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断学——问汗、疼痛

 胸怀大志189 2019-12-15
1.睡时汗出,醒时汗止,称为
A.盗汗
B.绝汗
C.自汗
D.大汗
E.战汗
 
2. 自汗与盗汗并见的常见原因是
A.血液亏虚
B.阳气不足
C.阴液亏虚
D.气阴两虚
 


AD
  
细目三问汗
 
要点一    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一)自汗

自汗指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尤甚的症状。兼见畏寒、神疲、乏力等症,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因阳虚(卫阳不足)不能固密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故自汗出。动则耗伤阳气,故出汗更为明显。
 
(二)盗汗

盗汗指睡时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兼见潮热、颧红等症,多见于阴虚证。因阴虚阳亢面生内热,人睡时卫阳入里,不能固密肌表,虚热蒸律外泄,故睡眠时汗出较多;醒时卫气复出于表,肌表固密,故醒则汗止。
 
(三)绝汗

绝汗指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常是亡阳或亡阴的表现。

1.亡阳之汗病人冷汗淋离,兼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属亡阳证。是阳气暴脱于外,不能固密津液,津无所依而随阳气外泄之象。

2.亡阴之汗汗热而黏腻如油,兼见躁扰烦渴、脉细数疾者,属亡阴证。为内热逼涸竭之阴外泄之象。
 
(四)战汗

战汗指病人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的症状。战汗者多属邪盛正馁,邪伏不去。一旦正气来复,邪正剧争,则发战汗。见于温病或伤寒病邪正相争剧烈之时,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如汗出后热退脉缓,则是邪去正安、疾病好转的表现;如汗出后仍身发高热,脉来急疾,则是邪盛正衰、疾病恶化的表现,故战汗为疾病好转或恶化的转折点。
  
要点二    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一)头汗

头汗指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又称为“但头汗出”。多因上焦热盛,或中焦湿热蕴结,或病危虚阳上越,或进食辛辣、热汤,饮酒,使阳气旺盛,热蒸于头。
 
(二)半身汗

半身汗是指病人仅半侧身体汗出的症状,或左侧,或右侧,或上半身,或下半身。经常无汗出的半侧是病变的部位,可见于中风、痿证、截瘫等病人。多因风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络,营卫不能周流,气血失和所致。

(三)手足心汗

手足心汗指病人手足心汗出较多的症状。可因阴经郁热熏蒸,或阳明燥热内结,或脾虚运化失常所致。

(四)阴汗

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的症状。多因下焦湿热郁蒸所致。
 
 
细目四问疼痛
 
要点一    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不同病因、病机所致疼痛,其性质特点表现各异,故询问疼痛的性质特点,有助于辨析疼痛的病因与病机。常见疼痛的性质如下
 
(一)胀痛

胀痛指疼痛带有胀满的症状,是气滞作痛的特点。如胸胁脘腹等处胀痛,时发时止,多属肺、肝、胃肠气滞之证;但头目胀痛,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病证。
 
(二)剌痛

刺痛指疼痛如针刺之状,是瘀血致痛的特征之一。以头部及胸胁、脘腹等处较为常见。
 
(三)冷痛

冷痛指疼痛伴有冷感而喜暖的症状,是寒证疼痛的特点。常见于腰脊、脘腹及四肢关节等处。因寒邪侵人,阻滞脏腑、组织、经络所致者,属实寒证;因阳气不足,脏腑、组织、经络失于温煦所致者,属虚寒证。
 
(四)灼痛

灼痛指疼痛伴有灼热感而喜凉的症状,是热证疼痛的特点。常见于咽喉、口舌、胁肋、脘腹、关节等处。因火邪窜络,阳热熏灼所致者,属实热证;因阴虚火旺所致者,属虚热证。
 
(五)重痛

重痛指疼痛伴有沉重感的症状,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常见于头部、四肢及腰部。但头部重痛,亦可因肝阳上亢,气血上壅所致。
 
(六)酸痛

酸痛指疼痛伴有酸软不适感的症状,多因风湿侵袭,气血运行不畅,或肾虚、气血不足,组织失养所致。常见于四肢、腰背的关节、肌肉处。
 
(七)绞痛

绞痛指疼痛剧烈如刀绞一般而难于忍受的症状,多因瘀血、气滞、结石、虫积等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如心脉痹阻引起的真心痛,结石阻塞尿路引起的腰腹痛,寒邪内侵胃肠所致的脘腹痛等,往往都具有绞痛的特点。
 
(八)空痛

空痛指疼痛带有空虚感的症状,是虚证疼痛的特点。常见于头部、腹部,多因阴精不足,或气血亏虚,组织器官失养所致。
 
(九)隐痛

隐痛指痛势较缓,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的症状,是虚证疼痛的特点。常见于头、脘腹、胁肋、腰背等部位,多因精血亏虚,或阳气不足,机体失养所致。
 
(十)走窜痛

痛走窜痛指疼痛的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冲作痛的症状,或为气滞所致,或见于行痹。若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者,称为审痛,多因肝郁心滞所致:若肢体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者,称为游走痛,多见于痹病的行痹。
 
(十一)固定痛

固定痛指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的症状。若胸胁晓腹等处固定作痛,多是瘀血为患;若四肢关节固定作痛,多因寒湿、湿热阻滞,或热壅血瘀所致。
 
(十二)掣痛

掣痛指抽掣牵引作痛,由一处连及他处的症状。也称引痛、彻痛。多因筋脉失养,或筋脉阻滞不通所致。一般而言,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续不解,或痛而拒按,多属实证;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时痛时止,或痛而喜按,多属虚证。
  
要点二    问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
 
(一)头痛

头痛指头的某一部位或整个头部疼痛的症状。
 
(1)根据头痛部位的不同,可辨识病在何经

①前额部连眉棱骨痛,属阳明经头痛。
②侧头部痛,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甚者,属少阳经头痛。
③后头部连项痛,属太阳经头痛。
④巅顶痛属厥阴经头痛。
⑤全头重痛多为太阴经头痛。
⑥脑中痛,或牵及于齿多属少阴经头痛等。
 
(2)根据头痛的不同性质,可辨识病性的寒热虚实

①头痛连项,遇风加重者:属风寒头痛。
②头痛怕热,面红目赤者:属风热头痛。
③头痛如裏,肢体困重者:属风湿头痛。
④头痛绵绵,过劳则盛者:属气虚头痛。
⑤头痛眩晕,面色苍白者:属血虚头痛。
⑥头脑空痛,腰膝酸软者:属肾虚头痛。

头痛有虚实的不同。凡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以及瘀血、痰浊、郁火等阻滞或上扰脑窍所致者,多属实证;凡气血阴精亏席,不能上荣于头,脑窍空虚所致者,多属虚证。
  
(二)胸痛

胸痛指胸的某部位疼痛的症状。胸痛多与心肺病变有关。

(1)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者,多因痰、瘀等邪气阻滞心脉所致。

(2)胸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冷者,多因心脉急骤闭塞不通所致,可见于真心痛等病。

(3)胸痛,壮热面赤,喘促鼻扇者,多因热邪壅肺,脉络不利所致,可见于肺热病等。

(4)胸痛,颧赤盗汗,午后潮热,咳痰带血者,多因肺阴亏虚,虚火灼络所致,可见于肺痨等病。

(5)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者,多因痰热阻肺,热壅血瘀所致,可见于肺痈等病。
 
(三)胁痛

胁痛指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的症状。胁痛多与肝胆病变有关。

(1)胁肋胀痛,太息易怒者为肝郁气滞。

(2)胁肋胀痛,纳呆厌食,身目发黄者为肝胆湿热。

(3)胁肋灼痛,面红目赤者为肝胆火盛。

(4)胁肋刺痛,或胁下触及肿块,固定而拒按者属肝血瘀阻。

(5)胁痛,患侧肋间饱满胀,咳唾引痛者为悬饮痛,是饮邪停留胸胁所致。
 
(四)胃脘痛

胃脘痛指上腹部、剑突下,胃之所在部位疼痛的症状。胃失和降,气机不畅,则会导致胃脘痛。

(1)实证多在进食后疼痛加剧,虚证多在进食后疼痛缓解。

(2)胃脘突然剧痛暴作,出现压痛及反跳痛者,多因胃脘穿孔所致。

(3)胃脘疼痛失去规律,痛无休止而明显消瘦者,应考虑胃癌的可能。
  
(五)腹痛

腹痛指剑突下至耻骨毛际以上的腹部疼痛(胃脘所在部位除外)。腹有大腹、小腹和少腹之分。大腹疼痛多属牌胃之病变:小腹疼痛多属膀胱、大小肠及胞官的病变;少腹疼痛多属肝经的病变。

(1)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腹胀、呕吐、便闭者,多见于肠痹或肠结,因肠道麻痹、梗阻、扭转或套叠,气机闭塞不通所致。

(2)全腹痛,有压痛及反跳痛者,多因腹部脏器穿孔或热毒弥漫所致。

(3)脐外侧及下腹部突然剧烈绞痛,向大腿内侧及阴部放射,尿血者,多系结石所致。

(4)腹部脏器破裂,或癌瘤亦可引起腹痛,疼痛部位多是破裂脏器或癌瘤所在部位。

(5)妇女小腹及少腹部疼痛,常见于痛经、异位妊娠破裂等病。另外,某些心肺病变可引起上腹部疼痛。肠痨、脂膜痨等病,可致全腹、脐周或右少腹疼痛。
 
(六)腰痛

腰痛指腰部两侧,或腰脊正中疼痛的症状。
 
(1)腰部经常酸软而痛,多因肾虚所致。

(2)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多因寒湿所致。

(3)腰部刺痛,或痛连下肢者,多因瘀血阻络所致。

(4)腰部突然剧痛,向少腹部放射,尿血者,多因结石阻滞所致。

(5)腰痛连腹,绕如带状,多因带脉损伤所致。
 
编辑:什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