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劝你善良!

 素笛轩 2020-08-22


但这一事件的背后,关于“何为人”以及“德性何以必须实现”的思考,值得我们细细探究。



何为人



“成人”这个话题在中国哲学这里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毕竟中国哲学最终的落脚点就在于修养论上。2018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就是“学以成人”。

哲学的原始含义被理解为“爱智慧”,从中国哲学的演进来看,智慧的追求首先和“天道与人道的追问”相联系。“天道与人道的追问”又总是指向对世界的意义和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理解,而对于后者的理解,则更多地表现在对“何为人”的追问。

在孟子这里,“何为人”的追问具体展开为“人禽之辨”和“四端说”: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即是说,人区别于禽兽的重要一点就在于人可以行仁义。诚如孟子所言,人天生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圣人、平民以及小人的区别就在于能否正确挖掘自己内在的精神品质,从而外化于行。



德性何以必须实现



我们说虐待猫的人没有人性,这时候或许便有些诸如“我虐猫不违法”、“我虐猫,关你什么事儿?”之类的言论甚嚣尘上。

首先,虐待动物不犯法,这在伦理学上是一个“正当”与“应当”的问题。不违法即是说这一行为是“正当”的,但却不表示这一行为是“应当”的,因为它触及到了道德。我们都应该明白,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其次,以如此残忍的手段对待动物,想必“良知”也是十不存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做人,别人还是要做的,这也反驳了“虐猫和我没关系”这一观点。

也许有人会接着反驳,你说虐杀猫不正当,那么人类食用牛羊肉是不是也不正当?即是说无论以何种理由,我们伤害动物这一行为都不应该,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将动物的权利直接等同于人的权利?

很显然,这一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单个的动物是没有生存权的,有生存权的是物种和生态系统这类整体,我们适当食用不会威胁到它的整体利益。但假设认为动植物拥有了和人一样的道德地位,那么人吃肉,或者是食用蔬菜,都将是违背道德的杀生行为。这样一来,矛盾也就显现出来:作为在宇宙中唯一拥有道德良心的人来说,为了不侵害动植物的权利,“饿死”就会顺理成章成为我们的义务。





人人都应该有恻隐之心。阿道司·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一书中构造了一个没有任何痛苦的世界,这个世界靠着一种叫“嗦麻”的药物控制着人的七情六欲。假设随着人类的发展,我们不再需要感情,那么,这个世界还是人类的世界吗?当我们对一切都无动于衷,我们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在那个没有感情的世界,我们不再有生活,而仅仅是活着。

“成人”,是反求诸己后对本心的澄明,是君子慎独,更是怀有一颗善良的心。



不禁又想起了前段时间外交部发言人耿爽针对国外一些不负责的“甩锅”言论霸气回应:“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所以,无论你是谁,身处何方,生而为人,请务必善良!先“成人”,而后再行事。

栏目策划:清圆;图文编辑:微雨

知行合一 · 200426



 

素笛轩:sudixuan012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