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文集141

 昵称69650584 2020-08-21

【诗文集141】周博群抄录 共七首 
2020年8月21日

【问汗出】
汗是阳气蒸化津液,从腠理达到体表而成。
汗的有无,多少,反映体内阴阳平衡或失调。
正常人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气候炎热,衣被过厚,情绪激动情况下汗出,
属生理现象。
若当汗出而无汗,不当汗出而多汗,或仅见身体某一局部汗出,属病理现象。

【问汗出,全身辨汗】
汗的有无,是判断感受外邪的性质,与卫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表证有汗,即外感病初期有汗出,多属中风表虚证,或风热表证。
因风性开泄,热性升散,风热袭表,腠理疏松,故风汗出,
若卫阳素虚,肌表不固,则更易汗出。

表证无汗,即外感病初期不出汗,多属外感寒邪所致伤寒表实证。
因寒性收引,腠理致密,玄府闭塞,则见无汗恶寒,头身疼痛,脉浮紧。

里热汗出,即发热甚而汗出多,多属里热炽盛,迫津外泄所致里实热证,
常伴有烦渴饮冷。

里证无汗,即内伤久病,多因津血亏耗,汗无化源所致,
或因阳气不足,无力蒸化津液所致。

【问汗出,局部辨汗】
头汗,仅见头部或头项部汗出较多,其因有四。
上焦热盛,迫津外泄。
中焦湿热蕴结,湿郁热蒸。
阴寒内盛,元气将脱,虚阳上越,为亡阳之象。
素体阳气偏盛,热蒸于上。

半身出汗,即身体一半出汗,另一半无汗,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
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
多因风痰或痰湿,风湿之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周所致。
故无汗的半身为病变部位,多见于中风,痿病及截瘫者。

手足出汗,即手足心微汗出者,一般为生理现象。
热郁于内或阴虚阳亢,逼精外出而达于四肢,则见手足心汗出。
可见于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热盛,中焦湿热郁蒸。

心胸汗,即心胸部易汗出,或汗出过多,多见于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之证。

此外,汗的冷热与色泽。
冷汗,多因阳气虚衰所致,热汗,多因外感风热,或内热蒸迫所致。
汗出粘衣,色黄如黄柏汁者,谓之黄汗,多因风湿热邪交蒸所致。

【问汗出,特殊汗出】
自汗,即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尤甚。
多见于气虚,阳虚证,常伴气短乏力,畏冷等。
因阳气亏虚,不能固护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则见自汗。
每当活动,则易耗伤阳气,故汗出尤甚。

盗汗,即入睡之后汗出,醒后则汗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常伴有潮热,颧红等。
因入睡时,卫阳入里,肌表不固,虚热蒸津外泄,故睡时汗出。
醒后卫阳复归于表,肌表固密,虽阴虚内热,也不能蒸津外出,故醒后汗止。

绝汗,病情危重时,出现大汗不止,导致亡阴或亡阳,又称脱汗。
若病势危重,高热烦渴,脉细数疾,则见汗出如油,汗热粘手,为亡阴之汗。
若病势然重,身凉肢厥,脉微欲绝,则见大汗淋漓,汗稀而凉,为亡阳之汗。

战汗,病情深重时,先见全身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称为战汗。
战汗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中好转与恶化的转折点,应注意病情变化。
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复之佳象。
若汗出而身热不减,烦躁不安,脉来急疾,为邪胜正衰之危候。

【问疼痛】
疼痛原因很多,概括为虚实两类。
一是感受外邪 ,或气滞血瘀,或痰浊凝滞,或食滞虫积等,
阻滞气机,血流不畅,不通则痛,属因实而致痛。
二是因气血不足,或阴精亏损,脏腑经络失养,不荣则痛,属因虚致痛。
新病疼痛,痛势较剧,持续不解,痛而拒按者,多属实证。
久病疼痛,痛势较缓,时痛时止,痛而喜按者,多属虚证。

【问疼痛,疼痛性质】
胀痛,即疼痛且有撑胀饱满的感觉,是气滞作痛的特点。
胸胁脘腹胀痛,时发时止,多属气滞证。
头目胀痛,则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

刺痛,即疼痛如针刺之状,是瘀血致痛的特征,多固定不移。
全身各部位的瘀血证,均可出现刺痛。

走窜痛,即痛处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
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称为窜痛,多因气滞所致。
肢体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称为游走痛,多见于风湿痹病。

固定痛,即痛处固定不移。
胸胁脘腹,固定作痛,多属血瘀。
肢体关节疼痛,固定不移,亦多瘀血,或为寒湿痹病。

冷痛,即疼痛有冷感或喜暧,常见于腰脊,脘腹及四肢关节等处。
因寒邪阻络所致,属实证,阳气不足,脏腑,肢体失于温煦所致,属虚证。

灼痛,即疼痛有灼热之感,且喜冷恶热。
常因火邪窜络,或阴虚火旺,组织被灼所致。

绞痛,即疼痛剧烈如刀绞,多因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
如心脉痹阻引起的厥心痛,结石阻塞尿路引起的少腹痛。
寒邪内侵肠胃所致的气腹痛等,往往皆具绞痛的特点。

隐痛,即疼痛不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常见于头,脘,腹等部位。
多因精血亏虚,或阳气不足,经脉气血运行缓慢所致。

重痛,即疼痛并有沉重之感,常见于头部,四肢,腰部及全身,
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
头部重痛,亦有因肝阳上亢,气血上壅所致,应与湿盛头重如裹相区别。

掣痛,即抽掣牵扯而痛,由一处连及他处,也称引痛,彻痛。
多因经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由于肝主筋,则多与肝病有关。

空痛,即疼痛有空虚之感,多见于头部或小腹部,多因气血精髓亏虚所致。

【问疼痛,疼痛部位】
头痛,即整个头部,或头的前后部位,或两侧,或头顶部的疼痛。
根据头痛部位,参照经络的循行部位,以辨别病属何经。
如头项痛者,属太阳经,两侧头痛者,属少阳经,
前额连眉棱骨痛者,属阳明经,巅顶部痛者,属厥阴经等。
引起头痛原因很多,外感风,寒,暑,湿,火邪,及痰浊,瘀血阻滞所致。
多属实证,气血精髓亏少,不能上荣于头者,则为虚证。

目痛,即单目或双目疼痛。
原因较为复杂,一般痛剧者,多属实证,如肝火上炎,风热袭目,
痛微者,多属虚证,如阴虚火浮。

胸痛,即胸部正中或偏侧疼痛,多为心肺病变。
应注意辨别胸痛的确切部位,如胸前虚里部位作痛,或痛彻臂内,病位在心,
胸膺部位作痛,病位在肺。
根据胸痛部位,结合疼痛性质及兼症,综合分析判断病因。
如虚里部位憋闷,痛如针刺者,多属血瘀心脉,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者,多为肺痈。

胁痛,即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
多与肝胆及其经络的病变密切相关。
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火盛,及悬饮等病证,常有胁痛。

脘痛,即上腹部剑突下疼痛,多因寒,热,食积,气滞等,导致胃脘疼痛。
进食后痛势加剧者,多属实证,进食后疼痛缓解者,多属虚证。

腹痛,即腹部分大腹,小腹,少腹三部分。
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
脐以下至耻骨毛际以上为小腹,属肾,膀胱,大小肠,胞宫。
小腹两侧为少腹,是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
根据疼痛部位,判断病变所在脏腑,结合疼痛性质及兼症,
了解疼痛原因,以辨病证虚实。
若因寒凝,热结,气滞,血瘀,食积,虫积等所致者,为实证。
若因气虚,血虚,阳虚等所致者,为虚证。

背痛,即脊背痛多与督脉,足太阳经,手三阳经脉病证有关。
脊痛不可俯仰者,多因督脉损伤所致。
背痛连及项部,常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所致。
肩背作痛,多因风寒湿邪阻络所致。

腰痛,即腰脊正中或腰部两侧的疼痛,多为肾及局部经脉组织的病变。
腰脊或腰骶部疼痛,多属风湿痹病,或为瘀血阻络,或因肾虚所致。
腰痛以两侧为主者,多属肾虚,腰部两侧有无叩击痛,是诊断肾病重要指征。
腰脊疼痛连及下肢者,多属经络阻滞,
腰痛连腹,绕如带状,则为带脉损伤。

四肢痛,即四肢肌肉筋脉及关节疼痛。
多因风寒湿邪侵袭,或湿蕴结所致,亦有脾胃虚损而四肢作痛者。
独见足跟或胫膝酸痛者,属肾虚。

周身疼痛,即头身,腰背,四肢等部位均感觉疼痛。
新病周身疼痛者,多属实证,以感受风寒湿邪居多。
久病卧床不起而周身作痛,则属虚证,乃气血亏虚所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