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剧的传统剧目中,《武家坡》是不可多得的几出“对儿”戏之一。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虽然,像《汾河湾》《桑园会》也属于同类型的剧目,但毕竟在《汾河湾》中,有薛丁山第三者的介入;《桑园会》没有第三者秋母的介入也就不成其戏了。别小看这只有一生一旦的《武家坡》,它却有着风靡京城的百年历史。我小时候,北京没有路灯,一到晚上整个胡同都是黑洞洞。可能是觉得太沉闷、太黑,为了乍乍胆,有人大声边走边唱“一马离了西凉界”。 那时,我住在前门外羊肉胡同。晚上刚要睡着,刚好此公打我家门口经过,他那扯着大喇叭嗓子一句“一马离了西凉界”,吓的我直叫“妈!”我说的是真话,你权当笑话听。这出《武家坡》直到今天仍是剧团和京剧业余爱好者经常上演的剧目。为什么《武家坡》能这样广泛的流传,经久不衰呢?这也许是和此剧能雅俗共赏,精兵简从有关系吧。从清宫的太后、达官贵人、骚客文人,一直到平民老百姓都喜闻乐见。就单折戏来讲,让人一看就懂,一听就会(这当然是哼上一两句)。再说这一生一旦的戏,不受舞台的限制,说大它可以走上宫廷的戏台、城市的剧场、工厂的礼堂;说小它可以在农村搭的土台子、或茶馆演唱。说句大实话,它不仅耐看而且节约人力物力,这也许正是《武家坡》得天独厚的地方。 程砚秋、谭富英《武家坡》 《武家坡》是《红鬃烈马》的一折戏,它不仅独立成章,也是《红鬃烈马》的戏胆。何为“戏胆”?指的是全出戏的核心场子。在《红鬃烈马》全剧中,《武家坡》是属于最受欢迎一折。当然从《红鬃烈马》全剧看,它本身是有着剧目威信,因为它曾是名家荟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大会演。全部的《红鬃烈马》,戏是有头有尾,舞台上更是色彩斑斓、醒人悦目。人物身上穿的有大蟒、大靠、花帔、青褶子、旗装、素裙子;头上戴的从王帽、风冠、相纱、一直到过桥(宫女所戴)罗帽……可谓是应有尽有。再者这出戏包容了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阵容浩大、热闹非凡,在观众心目中是出颇有威信的大戏。但这些年来演全了的剧团并不多见了,有的剧团演出最多是《武家坡》《算粮》《大登殿》。 《武家坡》之所以称为《红鬃烈马》的戏胆,不仅是因为独立成章,这和艺术家努力塑造了人物所不能分开。正如陈彦衡先生在《武家坡》注解中所讲:“武家坡是剧情单纯、唱白疏落,很难见长的一出戏,因而单独演一出武家坡,能够叫满座的,实不可多得。当年谭鑫培与王瑶卿两先生演出这个戏却有很大的吸引力,备受欢迎。” 王玉蓉《武家坡》 《武家坡》可以说是王(瑶卿)派的经典之作。它作为中国戏校的传统教学剧目,算来将近半个世纪了,我记得,我在校学习时,华慧麟、李香匀、罗玉蘋、于玉衡老师教过,以后在1959年时,我毕业了。往下还有不少的青年教师教过,这出戏真是“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在戏校就传了几辈人了。我记得在1981年10月份,在北京,由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主办的王瑶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演出中,中国戏曲学院在人民剧场演出了《武家坡、算粮、大登殿》,王宝钏(前、后)由我院教师王玉蓉扮演,《算粮》的王宝钏由于玉衡老师扮演。阵容比较齐全。我当时在演出组工作。整个的演出、排练过程都是紧张有序的,演出组更是场场不拉参加了演出活动。在10月26日,我观看了王玉蓉老师和马长礼演出的《武家坡》。别看王老师是六十多岁的人,台风仍是大家风范。闷幕导板“邻居大嫂一声唤”唱完之后,在〔小锣夺头〕,胡琴过门里稳步上场,那落落大方的〔西皮慢板〕,不仅音节和谐,而且悠扬悦耳,闭上眼睛听,根本不像那么大年纪的人,当年王老师被称为“铁嗓钢喉”是名不虚传的。二人的〔西皮原板〕对唱,是字正腔圆,在感情上是款款叙来,王老师唱的有情有致,尤其是王老师唱的〔西皮二六〕,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博得了观众的赞许。后来二人对唱的〔快板〕,可谓是“双龙抢珠”,字字珠玑,非常清楚,那美妙的对唱真像滚珠走盘的一般,得了观众阵阵的掌声。王老师的跑坡更是不同凡响,这地方跑的圆场不是直步量,难度很大。它要求跑圆场时,身子是正的,而脚底中的步子是斜的。这需要全身协调的配合好,这圆场需要腰里头要有“擎劲”立腰、提气,上身要纹丝不动,脖子不能乱晃。这种圆场刚起步时,脚步是原地跑先不动地方,等原地跑上那么几步后,再一步步加快往前跑,要保持上身是正的,而脚底下的步子是斜的,而且要求步子要小、要碎,要求跑起来越来越快,就像行云流水一般。 王玉蓉、何玉蓉《武家坡》 这种脚步,我和程玉菁老师学过,为学《破洪州》马时,就有这种脚步的使用,这比一般圆跑起来要吃力。可是王老师偌大年纪,在台上的圆场真见功观众更是掌声不绝。跑坡时,篮子在身后边倒手,王老师动作更是干净利索,只见她向前一指,对薛平贵说“那旁有人来了”,这时观众和薛平贵的注意力都引向了王宝钏手指的边,只见她吸气、立腰,线尾子在腰的部位让出了空间,急忙下蹲,另一只手背过去压住了线尾子,同时把篮子也换手来了,顺势右手抓一把土向薛平贵脸前一扬,念“㖄!”唱“急忙回到寒窑前”,在〔小锣抽头〕中,碎步轻身亮一个向上撑袖的相之后,斜步慢走下场。这跑坡王老师见真功夫是,既有舞台的美,又有生活的真实。此时王宝钏内心是气急交加,心里虽想快离开此地,可是这里是坡路(规定情景),路不好走,脚下不能大步量,要慢慢下场,直到快下场再加快脚步跑下去。要符合特定环境、人物内心的表演,王师以她的示范演出,让观众欣赏到王派艺术表演的真谛 |
|
来自: cxag > 《京剧名剧名段名家名票文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