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胆相照”事出有因 ——中医脏腑的关系

 藏经阁480 2020-08-22

-这是 共创食代的第 31篇文章-

“肝胆相照”是事出有因还是纯属巧合?

在中医学的视野里,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互相联系的整体,其中五脏六腑之间的关联尤为历代医家重视,指导中医诊断、治疗、养生。脏腑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联?

01

五脏六腑因何而分?

同是人体脏器,为什么分为脏腑呢?

中医学是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脏象学说。脏象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的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以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具体指的是肝、心、脾、肺、肾,从形态上来看,五脏属于实质性器官,从功能上看,五脏主要是生化和储藏气血、津液、精气这种精微物质,主持复杂的生命活动。

六腑指的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从形象上看,六腑属于管腔性器官,从功能上看,主要是起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的作用。

五脏和六腑虽然和我们现代医学里的脏腑名称大多相同,但是它的概念、功能却不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看。

02

五脏六腑的角色扮演

在《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对五脏六腑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它给五脏六腑封官加爵,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之间的关系则形象地表明了中医学对脏腑关系的认识。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君主之官:人体器官名。指心脏。心主神明,主血脉,居脏腑中最重要位置,故称之。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中医谈到的“心”并不仅仅是解剖学意义上的心脏,而是心的“藏象”,也就是器官发之于外的各种现象。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相傅之官”就是宰相首辅,是皇帝的左膀右臂,位极人臣。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扮演运筹帷幄的将军角色,人体内主要起到调畅气机和调节精神情志的作用。因此,肝对情志影响最大

肝性喜条达、恶抑郁。肝堵,则肝气不舒,会直接导致情志不畅。

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脾和胃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五味的阴阳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

意思是说脾胃犹如仓库,不仅可以摄入食物,而且能够输送营养物质,提供全身的能量。当胃出现问题的时候,各种疾病也会接踵而来。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作强之官”是什么官呢?与其他脏腑相比,这个官显得不好理解。是不是说它不重要呢?其实恰恰相反。“作强之官”意思是指通过它能产生强劲之力,是“给劲儿”的。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中正之官”主持中正、杀伐决断,相当于现在的法官,胆的主决断作用,且不偏不倚,公正、果敢。胆气壮,人就表现得刚猛自信,成语中的“胆小如鼠”、“胆大包天”都是从这里来的。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其主要职责一是“受”,就是接受、吸收五谷精华;一是“化”,就是将食物化成人体能够吸收的精华。“受盛之官”每天忙忙碌碌,自己却只是一个通道,有了“收获”马上输布出去,是兢兢业业的“劳模典范”。

食糜由胃进入小肠,开始小肠的消化,由于胰液、小肠液及胆汁的化学性消化作用以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作用,食物的消化过程在小肠内基本完成,经过消化的营养物质也大部分在小肠被吸收,因此小肠是消化吸收的最重要部位。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古代大肠号称“监仓之官”和“传导之府”,分广肠、空肠和直肠,对机体有至关重要之作用。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过肛门有节制的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道之官”之称。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粪便,即是所谓的燥化作用。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渎,通利水道之意。水道,指水液运行的道路。

三焦具有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及通调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饮入于胃,由中焦脾胃受纳运化,上归于肺,再由肺的宣发肃降作用,使水气下行,至下焦再由肾阳的蒸化升清降浊,清者上升,浊者流入膀胱排出体外,整个水液的代谢过程,都离不开三焦的气化作用。

由于水液代谢要历经三焦,离不开三焦气化,故三焦与水道通畅与否有密切关系,以“决渎之官”喻之。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州即洲,都即渚,为水之府,是储藏水液的地方。膀胱主司管理人体津液,功能正常的话,小便排泄才能正常--既不会出现排泄不利而水肿,又不会出现排泄过度而失水。功能正常即气化正常,气的实质就是功能的意思。

03

如环无端的联系

《黄帝内经》形容人体经络间的联系说“如环无端”,就是说这种联系像一个圆环一样,周而复始,无首无尾。脏腑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这里就引出了“肝胆相照”这句成语的根源——脏腑的表里关系。

肺合大肠:如肺气虚弱,气虚推动无力,排泄大便就会很困难,中医称之为“气虚便秘”。若大肠排泄不畅,也可以引起肺气不利而喘咳。

心合小肠:西医认为出现胸闷、心慌症状就是心脏病,但是去医院一检查,心脏的各项指标却正常,在中医看来,这就有可能是小肠经上出了问题。

肝合胆:比如黄疸,临床上常见肝、胆同时出现问题。

脾合胃:脾胃的关系已经内化在老百姓的认识当中,说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好,都会想到是不是脾胃失调。

肾合膀胱:如果肾气不足,就会出现小便不利或尿失禁、遗尿、尿频等症,这时如果单查膀胱就太过片面了。

脏腑之间的联系很广泛,既有结构上的联系,也有功能上的联系。例如脾主运化,除了胃的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等。

结语

人体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小宇宙”,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两项事物之间也许就有着内在的、不可分的联系,这也是中医治病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原因。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