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侃侃流行音乐史之香港篇:邵氏凭什么赶超电懋?听听不一样的《梁祝》

 鹦鹉咖 2020-08-22

音乐舞台的梦想 从这里起航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分享鹦鹉咖

前排提示:视频较长,请在WiFi环境下收看!

如果你流量够多,请忽略上面这句话~

邵氏看着电懋在影视音乐方面风生水起大肆宣传,岂肯示弱?可谓商场如战场,邵氏一方面挖走了电懋的干将,如拍摄《龙翔凤舞》的“歌舞片大师”陶秦、“喜剧圣手”陈厚;一方面为了凸显自己的特色,开拍大型古装歌唱片,并将中国传统地方戏曲融入到流行音乐中,引发了黄梅调高潮。

陶秦:香港著名电影艺术家,导演,是秦复基的笔名,浙江慈溪人,与邵逸夫算是老乡了,都是宁波人。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外文系,在大学期间就开始翻译外国名著,在文坛有相当名声。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国内从事编剧相关的工作。1949年赴香港,成为长城影业公司编剧,1951年起担任导演一职,编导了其第一部影片《枇杷巷》。后又相继加盟了电懋、邵氏,编导多部经典热门影片。

1962年,《千娇百媚》荣获第一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片中有一个身穿各国服饰的娃娃机,娃娃转到哪个国家就表演哪个国家的舞蹈,整片共向大家展现了中国花鼓舞、日本扇舞、马来土风舞、泰国酬神舞、美国蜘蛛舞、法国肯肯舞、西班牙的斗牛舞等20余种具有各国特色的舞蹈,集中最具中国古典风格的歌舞有采茶扑蝶舞、凤阳花鼓舞、孟姜女哭长城等。

1963年,《花团锦簇》获第十届亚洲影展最佳喜剧特别奖,以风情画册的形式让大家展现了巴黎时装、日本和服、中国旗袍等不同国家的服装特色。

陶秦一生编导多部歌舞片,与李翰祥、岳枫、罗臻被称为“邵氏四大王牌”。其中李翰祥对黄梅调的兴起可谓是功不可没,当然也正是黄梅调让李翰祥的事业达到了人生顶峰。

李翰祥:香港知名电影导演,外号“李黑”,其作品曾多次获得亚洲影展、金马奖。

说到黄梅调,大家想到的是什么?黄梅戏?不错!电影黄梅调正是借鉴了黄梅戏。1957年李翰祥受黄梅戏《天仙配》的启发,说服邵氏投资拍摄了其黄梅调首部作品《貂蝉》。邵氏之所以能被说服也并非无缘由,据张彻回忆,是因为邵逸夫觉得黄梅调是自然发音,易学易唱,容易被不太懂国语的香港观众接受。


相信大家对于黄梅戏并不陌生,说到《天仙配》多少也能唱上几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发展于安徽,因《天仙配》被搬上银幕后而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当大家看了《貂蝉》的片段,听了片中的黄梅调,再回想《天仙配》的曲调,是否有所不同?确有不同!电影黄梅调已在黄梅戏基础上做了改良。

当时负责给《貂蝉》片中吕布及貂蝉幕后代唱的是鲍方与静婷。由于鲍方出生在安徽,自然受黄梅戏曲调影响很深,听起来也更原汁原味,而静婷来自四川担心传统戏曲功底不够,因此用时代曲唱腔来演唱黄梅调,这也算是一种创新吧!然而在香港,正宗的“黄梅戏”并没能引起太多关注和反响,反而经流行曲改编的黄梅调更受大家欢迎,因此邵氏后来又请江宏重新录制了一版。

鲍方:香港演员、导演,当看到这张面孔的时候,相信大家就没那么陌生了。

静婷:香港五六十年代著名的幕后代唱者,被称为“万能歌后”。

《貂蝉》在第五届亚洲影展荣获五奖,将李翰祥事业推向了第一高峰,当再次拍摄电影黄梅调《江山美人》时自然更驾轻就熟,片中不少插曲在当年非常流行,穿梭在大街小巷时常可以《扮皇帝》中的词句“做皇帝你在行,这话说得太荒唐,什么生意都听过,没听过皇帝这一行……”歌词那是相当的直白,唱起来又很顺口,经再三改良后的黄梅调,戏曲味道已变得越来越淡,这大概是静婷万万没想到的吧?若知如此,当初也就不会担心自己传统戏曲功底不足了,没想到自己的“不足”反而成就了黄梅调。

1959年,《江山美人》荣获第6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等12项金锣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将其评为“100部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电影”。《江山美人》在当时到底有多大影响力?黄梅调又有多流行?我们来听听李敖在回忆录中是怎么说的:“对李翰祥,我本无好感,原因是他的作品间接使我大骂他妈的。我做预官八期排长的时候,正是他《江山美人》流行的日子。部队整天播的、老兵整天哼的都是梅龙镇那一套,播呀哼的,烦人烦得要命”。《江山美人》是邵氏也是香港影坛第一部巨资拍摄的华语片,一石激起千层浪,电影黄梅调热潮由此被掀起。


1963年,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被邵氏改编拍摄成电影黄梅调,由李翰祥自编自导,巨星乐蒂饰演祝英台,梁山伯则凌波首次反串出演。凌波因这部影片而名声大噪,荣获金马奖“最佳演员特别奖”,她的出色表演也加速了邵氏电影黄梅调发展的白日化。这部《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当时创下了连续上映三月不辍的奇迹,在全国陆港台及东南亚地区红极一时,在第二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上囊括了六项大奖,其中一项就是最佳音乐!同样在第十届亚洲影展上也荣获了最佳音乐等众多奖项,至此黄梅调电影进入了兴盛时代的鼎盛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经典曲目无数,从《十八相送》到《楼台会》,那个年代的人多少都能哼上几句。对我们年轻一代来说,也许印象最深的是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版《梁祝》吧!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当《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用不同的音乐方式演绎时带给我们的是怎样不同的意境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