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ZDAY143:中医诊断基础(六)四诊(三)问诊(二)表证辨汗、自汗、盗汗、绝汗、战汗 疼痛的临床表...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7-19 发布于甘肃
     汗为心液,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出于体表而成,即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的病变,在外感证和内伤证中都可以见到。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可发生于患病机体的各个部位。

知识点:
(二)表证辨汗、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表证辨汗 
      表证是病位在肌表,了解表证有汗与无汗,往往可以分辨感受外邪的性质和正气的盛衰。表证无汗,多属外感寒邪,如伤寒表实证之类,寒主收敛,使腠理致密,汗孔闭塞所致;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邪,如太阳中风证之类;又如外感风热,以及卫阳虚弱,复感外邪的表证,都可以见到出汗。因风性开泄,热性升散,均可使腠理疏松而汗出。
2、自汗
      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的是自汗多因气虚卫阳不固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
3、盗汗 
      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谓之盗汗,多因阴虚,阳热亢盛,蒸发阴津而致,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颧红、口咽干燥等症。
4、绝汗 
      病情危重之时,大汗不止,称为绝汗,常见于亡阴,亡阳。若大汗淋漓,伴有呼吸喘促、神疲气弱、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则为亡阳之汗,元气欲脱,津随气泄的危候。若病势危重,汗出而黏如油,躁扰烦渴,脉细数疾者,则为亡阴之汗,内热涸竭之阴津外泄之危候。
5、战汗 
      先见全身恶寒战栗,而继之汗出的为战汗,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如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安的好转现象;若汗出而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邪胜正衰的危候。
       临床上除应辨别以上各种汗症外,还应注意辨别冷汗与热汗。冷汗多因阳虚卫气不足、肌表不固所致;热汗多由外感风热或内热蒸迫所引起。

(三)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临床意义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可发生于患病机体的各个部位。其形成,有因实而致痛的,如感受外邪、气滞血瘀、痰浊凝滞、虫积食积等;也有因虚致痛的,如气血不足,或阴精亏损。由于引起疼痛的病因、病机不同,故疼痛的性质特点也不同。
1、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临床意义
(1)胀痛
     指疼痛伴有胀满或胀闷。多为气滞所致,在很多部位中都可以出现,以胸、脘、腹部为最多。如胃脘胀痛,多为中焦寒凝气滞;胸胁胀痛,多为肝郁气滞等;头部胀痛,则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病证。
(2)重痛
      疼痛并伴有沉重的感觉称为重痛。多见于头部、四肢及腰部,多因湿邪困遏气血所致。湿性重浊而黏腻,湿滞于经脉,则令人有沉重的感觉。如病中见有头沉痛,四肢困重疼痛,腰重坠而痛者,均属湿证。
(3)刺痛
      刺痛即疼痛如针刺。是瘀血疼痛的特点之一,以胸胁、少腹、小腹、胃脘部出现为多。
(4)绞痛
      痛如绞割,是为绞痛。多因有形实邪闭阻气机而成,如心血瘀阻引起的真心痛、蛔虫上窜引起的脘腹痛、石淋引起的小腹痛等。
(5)灼痛
      痛有灼热感而喜凉为灼痛。常见于两肋或脘部。多由于火邪窜络,或阴虚阳热亢盛所致。
(6)冷痛
       痛有冷感而喜暖的为冷痛。常见于头、腰、脘腹部的疼痛,多因寒邪阻络或为阳气不足,脏腑、经络不得温养而成。
(7)隐痛
       疼痛并不剧烈,可以忍耐,却绵绵不休,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多是气血不足,阴寒内生,气血运行滞涩而成。多见于头、脘、腹、腰部的虚性疼痛。
(8)掣痛
      抽掣或牵引而痛,即为掣痛,多由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因肝主筋,故掣痛多与肝病有关。
      问痛,除询问疼痛的部位及性质外,还应询问疼痛持续的时间、喜按还是拒按。一般来说,新病疼痛,持续不解,或痛而拒按,多属实证;久病疼痛,时有缓止,或痛而喜按,则多见于虚证。
2、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
     由于机体的各个部位总是与一定的脏腑经络相联系,所以分辨疼痛的部位,对于了解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就有一定的意义。
(1)头痛 
      头为诸阳之会,腑为髓之海,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大都与头部有联系,尤其是三阳经,直接循行于头部。某些外感邪气,如风、寒、暑、湿、火,以及痰浊、瘀血阻滞或上扰清阳,所引起的头痛多为实证。气血精液亏损,不能上荣于头,致使脑海空虚,也可以发生头痛,则属于虚证。
      凡头痛之在于经脉者,可根据经络的分布,以确定其病位之所在。如头项痛属太阳经,前额痛属阳明经,头侧痛属少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等。
(2)胸痛
      胸为心肺所居,故心肺的病变,如阳气不足,寒邪乘袭,瘀血阻滞,痰浊阻遏,火热伤络等,均可以导致胸部气机不畅,发生疼痛。
       胸闷痛而痞满者,多为痰饮;胸胀痛而走窜,嗳气痛减者,多为气滞;胸痛而咳吐脓血者,多见于肺痈;胸痛喘促而伴有发热,咳吐铁锈色痰的,多属肺热;胸痛、潮热、盗汗、痰中带血者,多属肺痨;胸痛彻背,背痛彻胸,多属心阳不振;痰浊阻滞的胸痹,如有胸前憋闷,痛如针刺刀绞,甚则面色灰滞,冷汗淋漓,则为“真心痛”
(3)脘痛 
      脘,指上腹,是胃所在部位,又称“胃脘”。胃脘疼痛,可见于寒邪犯胃、食滞胃脘、肝气犯胃等病症。
(4)肋痛 
    胁为肝胆二经分布的部位。肝气不疏、肝火郁滞、肝胆湿热、血瘀气滞以及悬饮等病证,都可引起胁痛。
(5)腹痛 
      腹部分大腹、小腹、少腹三部分。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脐以下为小腹,属肾、膀胱、大小肠及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是肝经经脉所过。就其疼痛的不同部位,可以察知其所属的不同脏腑。
       腹痛,有虚有实,如寒凝、热结、气滞、血瘀、食滞、虫积等,多为实证;至于气虚、血虚、虚寒等,概属虚证。
(6)腰痛 
      腰为肾之府,腰痛多见于肾的病变。因风、寒、湿邪阻塞经脉者,或瘀血阻络者均为实证;因肾精气不足或阴阳虚损不能温煦、滋养而致者则为虚证。
(7)四肢痛 
      四肢疼痛,或在关节,或在肌肉,或在经络,多由风寒湿邪的侵袭,阻碍气血运行所引起。疼痛独见于足跟,甚则掣及腰脊者,多属肾虚。

练习题:
1、气虚卫阳不固多见

A.无汗

B.盗汗

C.战汗

D.绝汗

E.自汗

2、胃脘胀痛,痛连胁肋,嗳气痛减,证属

A.气滞

B.痰饮

C.血虚

D.肺热

E.真心痛

3、根据经脉分布,以确定病位所在,两侧头痛,所属的是

A.少阴头痛

B.太阳头痛

C.厥阴头痛

D.少阳头痛

E.阳明头痛

4、湿邪所致的症状是

A.隐痛

B.刺痛

C.胀痛

D.重痛

E.掣痛

答案与解析:
1、E

本题考查自汗的临床意义。自汗(E对)的临床表现是经常出汗不止,活动后加重,多因气虚卫阳不固所致。无汗(A错),多属外感寒邪,如伤寒表实证之类。盗汗(B错)多因阴虚而致。战汗(C错)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绝汗(D错),常见于亡阴, 亡阳。


2、A

本题考查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临床意义。胃脘胀痛,痛连胁肋,嗳气痛减,证属气滞(A对),胀痛指疼痛伴有胀满或胀闷,多为气滞所致。痰饮(B错)多见胸闷痛而痞满。血虚(C错)引起虚性疼痛,多为隐痛。肺热(D错)多见胸痛喘促而伴有发烧,咳吐铁锈色痰。真心痛(E错)表现为绞痛,多因有形实邪闭阻气机而成,如胸前憋闷,痛如针刺刀绞,面色灰滞,冷汗淋漓,证属真心痛。


3、D

本题考查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凡头痛之在于经脉者,可根据经络的分布,以确定其病位之所在。如头项痛属太阳经(B错),前额痛属阳明经(E错),头侧痛属少阳经(D对A错),头顶痛属厥阴经(C错)等。

4、D

本题考查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临床意义。重痛(D对)指疼痛并伴有沉重的感觉称为重痛。多见于头部、四肢及腰部,多因湿邪困遏气血所致。隐痛(A错)指疼痛并不剧烈,可以忍耐,却绵绵不休,持续时间较长的感觉,称为隐痛。一般多是气血不足,阴寒内生,气血运行滞涩而成。多见于头、脘、腹、腰部的虚性疼痛。刺痛(B错)指疼痛有如针刺的感觉,称为刺痛。是瘀血疼痛的特点之一,以胸胁、少腹、小腹、胃脘部出现为多。胀痛(C错),指疼痛伴有胀满或胀闷,多为气滞所致,在很多部位都可以出现,以胸胁、腹部为最多。掣痛(E错)指抽掣或牵引而痛的感觉,称为掣痛。多由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因肝主筋,故掣痛多与肝病有关。


小周药师说:
表证辨汗、自汗、盗汗在于区分不同病症出汗的情况,表证无汗,多属外感寒邪,如伤寒表实证;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邪,如太阳中风证;自汗是气虚所致;盗汗表现为睡中有汗,醒则无汗,常伴有五心烦热。疼痛分为胀痛、重痛、刺痛、绞痛、灼痛、冷痛、隐痛、掣痛,其中较为重要的为胀痛和重痛。不同部位的疼痛临床意义也不相同, 痰饮为胸闷痛而痞满者;气滞胸胀痛而走窜,嗳气痛减者,“真心痛”为痛如针刺刀绞,甚则面色灰滞。此外,疼痛独见于足跟,甚则掣及腰脊者,多属肾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