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脉法浅析

 北京润雨 2023-04-24 发布于海南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理法方药兼备的经典著作,其内容1/3与脉法相关,开篇首论《平脉法》、《辨脉法》 专篇,以明示脉诊在疾病诊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人体生理脉象的相对固定,比较临床变化之脉象,总结出变化脉象的病理意义,提示脉诊可以准确反映体内五脏阴阳之间的变化;并从脉象反映人体营卫气血的盛衰变化为基础入手,以脉证并举的方式,论述人体阴阳、正邪、疾病预后等诸多变化,提示脉诊不仅可以确定疾病的病因、病位、邪气的性质和盛衰、脏腑营卫气血的盛衰,还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和手段。本文试结合《平脉法》、《辨脉法》 ,对《金匮要略》脉法做-一浅要分析。
1、脉诊寸口确定生理变化
《平脉法》曰: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营卫流行,不失衡权,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 水下二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 虚实见焉"。《平脉法》 又曰: "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营卫气血,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 -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 或存或亡。病辙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俱陈,令的分明"。 仲景据《黄帝内经》脏藏于内,象现于外的理论,接受《黄帝内经》“漏刻周旋,水下二刻,- -周循环,当复寸口"的理论,结合临床认识经验、以五脏脉象相应四时的经常不变规律,观察呼吸、面色、劳作、饮食出入、寒热等与脉象的关系,提出营卫流行,五脏常脉,津液流通等反应人体状态的内容,因息游布,把脉象反应在寸口脉诊部位,说明寸口脉可以反应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

2、脉象反应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

2.1 脉象反应机体健康状态《平脉法》 曰:“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营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也"。
2.2 脉象反应人体病理脉象反应病理要比反应生理复杂的多,然而依据常人脉平,病脉有常,比较变化,知常达变,也能得知疾病脉象所主。脉象能够反应人体病理状态,主要有以下诸方面的影响:正气充盛,气血通利是疾病痊愈的基础;正气虚衰,气血淤阻是疾病进展的基础。邪气侵犯机体,淤阻损伤气血,是疾病产生的基础;邪气被攻逐出身体,人体气血和顺,为疾病痊愈的基础。
2.2.1 脉象反应人体正气盛衰《辨脉法》 日: "脉沉者,营气微也";“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 "脉微者,大汗亡阳也"。此诸多论述提示脉象能够准确反映人体的正气盛衰。
2.2.2 脉象反应病因及邪气伤人规律《辨脉法》 曰: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又如《黄疽病》篇云"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脉浮主风,脉缓主湿,风湿之邪外干,痹阻于脾,脾不运化,湿郁化热,湿热瘀于血分,内外熏蒸而发黄疽。所以"脾色必黄",是"瘀热以行"之故。
2.2.3 脉象反应病位《辨脉法》 曰: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脏"。又如《水气病》篇云: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水肿脉见沉小,说明与少阴肾阳不足有关,病位在肾;水肿而脉浮,说明与肺失宣降有关,病位在肺。
2.2.4脉象反应病证机理《辨脉法》 曰: "病有洒析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胜从之,阳脉不足,阴胜乘之。何谓阳不足?答曰,家令寸中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 上入阳中,则洒析恶寒也。假令迟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如还有《中风历节病》篇云: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指出脉弱.为少阴血虚,浮为风邪侵袭,进而痹阻经脉而成历节病。
2.2.5脉象指导疾病治疗《辨脉法》 8: "脉浮而大,心下凡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 .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2.2.6以脉象判断疾病是否痊愈《辨脉法》 曰:“病脉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
3《伤寒杂病论》 脉诊的临床实践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伤寒杂病论》中的脉象反应人体生理、病理的论述,为中医辨证论治奠定了切实的理论基础,对中医临床实践有及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3.1确定疾病及疾病脉象的阴阳《辨脉法》 曰: "脉有阴阳者,何为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此乃脉之大纲。若以寸关尺三部来分阴阳,以辨别疾病在阴在阳。《辨脉法》日: "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尺脉弱,名曰阴不足"。寸部为阳,尺部为阴。指出不及气虚脉,在不同部位,所主不同。微脉为阴,在寸口见,则主卫气不足,故日阳不足;迟部得弱脉,弱脉为阴,主病证在里,故曰阴不足。以脉象的阴阳属性,也可确定疾病在府在脏。《辨脉法》 曰: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脏"。浮数为阳,主病位在阳;沉迟为阴,主病位在阴。若以脉证分阴阳《辨脉法》曰: "脉有阴结阳结者,何以别之。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日阳接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 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阳结者,阳脉见阳证;阴结者,阴脉并见阴证。虽俱为实证,但阳结病在腑,阴结病在脏。故之制法也不相同,病结在腑,治用攻法;阴结则不可用攻。
3.2 判定疾病的表里《平脉法》 曰: "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此及时从脉象的应指状态来辨别疾病的内外虚实。临床中如初按脉时,脉浮数,少时,脉象变化为缓或弱缓者,多偏于气虚;若初按脉,见沉细弱缓, 浮取无,少时脉变化为浮弱数者,多偏于血虚。
3.3 判定病证寒热《平脉法》 曰: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营中寒。营为血,血寒则发热"。 在《辨脉法》中曰: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此迟脉为阳气虚甚,可称为"无阳",津液虚少,不能作汗,邪气滞内而无力出表。《辨脉法》 又曰: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此数脉为阳热有余也。以上所举即仲景以脉之迟数分阴阳,定病性寒热。
3.4 判断营、卫、气血的盛衰营卫充盛之脉象,如《平脉法》日:“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营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也";营、卫气血不足,衰亡之脉象。如《平脉法》曰: "寸口脉微而涩,微则卫气不行,涩者,营气不逮,营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营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虚寒,数欠"。此即.营、卫俱不足的脉象反应。《辨脉法》 曰: "脉瞀瞀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添之绝者,忘其血也"。 提示浮弱无力的脉象为阳气少;脉细弱无力的脉象为阳气衰;脉无力若有若无者,为血虚。
3.5 指导对疾病的立法治疗《辨脉法》 曰: "问月,病有战而汗出,因的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脉证结合,提示疾病痊愈的根本是正气充盛,若正气不足,当扶正祛邪。脉浮而紧,当为外感风寒,治当发汗,若按之芤,则为里虚,里虚应养血温阳而助汗。
又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云: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脉浮主表,咳而脉浮,说明邪盛于上,宜用厚朴麻黄汤散饮降逆,止咳平喘。脉沉主里,咳而脉沉,说明内有停饮,上迫于肺,故宜用泽漆汤逐水通阳,止咳平喘。
3.6 判断疾病的发展及预后以脉象提示病机,预测疾病发展变化。如《辨脉法》曰:“跌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营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此论脾胃疾病,浮为外感寒邪,所以伤胃者,是医用下法之故,使邪气内陷于胃腑,数为动脾者,是胃病影响脾,而非原本胃病,致胃不能降浊,脾伤津液不行,而出现大便硬症状。《辨脉法》 又曰: "假令患者云腹内卒痛,患者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仲景以脉象测预后,见是证必有是脉,腹痛病,其脉必沉,今脉浮大,脉象不主里证,故日腹痛痊愈,此即通过脉象和症状的变化以预测病情进退变化。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中,第3条: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这条是说,患气喘的患者, 兼有颜面浮肿、呼吸困难到两肩摆动的程度,脉象浮大而不任重按,为预后不良之症。
综上,《金匮要略》 之脉诊,无论辨别病因、病机、治法、预后等,都以脉证紧密结合在-起,以固定的生理常脉为参照基础,将脉证结合,对比变化,确定治法,作为平脉辨证的客观依据,其"脉证并治"论治疾病的形式和方法,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发展基础,其脉诊内容对今天的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