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尊礼施色”到"血色罗裙"——唐代"品色衣"制度与妇女服色选择

 思明居士 2020-08-22

前言

"品色衣"制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北周时期,几经衍变和调整,至隋唐将服色等级风俗制度化了,形成了官服色彩等级序列,自此作为历朝统治阶级区分官品与尊卑的依据,且女性衣着的颜色也基本以合乎礼仪与规矩来要求,似乎与审美没有太大关系。但由于唐朝经济发达带来的宽松氛围,"品色衣"制度并没有影响唐代妇女从审美角度来选择服色,可以用一句"从心所欲不逾矩" 来形容她们的选择。

唐朝经济与社会的繁荣使风气更为自由,所以宫廷女性甚至有女着男装的例子,但是平民与贵族女子的服色仍然因等级制度有着很大的区别,服色仍然是地位的象征。这与其背后深刻的文化与哲学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梳理"品色衣"制度的由来和特征,阐述这种制度对唐代女性服色的影响,并分析了其背后深刻的文化与哲学原因。

从"尊礼施色"到"血色罗裙"——唐代"品色衣"制度与妇女服色选择

唐宫女衣饰

一、从"非黑不尊"到"红得发紫":"品色衣"制度的变迁

  • "品色衣"制度:身份的象征

中国人的色彩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山顶洞人会用赤铁矿制成颜料来涂染装饰品,从夏商时期开始中国人就开始有了一整套色彩文化,服色就开始作为判别地位高下的标志,是后来"品色衣"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的人们掌握了几十种染色技艺用于日常生活中。秦汉时期,秦人喜爱黑色,汉代崇尚红色,到西汉黄色成为一种尊贵身份的象征。

东汉起对皇族妇女礼服的颜色有了明文规定,她们不再能随意选择衣饰的颜色,没有社会身份的人一般身着单调的"白衣","散民不敢服杂彩"。从隋炀帝开始有成文的"品色衣"制度,明文规定不同等级官员需穿不同色彩的官服。到唐朝对此规定作了调整和完善,其"品色衣"制度细致入微且有系统性,它们包括"品色"、"章纹"、"佩鱼"与"环带"四部分。以后的封建社会 "尊礼施色"的制度一直都没有变化,选择服色一直都不是出于审美,而是服从于礼制的规定。

  • 唐代"品色衣"制度:禁"从心所欲",不能逾矩

唐代"品色衣制度"根据当时官吏的官职高低对其品服的服色进行明文规定,服色不能"从心所欲"。唐高祖曾规定三品以上官职应着紫色官服,五品以上应穿红色官服,六品以下则应身着黄色官服,不能逾矩,皇帝则将赤黄色作为自己御用的颜色。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太宗贞观之治时规定九品官中,各级官员按从高到低的职务规定所穿衣服颜色依次为紫色、深红、浅红、深绿、浅绿、深青与浅青,身着红紫的官职可以常出入于朝廷,所以至今中国人都用"红得发紫"来指仕途辉煌的人

白居易的诗句"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流泪的司马因为官位较低,与琵琶女同病相怜。他的另一诗句"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中身着紫衣的应当是介于三品与五品官之间的官职人员,绿衣监使主要是六七品官如太监、或宫闱令,或掖庭令。

从"尊礼施色"到"血色罗裙"——唐代"品色衣"制度与妇女服色选择

江州司马青衫湿

二、"品色衣"制度的社会、哲学和文化内涵

  • 岁月静好,尊卑有序

唐朝"品色衣"制度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是传统社会伦理讲究尊卑有序的要求,隋唐交替之际,唐朝沿用隋朝的制度,政权稳定时对其进行改革,唐自贞观盛世之后"品色衣"制度修改过多次,武则天还例行"补服"的创新,但安史之乱之后无暇顾及,品色衣制度就暂时停止更新甚至被废弃。有时候甚至一件具体的社会事件都会影响到制度的规定,唐代贞观年间本允许平民身着黄色,但有身着黄衣的洛阳县令夜行被人殴打之后,就明文规定平民不允许身着黄色了。但其社会伦理基础仍然是《礼运》里的理念,可以概括为"君为臣纲"的内涵。

从"尊礼施色"到"血色罗裙"——唐代"品色衣"制度与妇女服色选择

唐朝皇帝御用色

  • 天玄地黄,戴玄履黄

唐朝的色彩等级制度里也包含着从古代传袭下来的儒家伦理传统与文化精神。自《周礼》起就有天玄地黄之说,将色彩与天地关联起来,所以玄色天然有一种抽象的含义,后来的玄学又是哲学的代称,"戴玄履黄"有一种"天人合一"之感。独尊儒术的董仲舒用"天人感应说"来阐释"品色衣"制度的内涵,提出"服制象天"的观念,将服色完全纳入"五行"学说构成的哲学体系,并使之制度化。这些哲学原理依然成为唐朝制度"品色衣"制度的依据,所以唐代仍然有严格的等级规范,并最终在以前的五色制基础上加了赤黄与紫色的七色制,一直沿用在之后的每个封建王朝。

  • 佛教以黄为至尊之色

唐代佛教从西域传入,对唐代服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佛教视黄色为大地之色,它既谦卑又尊贵,象征着社会安定与超脱凡尘,故释迦牟尼选择黄色作为袈裟的颜色。当时僧人所着乞丐袍的染料是植物茎与树皮混合制成,形成了混合黄土色,有弃绝俗世之意。唐代朝廷对佛教的信仰是出于对稳定统治的追求,故将黄色提升为至尊色,象征土地与中央,成为帝王的御用色,禁止民间使用黄色,之后一千多年一直成为各代帝王约定俗成的规定。

  • 丝绸之路下的"尤剧怪艳"

丝绸之路的开发也让唐人在选择服色时兼顾了礼仪与审美,"尤剧怪艳"成为唐代女性的基本服色。唐代文化更是受到西域宗教文化与胡人文化的影响,对色彩兼收并蓄,连之前的"间色"也登上了大雅之堂,紫色一改以前卑微的地位而象征了权贵,可见"品色衣"制度的确立解放了"正色"文化,树立了新的色彩审美等级制,但仍然有儒家文化在背后推动,礼制文化在整个封建社会都一直不断地影响着"品色衣"制度。

从"尊礼施色"到"血色罗裙"——唐代"品色衣"制度与妇女服色选择

古时青衣

三、"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服色魅力

  • "石榴裙"下的服色魅力

在唐代的"品衣色"制度下,妇女可根据其夫或其子做官的品级来选择衣饰的色彩,唐代女性的服饰颜色也是衡量她们身份地位的重要尺度,身份地位高的女子可穿鲜艳的衣服,当时的贵族女子最爱穿石榴花般的红色服装,被时人称为"石榴裙",唐朝诗人喜爱用此作为诗歌中的意象,比如韦庄的诗句:"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

白居易的诗《琵琶行》也有这样的诗句"血色罗裙翻酒污",石榴裙与美女是绝妙的统一体,为当时的美女增添了魅力,一直到今天,人们仍用"拜倒在石榴裙下"形容男子为女子的魅力所倾倒。由于唐代风气相对自由,也有不少平民家的女子模仿贵族女子服饰的颜色,贵族夫人也有着淡青衫和胭脂色裙的现象,但女装色彩主要以明快的纯色为主,显得华贵大气、清新脱俗。

从"尊礼施色"到"血色罗裙"——唐代"品色衣"制度与妇女服色选择

身着石榴裙的女性

  • 女性服色"从心所欲不逾矩"

唐"品色衣"制度根据女性地位和身份对其有追加的规定,但由于盛世时期的开放特征也影响了女性服色,所以女性服色相对大胆,比如太平公主就曾身穿紫衫,系着玉带跳舞,一身女扮男装的装束,在那时并不罕见,这违背了《礼记》的规定"男女不能同服",但盛唐的女性却普通穿花样服色,有足够的开放度,比如唐女子以轻纱制成的单衣或夹衣遮体,多姿多彩,跳"上元舞"时甚至穿着五色衣,绚丽多彩。女性的常服服色也可以说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代表性的是襦裙装,是胡服与中原服饰的结合,上衫下裙,花色绚烂,甚至常常打破"品色衣"制度的规定,让朱色几乎失去了等级意义。当然女性身着华丽的绫罗贯缎,红色的生命力仍没有被埋没,一种跳跃而强烈的美。

从"尊礼施色"到"血色罗裙"——唐代"品色衣"制度与妇女服色选择

襦裙装

  • 唐朝女性服色特征:斑驳陆离、冷暖互补

染织业技术发达的唐代,由于有专门从事染织业的染织术,这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色彩选择,考古发现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品色彩多达20多种,这些色彩装饰了唐人的生活,为品色衣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条件。唐代女服色彩以原色为主基调,受胡风影响,有色彩明快的,也有浓郁厚重的,比如宫女衣饰使用朱红、橘黄和绿色色彩组合时,以其中一种或一组色彩为主色调,其所着衫与裙将对比色作为点缀色进行搭配,色光影斑驳陆离,其中最常见的是紫色、褐色、酱紫色,冷色调与暖色调互补。

宫廷贵族妇女多穿着暖色或厚重的颜色,有丰富的组合,宫中仕女也可以部分穿着红、桔黄和绿等较鲜艳的颜色,民间妇女多穿朴素的淡色如绿色、青色。百姓在喜庆佳节来临的时候也可以穿红色,婚嫁时也可以穿宫廷贵族式的礼服。

结语

唐朝虽然属于严格的封建等级制,但是经济的繁荣使社会氛围相对自由和开放,上层人士选择红色作为主流服饰的颜色是受西北少数民族的颜色取向影响,和他们的交流也影响了汉族对红色的重视,所以可以从很多壁画中看到很多身着红色的妇女,也唐人与胡人的色彩取向互相影响也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封建等级制弱化了对审美的追求,但是唐代服饰色彩确实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的元素,那些热烈而富丽、鲜艳而和谐的色彩,无不说明了对色彩的选择包含了很多美学诉求,女性地位的提高,甚至女着男装的流行,都展现了一种包容的社会态度,唐代女子的异域服色反映了她们热情奔放的开放性性格,展现了一派繁荣的大唐盛况和绚丽多姿的大唐文化,大气而别致的女性服色将盛唐气象作为一样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地烙印在后世中国人的心里。

参考文献

《春秋繁露》

《论语》

《礼记·王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