患者多疑善叹息、胸胁苦满、心下痞硬,属于肝气郁结的范畴。凡有聚脉,一般性格内向、性情比较压抑、沉默寡言,有一件事情说不能说、道不能道,反复思考,不能言之于口、不愿告之于人,反反复复,百思不得其解。我经常说这类人容易钻牛角尖,比较敏感,我把这种脉称为“林黛玉脉”。长此以往,它会形成交感神经抑制、迷走神经兴奋,显现一种抑制型的证候。

长期的迷走神经兴奋,它会引起血管的纵向收缩、横向扩张,所以在关部就聚而增大,横向扩张,甚至关部就像一个豆状,或者是一个花生米的这种形状。临床上非常常见,有的人叫它为郁脉,就是肝气不舒、肝气郁结的一个脉象。这个脉象,集中体现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腹腔,也就是上腹部、横膈上下肝胆脾胰胃这一带。肝气不舒、肝气郁结,就是以腹腔的这种病症为主要表现。

三部六病“协调疗法”详细解析——

4.覆脉
也叫长弦脉。脉管长而弦细,可以超出尺部,向后延续好几寸,《难经》有记载:“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有覆脉的病人,一般表现有腹部腹满肠鸣、腹泻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皮肤萎黄、性功能障碍,女同志伴有白带清稀,或者出现奔豚疝气、寒湿内结、痰浊积滞于下腹部,即盆腔这个部位。出现覆脉的这类人群,他们的性格特征表现为个性比较固执,多为迷走神经兴奋,或者平素嗜食生冷油腻,导致大量黏腻的东西在肠道,尤其是升结肠这个部位积聚,我们称为“妙玉脉”

人体胃肠道,从口腔至肛门,基本上是由上到下这样一个运行规律,唯有升结肠这一段蠕动是由下向上运动的,所以需要克服地心引力的作用。在这个部位,黏液就容易积存,黏液得不到顺利排空,就容易形成所谓的痰饮证,所以时常出现腹中雷鸣,辘辘有声。黏液潴留在这里,被吸收入血液,随血液循行就逐渐沉积于血管壁,年复一年,血管变厚、变硬,就出现这种长而弦的脉;黏液潴留在肠道,就可以影响结肠、直肠,形成慢性肠炎;如果凝滞在下焦,男性同志就可以出现前列腺炎,女性同志就可以出现盆腔炎,这类疾病主要反映盆腔有下焦虚寒的病理表现。 

临床实战讲记

三部六病医学流派是山西刘绍武先生所创立的中医学术流派。三部六病学说将人体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表部、枢部(半表半里部)、里部,简称“三部”;每部存在的病症,根据其阳(实、热)和阴(虚、寒)的不同病性,划分为六类证候群,简称六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