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与叛逆期孩子相处:你的讨好与指责,让孩子无法摆脱叛逆

 壹心大哥 2020-08-22

常常有妈妈问我:孩子现在叛逆了,我们通过深刻反省也知道了这都是过往教育方式的错误,我们夫妻俩也愿意学习改变,但现在最苦恼的是不知道该如何与叛逆期的孩子相处。

每次我听到这样的话,我总是好奇问:“孩子现在叛逆了,你内心一定很难受且焦虑吗?”,当然绝大部分妈妈都是肯定的回答,也有少数很奇葩的妈妈是这么回答的:“我试过很多方法了,现在几乎失望透顶了,如果再找不到方法改变,我就死心了。”

可是当我要求妈妈把最近与孩子对话场景原话复述给我时,往往我又发现绝大多数的妈妈总是用个人观点与期待把原本是1对1的对话变成了她自己的总结,这样往往让我没法清晰地辨别妈妈及孩子当时的内在情绪。

你给予孩子的不是爱

每个急迫想知道如何与叛逆期孩子相处的妈妈,其实内心都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所以我们常说:“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事实上,我们的手却经常打在了孩子身上,我们的语言充满着愤怒、否定、冷落、威胁、评判……

最可怕的是,迄今为止我们都认为这是对的。“爱孩子就是要管教他,都是为了他好,如果是别人,我才懒得去管呢!”,自古都说了:棍棒底下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这些“爱”并没有给孩子带来成长的力量和信心,相反他们感受到的是恐惧、不安全、无自我价值等这些与爱毫不相干的负面的东西。

我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只是这样习惯的去做了,并不想这么做,但是无法自控地说了、做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曾经就是这样“爱”我们的,我们学会的“爱”,也就是这样的。

非常确定的是,不管我们内心是多么爱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行为给予孩子的都只有伤害,而且是心理层面的伤害。也许我们需要回到童年,感受一下小时候,父母这样对我们的时候,我们心里是怎样的滋味。

对于父母来说,打孩子、骂孩子都是为了孩子好,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是生命中最亲的人,最亲的人打我骂我肯定是我不好,肯定是我做错了什么。

所以当父母的“爱”变成了打骂、说教、讲道理后,幼小阶段的孩子为了能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生存下来,用讨好的姿态应对着,自然就活成了父母眼中:听话、懂事、成绩好的乖孩子,同时孩子内心中孤独、委屈、恐惧一直在积压在身体中不断滋生。

终于孩子遵循生命的本能,等他进入青春期,内在自我价值观开始快速构建,于是孩子像小草一样一次次坚强地要掀开压在他内心的这块石头,于是孩子的情绪彻底爆发了,开始用从父母那里学会的表达方式,发出自我的观点,于是就出现了类似下面的你熟悉的场景。

你的讨好与指责

【与叛逆期孩子相处场景1】:妈妈把平板电脑给上高中的儿子,因为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需要他抄写。半个小时过去后,妈妈无意中走进儿子房间,发现他并没有在写作业而是偷偷地开着悬浮窗玩游戏,妈妈内心当时就涌现出无名之火。

妈妈:你在搞什么?

儿子:我没有搞什么啊?

妈妈:我都看到了,你还不承认?

儿子:那你看到什么了?你别总是这么乱说!

妈妈:你为什么总是这样,每次捉到了还死不承认!

儿子:我没有做什么!

妈妈:我真是不想说你了,该说的都说了!该谈的也跟你谈了!你到底怎么回事?你总说妈妈不好,妈妈现在也在跟着老师学习了,妈妈也在改!可你改了没有?你总说我盯着你,但是你值得信任吗!

儿子:我不要你管!(急躁地发脾气用手锤着玻璃门)

【与叛逆期孩子相处场景2】:女儿自从上初中后,开始变得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开始摔东西,而且看父母的眼神越来越凶狠,孩子的妈妈与爸爸孩子一直小心翼翼地与女儿相处着。

今天女孩睡到中午还没起床,妈妈一直在上初中的女儿房门前徘徊,终于鼓足勇气敲响了房门,在床前与女儿沟通。

妈妈:宝贝,起床了,现在11:15分,要准备吃午餐了。

女儿:哦……

妈妈走出房间,煮好饭后,又进入房间。

妈妈:宝贝,你怎么还没起床?现在11:45分了,半小时过去了。

女儿:睡觉好舒服哦……

妈妈:哦,舒服啊,那你先伸个懒腰就起床了哦,可以吃饭了。

女儿:我不想起来!

妈妈:那就再睡5分钟起床了,好吗?

女儿:烦死了!

妈妈:那你再睡吧,我是等你一起吃饭,还是我先吃呢?

女儿转过身去,继续睡觉,没有回答……

又过了十分钟,妈妈见女儿还没有起床,又小心翼翼地进入房间。

妈妈:我饿了,先吃了。你再睡会儿吧,如果你觉得舒服的话。

女儿依然背对着妈妈,继续睡觉,没有回答……

妈妈只好自己走出房间,一个人先吃好饭后,再次小心翼翼地进入房间

妈妈:宝贝,我吃好了,你睡好了吗?今天面条的味道不错,要不你起来尝尝?

女儿依然背对着妈妈,继续睡觉没有回答,也没起床。

想必你看到这里,你会觉得做妈妈好不容易啊,严格管教也不行,讨好温和也不行,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怎么孩子一到初高中,怎么就对妈妈的”爱“视若无睹?作为父母的我们该怎么跟叛逆期的孩子相处?难道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吗?

我们先来看第1个场景,妈妈以为自己是对儿子负责任的,因为她的头脑意识中始终有一个声音:我必须做一个对儿子负责任的母亲!

但是妈妈其实不知道的是叛逆期的儿子不需要别人为他负责任,儿子更愿意自己负责任,只是妈妈一直不相信而已,不断地用道理指责儿子内心自我构建的形成,孩子内心的安全感一次次被自己的母亲打击,所以他感受到的就只有愤怒与憎恨。

我们通过这段场景的对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位指责型妈妈的内在层次:

【客观表象】 孩子不写作业,偷偷地玩游戏

【应对姿态】 指责

【感受】 生气

【感受的感受】 自己对感受的评价(衍生感受):对自己内心生气情绪感到烦躁、无奈。

【观点】 对孩子—孩子怎么这样不上进、为什么孩子讲不听?

对自己—自己连孩子都教不好,真是个失败的妈妈。

【期待】 对孩子—期待孩子能够收起玩心、期待孩子能够自发自动地学习。

对自己—期待自己能好好说话、期待自己能找到好的教育方式。

【渴望】 觉得自己不被孩子尊重,当母亲感觉很不成功,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自我】 我不是个称职的妈妈

我们再来看第2个场景,妈妈认为自己对女儿是温暖地,是有耐心地,因为她的头脑意识中始终有一个声音:我要无条件地接纳、包容孩子!

但是妈妈其实不知道的是叛逆期的女儿不需要妈妈如此“虚伪”地付出,女儿更愿意听到的是妈妈的欣赏与肯定,只是妈妈一直不尊重自己,不断地用“虚伪”的关心来阻隔女儿内心自我构建的形成,孩子内心的归属感一次次被自己的母亲打击,所以她感受到的就只有厌恶与伤心。

我们通过这段场景的对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位讨好型妈妈的内在层次:

【客观表象】 孩子睡到快中午不肯起床,也不愿意吃饭

【应对姿态】 讨好

【感受】 伤心、沮丧

【感受的感受】 自己对感受的评价(衍生感受):对自己的伤心、沮丧感到难受、无奈

【观点】 对孩子—孩子怎么这样难相处、为什么孩子不开心?

对自己—自己连关心孩子都不会,真是个糟糕的妈妈。

【期待】 对孩子—期待孩子能跟自己说心里话、期待孩子能够重视身体健康。

对自己—期待自己能更有耐心,期待自己能学会沟通。

【渴望】 觉得自己不被孩子接纳、理解,当母亲感觉很失败,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自我】 我不是个成功的妈妈

孩子无法摆脱叛逆

从上面两个典型场景,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与母亲完全处于两个不同的频道,父母付出的爱聚焦在外在世界中的学习驱动力、生活习惯养成等,而孩子渴望的爱聚焦在自我内在的心理需求(安全感、归属感)与自我内在的精神需求(自我价值、自我选择)。

于是,明明是最亲密的关系,孩子的需求与成人所给予的“爱”,就总是这样在完全不同的两个频道,各自上演,却始终没有交集,不能应对在一起,就如“鸡同鸭讲”。

这样的问题,体现在父母与孩子关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通常父母认为能够挤出时间陪伴孩子就够了,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更渴望父母的心灵陪伴,是因为他们内在自我构建需要不断地获得与父母内在心灵的连接,就如同鲜花需要阳光与水分的滋养一样,关注与倾听孩子的内心感受,就是滋养孩子内心的养分。

真正高质量的陪伴需要放下自己的事情,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心,然后产生内在心灵的连接,在这样的状态中,关注和重视孩子的需要,并关注孩子所关注的事情,这种陪伴不用时间很长,但质量却很高。

显然,以上两位典型场景中的妈妈和你一样,对孩子这些内在的情绪与需求完全处于未知的状态,就这样一对本该最亲密的母子或母女,却始终处于无法沟通的两个平台,不能相融在一起。

其实你我都曾是孩子,也拥有过美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过上一代的“听话模式”熏陶长大后,我们封闭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变成了一个缺乏感受,单求生存的工具,而掌控这个工具的就是我们的头脑。

我们一路生存下来,头脑中沉淀了太多的对外部世界各种认知偏见、经验观点,它不仅掌控并取代了我们生命中其他宝贵的资源:丰富的内心感受、美好的心灵、灵动的肢体,以及鲜活的内在生命力,留下的就是头脑支配下的一个躯体。

而这个躯体又被众多外部世界所附加的规则、道德死死束缚着,就这样我们已经不再是完整的人,但是我们那些最宝贵的资源依然被包裹在我我们生命的最深处,直到今天它们依然还处于孩童状态。

现在我们有了孩子,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孩子时,虽然表面冷静,但内心却恐慌地一塌糊涂。因为我们发现我们早已遗忘了孩童时期的内在需求,同时我们对自己当下的内在状态也几乎一无所知。

由此,我们也无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能做的或者我们正在做的,就是用我们头脑中自以为正确的方式来管教孩子。这往往让我们与我们的孩子永远生活在两个频道中,让我们难以通过心灵之爱产生内在生命的连接。

于是很多父母就用他们所谓的“爱”不断伤害孩子,就会把孩子带离自然法则所指引的成长之路,则变成复制他人的生命。自然孩子永远也摆脱不了叛逆,永远成为不了他自己,一生当中都会为此困恼不已。

事实上人类应该是不断进化的,孩子的使命,不是复制我们的生命,而应该是创造更美好的生命。

在这里,我要推荐一首纪伯伦《论孩子》的诗给你,你一旦读懂了这首诗的含义,那你与叛逆期的孩子相处将会是无比轻松和谐。

我们对孩子的爱不是为了填补我们自己的空虚畏惧

不是为了在我们无意的人生中找到意义

而是永远扮演一个容纳和支持的角色

在孩子背后

把成长的体验归于他

把承担的能力给归于他

把最终他的成就归于他

让他体验,面对,承担,让他在我们的保护下得到锻炼

一点点变得强大,最终实现与我们的分离,走向他自己的世界

这才是父母给予孩子真正的爱

§§

如果你有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叛逆、早恋、厌学、玩手机……),或者想学习更多教育孩子的方法、亲子沟通技巧,你可以通过微信联系壹心大哥,免费帮你分析孩子教育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