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他心理丨难以说不,如果我拒绝他的要求,我就会伤害他

 泊恩心理 2020-08-21

01

不愿拒绝,难以说不

今年,我的一个朋友,我们姑且称她为小A吧,

小A和一个男人结婚了,但这让她很苦恼,因为她并不爱这个男人。


小A和这个男人是在咖啡馆认识的。那个男人看起来文质彬彬,也很有礼貌,他主动过来找她聊天。

他似乎能够一眼看穿小A的性格特征——柔弱、忧郁、容易依赖、拖泥带水。

他跟小A讲述自己的遭遇:离异,独自养育一个孩子,特别希望有个女人可以陪伴他。

他的境况的确一下子唤起了小A的同情心,她开始关心他。后来,他对小A产生了依赖,不断要求与她见面、约会,不久后,又向她求婚了。


这令小A始料未及。为了不伤害他,她从来没有拒绝过他的请求。但事实上,她很清楚,自己并不是真的爱这个男人,她只是不想让他失望罢了。


她能感觉到,这个无助的男人是多么需要自己。她开始有点后悔了:“如果我当初及时拒绝他,可能就不会发展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然而,直到与他结婚登记,她也没能说出那个“不”字。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小A很多事情都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在思考的。

这种人总是习惯于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忽略自己的立场,不能理性地看待问题,甚至经常同情心泛滥。

所以他们对周遭的人和事通常不会拒绝,即使遭受一次次苦了自己的经历,他们还是一如既往,不会发出拒绝他人的信号,甚至连拒绝他人的方式方法都从未尝试过。

“拒绝”在他们的语言系统和行为体系中是空白的,尤其是在掺杂了情面、世故、人际关系事情上,更是让他们表现出彻底的顺从。

这种看似和谐的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里,暗藏的却是虚妄和懦弱。

02

有事您说话

还记得1995年春晚的舞台上,郭冬临主演的小品《有事您说话》吗?

郭冬临饰演的小品主人公为了讨好领导,小到帮邻居扛大白菜,帮单位同事守夜买卧铺票,大到答应单位领导搞定火车车皮,他都有求必应,即使自己挨冻受罪、被老婆唾骂指责,他也没有拒绝任何人的请求。

这种利他主义的人内心总是犹豫不决,如果拒绝人,他们常常会觉得不好意思,对不住对方。

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的内心的卑微和懦弱。他们时常纠结在痛苦和承担的两个对立面上,置身于一种紧迫感的氛围内而不能自拔。

那种“好人”的姿态和所谓的大义之举,被理想化的感情糖衣包裹着,催生了恶性循环的应答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中,这种人的这种弱点很容易被他人利用。

不会说不,这是人际交往中心理脆弱的表现,尤其对具有利他主义的人来说,这些人在拒绝别人方面存在心理障碍。

他们担心拒绝了朋友会伤害对方,失去友谊,所以总是委屈自己,成全别人,即使他人侵犯了自己,他们也通常会通过选择让步,放弃对自我的保护。

看下下面这个例子:

“每次别人找我做什么事情,明明自己不情愿,不想揽事,但是别人一问“你很忙吗?"我就哑口了,就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了,而且总是这样。每每事情过后才想起,会有一些理由来拒绝。”小B在对自己的无法拒绝进行反省。

“现在家里住了个不是很熟的人。是这样的,很久不联系的一个朋友,来我所在的城市玩,带他来的那个朋友有事,就把他寄宿到我家。我确实有时间陪他,但是我真的只想在我家里看看书,看看电影,不想出去。他在我家吃我的,用我的,而且很不讲卫生,几天不洗澡,都快把我臭死了!

我又不知道怎么跟他说。好想现在把他送出去啊,可我要是这样,肯定会伤害他的自尊。我这种不懂拒绝、真是把自已给害苦了!”小C很是烦恼。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些人是为了结交好友,显示自己的能力,为了博得别人的好感,而硬着头皮去答应做一些事情。

而利他主义者则是心中存有的一些不理性的信念,诸如“如果我拒绝他的要求,我就会伤害他”、“他会不会因为我的拒绝而疏远我”等导致了不敢拒绝的心理。

这种心理的后果则是过分地苛求自己,对于他人的请求,即使并不情愿,也会不顾一切拔刀相助。

03

利他

“利他”一词是由孔德首先创造的,这位伟大的社会哲学家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先驱,他利用“利他”一词来说明一个人对他人的无私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BarTal(Bar-Tal,D.1986)认为,基础的利他主义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① 必须对他人有利;

② 必须是自愿的;

③ 行为必须是有意识且有明确目的;

④ 所获得利益必须是行为本身;

⑤ 不期望有任何精神和物质的奖赏。

而这最后一点是利他主义行为最主要的特征。

而对于利他主义的产生Fabes等人(Fabes,R.A.,&Eisenbrg,N.,&Karbon,J.1994)认为,移情对利他主义行为的影响是通过“移情一同情一利他主义行为”这一模型来实现的。

有效的移情是对他人产生同情心的基础,而同情心又是对困境中他人实施利他主义行为的重要条件。

因此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富有同情心的人更容易表现出利他主义行为

那么,利他主义真的百害而无一利吗?并非如此。

利他主义行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赖而生存的,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脱离别人而单独存在

美国心理学家Bunderson (Bunderson,J.S.,Thompson,J.A. 2009)认为无论从生物学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帮助别人和原谅别人等利他主义行为有助于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论语》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著名的话告诉我们,立己达己首先要立人达人。

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利他主义行为,不仅有利于他人,而且也有利于自我发展,利他主义行为对于利他者和被利他者双方都是有益的

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很好的分清界限,找到利他和利己的一个平衡点。

很多时候,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深信利他主义是对的,认为我们应该无私助人。可是另一方面,当考虑到自己的核心利益后,我们又不得不害怕自己的利益会受损。

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心理产生了不必要的压力,使得我们郁郁寡欢,严重的还可演变成心理疾病,困扰我们的生活。

 关于泊恩

泊恩心理PsyBene是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以及循证心理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 EBP)为基础的临床精神心理专科门诊,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临床证据、高度负责的精神为根本,致力于为每一个来访者提供“科学循证”的心理卫生服务。

泊恩心理竭力帮助更多人正确认识精神心理问题,纠正对精神心理问题人群所抱有的偏见,了解精神卫生常识并预防心理问题。

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或困扰,请与我们联系,泊恩门诊全力为您服务。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阅览 〓 

[1]Bar-Tal,D.1986,Altruistic motivation.HumboldtJournalofsoeialRelation,(13):3-14.

[2]Fabes,R.A.,&Eisenbrg,N.,&Karbon,J.1994.Socializationof children’svariousemotionaland pro-social behavior relations with mothers;Perceptions of children’semotionalreactivity.Developmentpsychology.(30-1):44-45.

[3]Bunderson,J.S.,Thompson,J.A. 2009.The Call of the Wild:Zookeepers,Callings,and the Double-edged Sword of Deeply Meaningful Work.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54):32-57.

〓 泊恩声明 〓 

深圳泊恩临床心理专科门诊部对于该文章拥有著作权及其他相关权利,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改编、转载,该文章由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

医疗建议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人士或前往医疗机构。对这篇文章有任何的疑问或者建议,欢迎通过公众号联系在线客服提交反馈。

✨一次分享,帮助每一个有需要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