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700美元的美妆博客,到 4亿美元的互联网美妆品牌|富日记

 富日记 2020-08-22

当一个年青女孩在业余时间运营一个美妆博客时,她可能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700美元起步的博客,会在8年后变成一个估值4亿美元的互联网美妆品牌。

2010年,Emily Weiss在《Vogue》担任助理编辑,每晚都要工作到很晚。

不是因为加班多,而是因为她把业余时间全都用在了自己的副业上。

Weiss非常看好美妆博客这个快速增长的垂直编辑领域。

于是她创立了美妆博客Into The Gloss,教读者如何在不用花很多钱的情况下就能让自己魅力四射。

Weiss自己掏了700美元来支付初始成本,每周更新三次内容。

她经常在凌晨4点到8点之间独自制作、发布和宣传所有网站的内容。

2010年时,写美妆博文的人还非常少,Into The Gloss凭借极简设计美学和对时尚的洞悉,很快吸引了很多读者。

Weiss还充分利用她在《Vogue》、拉夫劳伦和W杂志等实习期间积累的人脉关系。

在博客上线的第一年就采访了喜剧演员Aziz Ansari、模特Emily Ratajkowski、女演员Danielle Brooks和说唱歌手Angel Haze等名人。

这些名人访谈让Weiss的Into The Gloss博客迅速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不到两年,Into The Gloss每个月就有20万独立访客和450万的页面浏览量。

博格的成功吸引了Elle杂志的资深时尚新闻编辑Nick Axelrod从Elle离职加入Weiss,帮她一起运营IntoThe Gloss。

博客内容发布频率也从每周三次增加到每天三次。

2013年,Into The Gloss 已经开始变得更像一本真正的时尚杂志。

她以顾客为中心对待美妆的方式,让那些觉得自己被传统美妆品牌忽视的女性产生了强烈共鸣,培养了越来越多的忠实粉丝。

它利用读者之间相互推荐的方式建立了品牌信任,并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2013年,Weiss和她的团队开始与风险投资人会面,获得了2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并于2014年获得了840万美元的A轮融资。

有意思的是,这时候Into The Gloss还不是正式公司,也没有一个明确定义的产品创意。

但Into The Gloss的定位、流量和影响力,让投资人们非常看好它。

2014年,美妆品牌Glossier作为IntoThe Gloss的姊妹品牌正式推出。

这时美妆博客Into The Gloss已经完成了品牌的打造工作。

Glossier一开始就拥有大量的粉丝,可以凭借之前积累的大量数据以及和用户的互动,来研发和改进用户真正喜欢的新产品。

对粉丝需求的精准把握为Glossier产品的畅销打下了基础。

2014年,Glossier推出了第一套产品,售价为80美元的一个四件套化妆品,并不断推出新产品。

Glossier因为从内容起家,有一批忠诚的粉丝,因此能做到传统美妆品牌难以做到的信任,以及非常私人的、亲密的体验。

Glossier能够以一种低成本的方式与客户建立私密联系,从而打造用户信任的品牌。

这种信任也是Glossier美妆大众化的基础。

传统美容行业用价格来彰显价值,一款美妆产品越昂贵,人们就会觉得这款产品的质量就越好。

而Glossier的所有产品不但便宜,而且能和用户产生共鸣,深受用户信赖。

即使雇佣的编辑人员越来越多,人工成本、内容成本、和社交传播成本都在上升。

因为直接面向消费者,没有零售商赚差价,公司不依赖传统广告,所以Glossier比传统竞争对手的运营成本低得多。

Glossier在美国取得成功后,推出国际配送服务,开始瞄准加拿大、英国和法国等海外市场。

2018年,Glossier又开始从线上走到线下,进军传统实体零售领域。

Glossier在电商上成功的秘诀是它围绕自己与客户之间的私人、真诚的关系打造了自己的品牌。

所以它也将同样的原则应用到零售店,Glossier把零售店作为和用户沟通交流的场所,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互动体验。

2017年,Glossier的旗舰零售店每平方英尺的销售收入超过了苹果商店的平均水平,转化率高达65%。

短短八年时间,Glossier就从一个启动资金700美元的美妆博客,变成一家估值4亿美元的互联网美妆品牌,并开始向一家全球性的生活方式品牌进军。

从以内容为切入点,吸引了一批忠诚用户,到开发美妆产品,进军国外市场,涉足线下零售店,Glossier的发展历程值得创业者和其他公司们学习借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