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传习录》和王阳明传记,就能学会王守仁的“心学”?不可能

 读书与思考2 2020-08-22

每日娱评

2020-08-12 23:51

今天按照计划,应该是接着写三国的那点事儿,但是因为骆驼的一个良师益友,在他建立的群里,发了一些和王阳明相关的著作,作为王阳明的铁粉,我并没有像以前一样,第一时间把大雄哥发的资源,藏到硬盘深处,而是突然按捺不住,总想唠叨两句……

骆驼作为一个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吃货,对于读书美食之外的东西,都不怎么感兴趣,因此各类的信仰,我一般也都是敬而远之。但是,在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之后,我开始有了自己的信仰,我开始私下里以心学传人自居,并把王阳明先生看作是自己的先知,以至于我买了好几套的《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买了好几套,是因为第一套被我看烂了,然后又买了一套盗版随手翻阅,另买了两套高仿版,一套送人,一套自己收藏。

大家可能会问,你以心学传人自居,心里的真爱是王阳明,你怎么不去看《传习录》,或者去看看王阳明的传记呢?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简单的给大家解释下“心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支,它的基因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的孟子,北宋时“心学”在程颢手中发出了小芽,南宋的陆九渊则把它培育成了一棵小树,明朝时陈献章把它初步定了下型,到了王阳明时,它已然成了一个价值连城的盆景,也算是基本定了一下一个框架,后来的“心学”……大家想想盆景的种类,应该就能明白了。

那么说了半天,“心学”到底是什么呢?反对它的人,说它是封建的唯心主义,因为它似乎过分的强调了主观意识的作用。支持它的人呢……怎么好怎么夸。那么骆驼心中的“心学”又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我想了很久。在看完月神的书之后,我也曾头脑发热的加入了各种学习“心学”的群,也注册了一些和“心学”相关的论坛,然后也看了一些各种版本的王阳明传记,和《传习录》的部分内容,然后……然后我就懵了,因为每个人嘴里的“心学”都不一样,而且他们对于王阳明的看法,也是千奇百怪……所以我就把这事给放到了一边,接着去过我那没羞没臊的贪吃生活了。

后来因为我对月神的喜爱,所以我又细细地读了好几遍的“那些事儿”,我发现大家对于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可能有点跑偏了,而这种“偏”并不是一种认识的错误,而是一种个体之间理解的区别。

骆驼早年听过一句话,说物理的尽头是数学,在数学之上的是哲学,而比哲学还往上的则是神学。对于这句话一千个人,可能有八百种理解,但骆驼是这么理解的,物理可以告诉我们,车能跑多快,数学告诉我们,车能跑多快是怎么算出来的,而哲学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要去算车的速度,至于神学,它是在我们算不出车速时用来背锅的。

而王阳明的“心学”就属于哲学的一种,至于它的具体指向,我是说不出的。至于为什么我为什么说不出,高大上的说法是“道可道,非常道”,用通俗点的说法是,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就像《叶问前传》中,叶问质疑梁璧打的不是咏春,而梁璧告诉他,咏春并非是永远不变的。“心学”也是如此,骆驼认为它的核心只有四个字,那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知行合一”又要怎么理解呢?大家应该都听过一句话“不光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句话可以举例说明为,你不光要知道你应该孝顺父母,还应该知道为什么要孝敬父母,而“知行合一”的要求则更高,你不光要知道你应该去孝敬你的父母,你还必须要把孝敬父母这件事给做出来。

骆驼认为,对于喜欢“心学”,喜欢王阳明的人来说,我们喜欢王阳明,喜欢的是他的传奇经历,而喜欢“心学”,其实是找一个能让自己心有所依的寄托,至于《传习录》和王阳明的传记,大家如果想扩充知识面,那么看看也无妨,但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像王阳明那样的有为之人,那么这些书是一定教不会你的。如果万一这些书让你感受到了醍醐灌顶,那也一定是你的行为经验,在里面找到了共鸣,因此而已。

王阳明会被后人永远的记住,“心学”也会被后人继续的传颂,但王阳明心里的学说,却永远也无法被第二个人完整继承,因为一种学说,注定会因为过度解读而跑偏。

最后谨以此文,感谢雄哥的无私付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