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启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时代教育故事的讲述者

 wupin 2020-08-22
钟启泉/著
2019年7月

文 | 屠莉娅 

没有一种普适的或最好的课程或学习,任何课程与学习都是情境关联的。作为社会变革最敏锐的探测仪,因时而动的课程与学习总是反映着其所在时代的本质逻辑与内在呼唤。一方面,从大工业机器生产的时代到后工业信息化的时代,过去所关注的“知识工厂”、“代际遗传”、“批量生产”、“整体效率”与“个人竞争”等关键词,已经为“学习共同体”、“创新创造”、“定制化学习”、“完整人格”与“合作共赢”等新词所取代。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内在模式正在重新呼唤教育的系统变革,模式已然不同,道路迥然相异,要打破以教为本的藩篱和时空限制来塑造新的教育格局,绘制新的育人图景,生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正遵循着新思维与新逻辑。另一方面,一切的变革都指向新的“学习者”肖像,他们是要推陈出新、进行知识创造的一代;他们是要合作协同,完成大工程、解决大问题的一代;他们是要追求价值和意义,塑造新的后喻文明的一代;他们也面临挑战和危机,要确立寻找新身份、使命、责任、动机与社会情感境脉的一代。如何面向这与众不同的新一代,为学习者赋予新的学习历程和学习经验,是这个时代寄托教育释放每一个学习者的内在潜能的呼唤。

图源:pixabay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变革系列,带着一种思维和心态的转变,带着要在世界的话语中讲好中国教育故事的希冀,从把脉教育转型的大格局、勾勒我国学校教育变革的图像入手——《教育的挑战》;到瞄准学校变革的重心,从学习的本质变革与学力的均衡发展出发,探讨学校变革的新方略——《学校的变革》;再到寻求课程发展的逻辑,重建课程文化和课堂生态的概念、路径与实践——《课程的逻辑》从“素养本位”新的育人图景出发,紧紧围绕学生的学的本质,从思维转型和行动创造两条路径出发,对于“这个时代的教育新思维”、“如何重建教育、学校与课程变革的理念”,以及“我们能够做些什么”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解析。

《教育的挑战》:以人为本的新思维

2019年7月

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法去解决现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只能塑造面向过去的教育。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沼,而迈向“素质素养”导向的教育创新,就需要新的思维。《教育的挑战》从社会的文化重塑、学校教育的重心转移、素质教育的内涵本质、整体教育与知识转型等不同的路径深刻剖析了“素质教育”的思维转型,并把从“技术熟练者”向“反思性教育专家”的教师形象转型看作是实现教育制度转型的根本条件,从学习科学、专业权威、教学生成与教学研究等教师专业化的具体路径探讨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应有框架。

作为丛书的第一辑,《教育的挑战》从整体上为我们勾画了教育变革的时代图景——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人的成长;教育不只是经验的习得,更是真正参与和改造世界;教育不只是意义的传递而是建构意义,改变心智;教育不是丛林式的个体竞争而是每个人的个性潜能的最大解放;学校不是知识的工厂,而是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互动场;学校不是职业的预备所,而是要导向人的可持续的对于幸福的追求。观念的转变是教育变革的重要前提,要导向未来的教育想象和创造,尤其需要解放思想、清理思路,打破禁锢行动与思路的思维方式。

《学校的变革》:以学为本的变革路径

978-7-5675-9253-7
2019年7月

要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学校的变革要抓住命脉。《学校的变革》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以学为本”的变革的核心,即学校变革要革新学力观、聚焦学习的本质、要推进有效学习。

一是要革新学力观,面向21世纪的学力观融合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与元认知的综合要素,导向的是学习者的问题综合解决的智慧、稳定的人格品质与心智习惯,以及合作共事、解决冲突、自我反思的通用能力。学校的变革正是要以此为出发点重塑学校文化的内核,真正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习得为根本的学力观。二是聚焦学习的本质,要以当代心理学、学习科学和脑科学的研究发现为基础。关注教师的教并不等于学生的学,真正的学习是导向创造与发现的实践;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和进行意义建构的实践;是一种文化实践的参与和复杂的对话;是集功能性、社会性和情意性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只有理解了学习的本质,才能从学生的学习设计的角度出发寻求学校课程与学习模式的重建。三是推进有效学习,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从学习情境创设、单元设计、学科教学与跨学科教学整合、数字教材演化、作业练习变革、人性化课程评价等不同维度探讨了导向素养本位的课程与学习转型的现实路径。

《课程的逻辑》:经验再造的课程与学习新生态


978-7-5675-9087-8
2019年7月

有了时代新人的画像,有了“以学为本”的路径引领,素养本位的课程究竟要如何转化为课程现实和课堂现象,是《课程的逻辑》对课程创造和课堂转型的最深沉的追问。学校的课程如何从一种处方型的预设走向一种经验型的生成,如何把外在于学习者的“跑道”转化为对“跑的过程”的设计与关注,帮助学习者实现深度学习、促成心智改变;支持学习者的人格养成、实现有德性的成长;促进学习者的社会参与与实践,践行个性而有创造性的发展,是课程文化与课堂生态得以重构的基本逻辑。

于是乎,《课程的逻辑》从课程文化的创造和课堂生态的转型这两条线索出发,以隐含其中的价值的挑战、概念的挑战、行动的挑战的三重逻辑重新解构了素养导向下的课程变革与课堂革新的新思路和新的行动方案。第一重逻辑是价值的挑,即新的课程文化的创造和课堂生态的转型,并非表层的技术与方法之功,而是涉及思考课程的根本方式与价值的转化,关注“整体的人”、关注“生活世界”、“关注理解为基”。第二重逻辑是概念的挑战,要将价值转化为实践,需要概念或观念作为中介性的变量,书中重点解析了深度学习、课程统整、知识建构、对话沟通、批判性思维等重要变革概念与观念的内在实质及其表现方式,以期为课程发展清理思路与线索。第三重逻辑是行动的挑战,《课程的逻辑》基于上述的观念,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策略、课程评价、课程政策以及教师角色等范畴,对课程变革中的实践可能和行动创生进行了细致的探讨,讨论涉及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对话教学、教材创新与档案袋评价等具体的话题。

图源:pixabay

未来已来,未来的学习者要面临更多非常规、具有创造力和个性化的工作与挑战,教育的系统、学校的组织,以及具体课程与学习也要因时而变,通过不同学科间的交互与融通,通过知识世界与现实世界、生活世界与学习者经验的关联,聚焦个体和社会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已经是这个时代迫切而现实的教育思维。如何以改革实践的诉求为皈依,直面新的挑战,重塑教育的精神价值家园、重建学校变革与课程改革的概念体系、推进教育制度的同步创新,寻找教育实践的具体方略,不仅是历史的召唤,也是课程学人的道义承担。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时代教育故事的讲述者。

作者介绍


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部召集人)、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评议组成员。《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主编。著有《核心素养十讲》《现代课程论》《现代教学论发展》《读懂课堂》《课堂研究》《课堂转型》《课堂革命》《班级经营》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