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缘为兵》【二四八】不抢饭是家教好

 梁佛心书馆 2020-08-22

小说连载《缘为兵》(初稿)未完待续

图/文:梁佛心

    一排长带着羡慕嫉妒恨的口气,跟陆军璞和董帅帅说:

    “老子不与你两娃儿展牙巴劲,晓得首都嘞生活硬是巴适喃,简直是'闹钟断了发条——不摆了’。你们三个北京娃儿,莫得一个抢饭嘞,莫遭过饿噻,该是哈?”    

    一排长对北京兵的这个看法儿,不光是一排长,差不多所有的十一团干部战士,都是这样儿认为的。他们认为,北京兵开饭的时候儿,普遍都不抢饭,究其原因,是北京人的生活富裕,吃得饱,吃得好,没挨过饿。

    我们当兵的那一年,十一团还没有上海兵。当北京兵成了老兵以后,我们十一团又招了一批上海兵。上海兵里有城区的,也有郊区的。可是,在北京兵和上海兵里,甭管是城区的还是郊区的,大都在开饭的时候儿,不会参与抢饭。

    为什么哪?那只能说明古老的北京和现代化的上海,家庭的文明教育比较好,学校的德育教育比较好。

    北京是古都,文化传统好,社会环境好,家庭教育好。这就奠定了北京兵的本人修养良好的基础。北京兵不抢饭,那是打小儿就养成的谦恭态度和道德水准。

    说起来,吃饭抢不抢饭,跟挨没挨过饿没关系。农村兵也不都是抢饭的急先锋,很多农村兵也不抢饭。河南兵里有,四川兵里也有。

    北京兵,上海兵,刚到部队的时候儿,看见那些开饭抢饭的,一开始都有点儿不习惯,慢慢儿的也就习以为常了。抢饭的人总是那些人,当兵的时候儿抢饭,提了干部还跟战士们抢饭。还美其名曰:跟战士们“打”成一片。

    那个年代,我们在北京的家里,跟长辈在一个饭桌儿上吃饭,那是有一套规矩的。规矩是传统的,是潜移默化的,不是贴在墙上的。

    既然聊到这儿,咱们不妨就说说北京人饭桌上的规矩吧——

    这头一个就是“食要静”。吃饭的时候儿,要闷着头儿吃,不许说话。俗话说,吃不言,睡不语。

    这二一个就是“食要席”。吃饭的时候儿,要规规矩矩的坐在饭桌儿那儿吃,不能走着溜儿(随意溜达或者来回走)吃。

    这三一个就是“食要安”。吃饭的时候儿,要按规矩坐,长幼尊卑有序。长辈坐在上首,晚辈两边儿,孙辈打横儿。小孩子多了就单开一桌。谁该坐哪就坐哪儿,坐定了不能随便换座位。

    这四一个就是“食要文”。吃饭的时候儿,码好桌儿,坐好喽,要等到盛好了饭再拿筷子,不能拿着筷子玩儿,不能敲饭碗,更不能长辈还没动筷子,小辈儿的就先动手儿搛菜。

    这五一个就是“食要矩”。吃饭的时候儿,吃的时候儿拿起筷子,不吃的时候儿放下筷子。拿筷子不能翘兰花指,不能用筷子指点人,不能把筷子掉到地上,更不能把筷子竖着插在饭里。

    这六一个就是“食要净”。吃饭的时候儿,要把饭碗里的米饭粒儿吃干净,饭碗里不能有剩菜剩饭。

    这七一个就是“食要相”。吃饭的时候儿,要吃有吃相儿,坐有坐相儿。不能狼吞虎咽,不能吧唧嘴,吃到嘴里的东西不能沥沥拉拉的往下掉。

    最后一个就是“食要礼”。吃饭的时候儿,搛菜要在靠近自己个儿的这边儿搛,不能超过菜盘子菜碗的当中间儿。不能呼幺喝六的站起来搛菜,不能把菜盘子菜碗来回挪,更不能拿着筷子在菜盘子菜碗里扒拉,捡着自己个儿爱吃的搛。

    现在,饭桌儿上的规矩有的不那么严厉了。可是,又有了新的规矩,那就是,吃饭的时候儿不许玩儿手机,不许看电视。

    规矩就是规矩,谁在饭桌儿上违反了规矩,老家儿就会一把夺过筷子,“啪”的一声儿搁到饭桌儿上,呵斥一句:

    “别吃啦!”

    那这顿饭就只好饿着肚子,规规矩矩地站在一边儿看着别人吃。一天三顿饭,顿顿儿都是人品的考验,顿顿儿都是教养的体现。

    那个年代在北京,家里的长辈和学校的老师,教育孩子都是很严厉的。孩子缺家教,家里的长辈觉得脸上无光。学生没礼貌,老师觉得对不住学生的家长。

    所以,那时候儿的老师和学生家长就像一家人,亲密无间,有来有往。一起为培养一个懂礼貌、守规矩、有教养孩子而呕心沥血的努力着。

    我们这些北京兵,都是打小儿就在这种规矩和教育下长起来的。长到十五六岁儿,规矩也就不再是规矩,而是成了再自然不过的,骨子里的良好习惯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