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场狂奔人头马,来往飞舞一流星 | 打球极简史

 素笛轩 2020-08-22

这一期的河图洛书,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古人打球的风采吧!

球与马,合为一。

曾几何时,打高尔夫被看做成功人士的标配,后来土豪圈又时兴去国外看赛马,或干脆买几匹洋人淘汰下来的良种马,回国内臭显摆。不过再怎么折腾,小编还是瞧不上他们,因为这些都不过是古人玩剩下的,我就问一句:骑马和高尔夫混搭,你们玩过吗?

马上的女球手,何等英姿飒爽。

慢着哥,那……那不就是马球吗?

多嘴!我当然知道是马球。问题你知道古代的马球叫什么吗?

古代?!那个真不知道,我只知道英文好像叫什么破锣吧?

破锣,还烂鼓呢!那个叫polo。不过你真说对一点:马球最早来自波斯,故此英文中的polo也确实源于古波斯语。我们中国汉代就玩马球了,当然仅限于贵族阶层,称之为“击鞠”,俗称“打球”。

始于汉,兴于唐。

哥这么说当然是有证据的。从留存下来的诗赋看,东汉中后期击鞠已经风靡中原。曹植《名都篇》中写那些京洛少年,一早先去东郊斗鸡,之后又去南山打猎,回来喝两盅后,下午“连骑击鞠壤”,一直玩到太阳落山才兴尽而返。

等等,一天之内玩这么疯,不可能吧?

天天这样当然撑不住,但偶尔一次还是可以的。好啦,别打岔,听我往下说,来看看大唐的情况。我们都知道唐代是多民族融合的时代,各种嗨翻天的体育、杂技轮番登场,马球当然也不例外。大唐皇帝几乎都会击鞠,很多还是个中高手,东西两京日常训练从不间断,皇宫中三天两头举办击鞠比赛。光这么打不够刺激,唐代神策军在皇帝面前表演击鞠,照例都会设有赏格,这与今天获胜球队赢得奖金性质相同。

旋转木马既视感有木有?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少官员投皇帝所好,靠善于击鞠获得快速晋升的机会。昏庸的唐僖宗甚至把西川节度使这样重要的边疆重职,赏赐给击鞠赛上夺魁的陈敬暄。一些特殊比赛不光是内政,更关乎国家荣辱。景龙四年一场唐、蕃马球大战,就让最高统治者的情绪经历了一番大起大落。这场“友谊赛”首先在吐蕃使者与大唐皇家马球队之间展开,结果吐蕃队连连取胜,唐中宗颜面尽失。就在此时,临淄王李隆基主动请缨,组成四人战队PK吐蕃十人组,来往驰突,挥杆若飞,吐蕃队被打得毫无脾气。唐中宗顿感扬眉吐气。

造装备,选场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马球是贵族运动,全套装备价值不菲。

木制鞠杖(也有藤柄的)长达数尺,顶端如偃月形并带有彩画(故称月杖或画杖),和现代曲棍球杆颇为相似,球也多为硬木所制,表面通常绘有纹饰,有些马球则用皮革缝合而成,即“毬”(球)。骑乘的马匹当然也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既要身段灵敏,又要胜任对抗,善于领会骑手意图,唐初马匹是从天厩院直接选拔的。各队的穿着是制式统一的专门骑服,方便通过色彩反差分判敌我。从保留下的唐代壁画来看,骑服均为窄袖翻领衫。

手中无杆,心中有杆,击鞠的瞬间,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球赛分单网和双网两种:单网是在木板墙下方开洞布网,双方抢球并努力将球打入网中,双网是在球场两头各设一门,力争打入对方球门才能得分。球场周边共有24面小旗,分属两队,每得一分裁判便会唱筹,拔取对方一旗插至得分方场地,在限定时间内哪方旗数更多即算获胜。挥杖击毬对力量和精度要求很高,另外整支球队的战斗力要靠队员长期磨合,才能达到足够的默契。

高水平的对决往往球随杆走,能在空中多次弹跳而不落地,直至最后入网。但有些花样动作的施展要看场合,类似于现代网球反手抽击的“背身毬”,在皇帝亲临观赛的情况下就不被允许——背对皇帝挥杆属大不敬。

为了满足随时随地组队比赛的要求,光是皇宫就设置多处球场。夜间燃起巨烛打灯光场,刮风下雨时迅速支起油帟(防水布),球都照打不误。

根据专家对于西安麟德殿遗址现场考察可知,当时球场长约120米,宽约50米。这看起来似乎不是很大,但施工质量非常高,可做到“平望若砥,下看如镜”。高官宅邸中往往也有马球场。他们为使场地平整,抑制扬尘,会在场地中泼油。高级场地会有专人定期维护,维护时特别需要注意除草。唐宪宗就曾斥责荆州刺史赵宗儒对马球场疏于管理,让野草乱长,不过赵宗儒毫不客气地怼了回去:我真该死,虽然长了草,却没妨碍打球!

难割舍,险连环。

过于沉溺打球确实会耽误正事,何况还得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很是耽误正事。

其实击鞠最初的用意是训练军队,汉代的击鞠规则就是非常实用的马队操练方式,但进入宫廷之后,击鞠加入了越来越多的表演内容。北方的马背民族对于这项运动自然也很热衷,金国继承辽国击鞠传统,马球甚至一度纳入进士考试项目。金世宗对击毬尤其酷爱,即便太子击球因伤坠马他也照玩不误。面对群臣反对他还振振有词:“祖宗以武定天下,岂以承平遽忘之邪?”显然他是将击毬作为保持女真骑射传统的有效手段来提倡的。

两队俯身争铲胶着,也是比赛扣人心弦的节点之一。

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虽然普遍缺乏尚武传统,但对于击鞠同样乐此不疲。宋孝宗以收复中原为励志点,经常亲自上场击鞠。某次马流缰了直接向着廊檐冲去,幸亏孝宗反应灵敏,瞬间引体向上抓住横木,才没有直接撞墙。

唐代因马球致残致死事件时有发生。其实该运动的风险性,前人早有提醒,但沉浸其中的皇帝听不进去。曾经挥杆打得吐蕃落花流水的唐玄宗,晚年依然兴致不减。虽在群臣苦劝下暂时收了手,但后来度假时又技痒难耐,不顾六十二岁的高龄亲自上马和御林军玩了一场。

打球体弱者别说参与,一旁看着都心惊胆战,韩愈曾写诗劝阻老领导张建封,要他保重身体,戒掉球瘾,但张大帅认为这个未老先衰的晚辈满口迂腐之言,根本不予理睬。

轻趁步,胜闲庭。

击鞠场上骏马来往速度极快,对骑手的控驭技术和肢体协调要求很高,女子和体力不足者很难胜任,因此唐代还出现了一种所谓的小打(又称驴鞠)。这种骑乘速度较慢的小马或者驴骡,激烈程度有所降低,观赏性反而更高,宫女们在马上钗颤裙飘,香汗如雨,观战的皇帝和大臣看得眉飞色舞。

有时小打并不见得都是弱女子,宋初将军郭从义就在皇宫中为皇帝表演了骑驴击毬的妙技。《东京梦华录》也记载了专门组建的男子小打队,他们裹着花幞头,各穿青、红锦袄,并设有专门的发球手(称朋头)。

从唐代步打演变而来的现代曲棍球。

控骑与击毬兼顾毕竟不容易,加之投入太大,适合的人群有限,所以晚唐出现了不用坐骑的步打(即徒步击鞠),这最早也是在宫女中流行开来的。步打对球手和场地要求较低,比击鞠轻松许多,但依然是两队争抢,到了后来连速度也不作要求,直接改为轮流击球入洞积分。这就是日后风靡数百年的捶丸。

步打和捶丸有不少差异,不仅细长的球杆变成了较短较扁的球棒,技术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捶丸由于活动量适中,更受士大夫追捧。士大夫将其作为高雅运动,并出现了《丸经》这样的专业著作。当然步打也并未就此消亡,它逐步演变成了今天的曲棍球和冰球,至于捶丸本身嘛,答案就在文章开头,只不过包装得更高端更土豪了而已。

看完本期的河图洛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马球有更多的认识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栏目策划:彦稠;图文编辑:旧拾

河图洛书 · 19102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