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官的主要功能及相互间的关系

 昵称55466013 2022-07-15 发布于江苏

        十二官,系指心、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并未按五脏六腑分属两大类,而且合在一起讨论。脾胃这一脏一腑,由于其功能密不可分,在此处也是合在一起的,但其每一官的功能,却是准确无误的。

        张介宾说:“脏,藏也,犹言库藏之藏,所以藏物者。”即十二脏器皆藏于体内。“相使”,言此十二脏腑的相互关系。“贵贱”,张介宾说:“贵贱者,君臣上下之分。”即十二个脏腑有主有从,有君有臣之意。

1、“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涵

义及与主神明的关系。“心为君主之官”穴》是说明心是人体的最高统帅,是“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好像是一国的君主。这一比喻,通俗生动地说明了心在五脏六腑中的作用和地位,是通过长期实践和临床观察得出的结论,是中医以五脏为中心,五脏中以心为中心的主要思想,至现在仍是指导临床辨症治疗的重要理论。

        心为什么为君主之官?要从心主宰全身去理解,心通过神主宰全身。《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藏神。”即是说心主神明。心通过神来支配和协调全身脏腑组织的功能,故为全身主宰。又通过血主宰全身。《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脉即血脉。血流全身,这也是心主宰全身的重要原因。《灵枢·平人绝谷》:“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说明血是神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藏神和心主血的关系极为密切,二者相互为用。因为心能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形体两方面,故为君主之官。

        神明怎样出于心?神明,即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接受外界事物并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就叫“任物”。有“心”这个物质基础,再加外界环境反映于心,二者结合,心才能产生思维活动而使“神明出焉”。现代医学认为,人的意识思维是大脑的功能。《内经》把它归之于心,此处的心,并非是仅指解剖学的心脏,而是把大脑的一部分功能,归属于心脏的功能中,中医学把心分为:“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如明代李梃《医学入门》记载:“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膈上是也;又有神明之心,神者,血气所化之本也,主宰万事万物灵敏不昧是也。”此处的血肉之心,与循环系统的心脏相近,而神明之心就是大脑的一部分功能。心主神明,主要指神明之心对全身的主宰作用,但与血肉之心也密切相关。

2、“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的含义及与治节的关系。肺为“相傅之官”的相,即宰相;傅,傅佐。相傅,指辅佐君主的宰相。肺的功能,好比辅佐君王的宰相一样,故称“相傅”。

        肺何以称之为相傅之官?张介宾说:“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称相傅之官。”可见位高近君是称为相傅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应从肺主治节的功能去理解。张氏又说:“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故曰治节出焉。”这说明治节功能是通过肺主气来实现的,因为肺主气,心主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相依,相互为用,共同管理、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保持气血流通。这就是肺主治节的本义和称为相傅之官的原因。

        肺怎样治节呢? 治,调理;节,节制。治节出于肺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肺主气,司呼吸,主管全身之气的输布。另一方面气的输布又依赖肺的宣发肃降。宣降之间,既有协调,又有节制,既保证气机通畅,又维持水、气之间的平衡,从而使体内外环境协调统一。

3、“肝者,将军之官”的含义及与谋虑的关系。所谓肝为“将军之官”是因为肝为刚脏,属风木,性动而急,与将军的决断勇猛相似。故以将军来比喻肝的功能。肝何以为将军之官?其一将军性刚直且能谋虑。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易亢与将军的刚直、勇猛、威严相似。其二,《灵枢·师传》:“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是说肝有深谋远虑、筹划策略、防御外侮的功能,所以为将军之官。

        谋虑怎样出于肝?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问题,综合前人论述,可以从三方面理解:其一,谋虑是神的活动之一。《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说明肝也协同心参与神的活动。其二,从五行归类看,张介宾认为:“木主发生,故为谋虑所出。”即是说,肝应春木,主升发之气,蕴藏着无穷生机。而人的思想谋虑亦无穷尽,所以谋虑出于肝。其三,从病理反证生理:恽铁樵《君经见智录》中说:“肝主怒,拟其似者,故曰将军。怒则不复有谋虑,是肝病也,从病之失职,以测不病时之本能,故谋虑归于肝。”

4、“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为什么是“中正之官”?理由有二:其一,可从胆的性能理解。王冰:“刚正果决,故官为中正;直而不疑,故决断出焉。”其二,可从肝胆互为表里的关系理解。张介宾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

        决断怎样出于胆?决断仍为神的表现之一。胆虽为六腑之一,但又列入奇恒之腑中,说明与六腑又有不同,它与肝相表里,协同心参与精神活动。故《素问·奇病论》说:“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又说:“此人数谋虑而不决,故胆气上逆而为之口苦。”从生理、病理两方面说明肝胆相济,肝主谋虑,胆为中正。从整个脏腑来看,胆主决断,不仅对于肝,而且对整个脏腑,机体的气血、阴阳的升降,皆有决断作用,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说明《内经》中把决断的功能,归类于胆的功能中来认识。

5、“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何以为臣使之官呢?理由有二:一是位置临近于心,是心的外围。心包络与心最近,是心的外围。保护心脏,代心行令。故李中梓《内经知要》说:“贴近君主,故称臣使。”二是病理受邪。《灵枢·邪客》:“故诸邪在之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清代叶天士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这一理论就是据此而来。说明心包不仅代君行令,且代君受邪,这是臣使的职责,故称臣使之官。

        喜乐怎样出于膻中呢?心在志为喜,喜伤心,故喜的正常和过度,均是心的功能,而膻中(心包)是心的外围具有代君行令的作用,故心之喜乐由膻中传出。薛雪说:“凡心之所乐,必自膻中传出。”即明确地指出了膻中是传出喜乐的一个器官。因此必须指出:膻中是为君行令而传出喜乐,喜乐并非膻中本身所产生。另外,喜乐不能看成单一的喜。心虽主喜,但由于心主神,其它情志活动皆统属于心,故喜乐应看作总的情志活动中的一种与心密切相关的一种代表。

6、“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为“仓廪之官”的含义:“谷藏曰仓,米藏曰廪”(《荀子·富国篇》扬注)。仓廪之官,即管理粮食仓库的官吏。此指脾胃受纳、运化水谷的功能。

        脾胃何以为仓廪之官?从脏腑功能看,因胃受纳水谷,犹如仓库,谓仓廪之官是恰当的,但为什么把脾也作仓廪之官呢?这是因为脾与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水谷消化、输布等功能,胃纳脾运,二者功能虽有分工,但密不可分,故一并讨论。

        五味怎样出于脾胃?饮食五谷,进入人体,首先由胃受纳,由脾胃运化生成精微物质,按其气味所属,分别输送于五脏六腑,营养四肢百骸。故张介宾说:“五味入胃,由脾而散,故曰五味出焉。”另外,五味归于脾胃还有各走其所喜的特点,即五味归于五脏,如《灵枢·五味》云:“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7、“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为“传道之官”的“道”,通“导”,为传送导下之意。王冰注曰:“传道,谓传不洁之道。”“不洁”,指食物的糟粕。高士宗:“糟粕所出,犹之传道之官。”此指大肠具有传送糟粕的功能。

        大肠为何是传道之官?马莳:“大肠居小肠之下,小肠之受盛者,赖以传导。”说明大肠接受来自小肠的糟粕部分,变化成形排出体外,故称传道之官。但就人体的整个消化过程分析,大肠的传导功能是整个消化系统功能的一部分,传导糟粕是其主要功能,它还有一定的吸收功能。

        变化怎样出于大肠?王冰曰:“变化谓变化物之形。”大肠接受小肠分清别浊的糟粕,吸收其水分,使糟粕变化成形,排出体外。故高士宗说:“食化而变粪,故变化由之而去。”据《灵枢·营卫生会》:“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膀胱焉”说明糟粕到了大肠,还有一个分清别浊的过程。清者循下焦渗入膀胱,浊者变化成形,排出体外,这种认识,与现代医学对大肠的认识基本一致。

8、“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盛”,容纳之意。高士宗:“盛音成。”受盛,是以器盛物的意思。故张介宾曰:“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

        小肠何以为受盛之官?马莳:“小肠居胃之下,脾之运化者,赖以受盛。”张志聪:“小肠居胃之下,胃之运化赖以受盛。”把两家之注结合起来,说明小肠盛受来自脾胃初步消化的饮食,进一步消化,分清别浊,故为受盛之官。

        关于化物出焉中的“化物”,指小肠俱有受盛饮食水谷而分清别浊的消化作用,张介宾曰:“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由此可见,小肠的泌别清浊,还与小便的量有关。后世的“利小便以实大便”,就是这个原理在临床的具体应用。

9、“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的含义及功能。肾藏精而生髓,髓充于骨腔,有滋养骨骼的作用。若肾精充足,精髓盈溢,则骨骼强健,动作矫捷而灵巧,故称“作强(将作)之官,伎巧出焉。”

10、“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关于三焦为“决渎之官”的含义,张介宾曰:“决,通也。渎,水道也。”决渎,即疏通水道之义。《灵枢·本输》亦曰:“三焦者,中渎之府也。”这些前人的论述,说明三焦具有疏通水道的功能。现代有关三焦的讨论甚多,有脏腑三焦、部位三焦、三焦辨证等不同说法。此处是把三焦作为一个腑来论述的,与其它三焦概念不能混淆。

        三焦何以为决渎之官?张志聪:“三焦主气,气化则水行,故为决渎之官也。”张介宾又从病症反证生理:“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水道利,故曰决渎之官。’

        水道怎样出于三焦?水道,即水液运行的道路,此谓三焦具有通利水道之功能主要依靠三焦的气化作用。三焦为人体气机运行的通道,又是人体气化的场所,故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饮入于胃,中焦脾胃受纳运化,上归至上焦肺,再由肺的宣发肃降作用,使水气下行,至下焦再由肾阳的蒸化升清降浊,清者上升,浊者流入膀胱而排出体外,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中,都离不开三焦的气化作用。《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症之法》曰:“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其余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奠大于此者也。”《素问·经脉别论》也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11、“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州都”,即洲渚,原指水中露出的小滩,这里作水液会聚的地方解。

        膀胱何以为州都之官?主要是因为膀胱藏津液。这里的津液不能单纯理解为尿液,有部分还可以重吸收,在肾阳的作用下清轻的上升而成为人体所需的水液,只有浊的部分排出体外而为尿。故张志聪说:“膀胱为水腑乃水液都会之处,故为州都之宫,水谷入胃,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故为津液之所藏。”

        小便是怎样出入膀胱的?水饮从口入胃,经过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下降于膀胱,通过膀胱的气化,清者上升。浊者排出体外。张介宾云:“膀胱有下口无上口。津液入者为水,水之化者为气,有化而入,而后有出,是谓气化则能出矣。《营卫生会篇》曰:水谷俱下而成下焦,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正此谓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