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文学圈的怪现象:为何那些深度作品,总是写于作者人生低谷?

 信息熵 2020-08-22
古代文学圈的怪现象:为何那些深度作品,总是写于作者人生低谷?

喜欢研究古代文学的人,心中应该都有一个疑问:何那些非常有深度的千古名作,总是写于作者人生低谷?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怪”现象,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古典名著,似乎都是如此。

比如司马迁受宫刑之后,写下了一部《史记》,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神魔小说派的代表人物吴承恩,也是辞官还乡以后,才写成了一部举世闻名的著作《西游记》。

至于那些诗人、词人也不例外,总是被贬官之后,才会写出具有超高水准的文学作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怪象”呢?

简单而又实际的答案:古代文人只有在人生的低谷时期,才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创作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圈的怪现象:为何那些深度作品,总是写于作者人生低谷?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古代文人在自己的前半生,其实都有着相同的理想和任务,那便是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以便得到扬名立万的机会。正如《千字文》中所说的那样:“学优则仕,摄职从政。”

古代的读书人无不希望自己能够金榜题名,走上一条充满鲜花和掌声的道路。因此他们也就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为金榜题名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段期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而不是用,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古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很少创作属于自己的文学作品。就像古代那些著名文人,除了少数几个幼年天才之外(如王勃、李贺、骆宾王等),其他人的早年作品几乎不可见。

然而当这些文人完成自己的学习阶段,真正功成名就之后,却又要继续面临新的问题,依然无法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因为他们既然以学入仕,那么自然也就需要肩负起自己的职责。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一个读书人考中了状元,接下来朝廷肯定要给他封官,让其负责一些事务。

古代文学圈的怪现象:为何那些深度作品,总是写于作者人生低谷?

正所谓食君俸禄,替君分忧,这个时候他的首要任务,便是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只有闲暇之余才有时间舞文弄墨,创作一些诗词歌赋。

但是古代读书人入仕之后,闲暇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因为除了要干好本职工作以外,同僚之间的礼尚往来和应酬当然也在所难免。毕竟要想融入一个圈子,首先就要搞好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你来我往都是正常现象。

譬如《礼记·曲礼》有云:“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在古代的官僚机构中,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需要注重的礼节和规矩,比今天的人际交往显然要更加复杂。而生活在那个圈子中的古人,每天的生活应该也十分忙碌。尤其是处在事业上升期时,他们满心想的都是锦绣前程和远大抱负,于是也就更加没有心思去搞文学创作。

就像唐朝诗人孟郊,40多岁才登科及第,然而在考中进士之后,也一样是雄心勃勃,准备一展宏图。为此他还特地写下了一首《登科后》,来抒发当时那种澎湃激动的心情。这首诗虽然也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但是就内容而言,却并不属于深度作品,而是一首即兴之作。

所以说,古代那些文人们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去搞文学创作。反倒是在人生低谷,郁郁不得志之时,才会在文字构成的精神世界中去寻求慰藉,或者刷一刷存在感。

古代文学圈的怪现象:为何那些深度作品,总是写于作者人生低谷?

屈原

例如战国时期的屈原,倘若没有被贬官流放的话,恐怕也没有机会创作像《离骚》这样天马行空的长篇大作。

不过若只是单论时间和精力,虽然非常贴近于实际,但是所涉及的层次却未免有些肤浅。毕竟文学创作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话题,所以我们需要用更加深刻的眼光,来对待这个问题。

深度解析——文学作品和人生一样,需要历练和打磨才能具有深度

在古代文人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文学知识储备,更要适当的融合心境,然后才能给自己的作品赋予深度和内涵。但是那种悠远高深的心境,和开阔的胸怀与格局,却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经受现实的历练和打磨才能拥有。

其实历史上有许多文化名人,在早年时期都无法写出具有深刻人生意义的作品。如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在早年写过一首扬名之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文学水平自然无可挑剔,张固在《幽闲鼓吹》书中也曾记载,当时的文坛领袖顾况对此诗颇为赞赏。但如果要论深度,这首诗显然无法与白居易晚期的作品相比。

因为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虽然也包含了一定的哲理和对生命的赞美,以及对人物情感的描述。可是与《长恨歌》、《琵琶行》等诗作比起来,其中的内容无疑显得有些浅显,不足以打动人心,只是表面上看起来非常“高大上”,而缺乏相应的深度和内涵。

古代文学圈的怪现象:为何那些深度作品,总是写于作者人生低谷?

白居易

否则的话,为何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就可以学这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而《长恨歌》和《琵琶行》,却要等到高中时才会出现在语文课本当中呢?

这个事实已经足以证明,那些大诗人早年期间的作品寓意较为浅显,即使是小孩子也能理解。这是因为在早年阶段,古代那些文人还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对于世界和现实也没有十分深刻的认知,从而无法再比下塑造出具有深度的意境,也体现不出非常深刻的内容。

而且人在年轻时,往往都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自信和向往,甚至在不知不觉中透露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毕竟古人也常说“年少轻狂”,内心总是比较浮躁。如此一来,便很容易的格局锁定在自己的身上,很难与他人形成精神上的共鸣。

就像白居易的那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的抒情部分,完全是一些客观的描述,又怎么能够使人感受到发自内心的触动呢?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实不仅会给这些古代文人带来功成名就的喜悦,同时也会逐渐让他们遭受失落和孤独。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那些古代的文人亦是如此。当初意气风发,渴望大展宏图的他们,最终难免会受到现实的无情打击,而他们的人生也会随之进入到低谷阶段。

但是与此同时,这些经历也在时刻磨砺着他们的内心,人世间的炎凉世态,和沧海桑田的时过境迁,总能够使人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同时在心中生出很多感触。

古代文学圈的怪现象:为何那些深度作品,总是写于作者人生低谷?

陷入低谷的人

特别是在经历过辉煌之后又陷入低谷的人,更是能够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把自己的格局逐渐放大。放眼古今长河,着眼整个人间,所有的得失与情感都不再局限于自身。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在被贬江州司马期间所做,这首诗无论是艺术水准,还是感情的运用,都达到了一种非常高超的境界。

当然这样的例子无独有偶,唐朝的诗圣杜甫,宋朝的文豪苏轼等等,都是在经历大起大落之后,于人生的低谷,完成了境界的提升。像《春望》、《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卓绝古今的佳作,都是他们在人生低谷时期所创作的作品。

因为现实的打击固然会给人带来失落之感,然而在失落过后,古代那些文人也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重新思考,并且重新认识现实。春风得意时,光顾着为自己的前途忙碌,一朝失意,辉煌不在,才发现原来人生的意义,并不只是眼前的苟且。

锦绣前程固然可期,可也会在某些程度上限制人生的广度,限制思想的格局,使他们无法创作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学作品。但经历过痛苦与磨难,以及内心中的失落以后,他们终于打破了桎梏,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和升华。

就像现实中的我们,很多事情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够看得开放得下。而当人生的阅历足够丰富和深厚的时候,整个人的思想境界,也会自然而然的变得富有深度,展现出人生的内涵。

古代文学圈的怪现象:为何那些深度作品,总是写于作者人生低谷?

那些文学作品也是一样,其中的内涵,也会随着作者的内心境界一同得到提升。只有拥有了足够深厚的人生底蕴,才能在作品中展现出深沉的韵味,使其中的内容变得深刻,深入他人的心灵,引发精神上的共鸣。

然而人们却往往在人生处于低谷时,才会把自己的注意力由外界转向内心,去注重内在的修养,培养自己的内涵。这也正是古代文人为何在低谷时期,才更容易写出具有深度的千古名作的原因。

因为这些经历,可以使他们勘破人生的浮华,以更加真实和深刻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并将这种境界呈现在自己的文学作品当中。创作诗词歌赋也好,编写文学名著也罢,其实都离不开作者的深厚人生底蕴,与开阔的思想格局。

但是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则需要去亲身经历人世间的沧桑与浮沉,在人生的低谷中感悟真谛。

结语

人生之所以完美,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也会遇到挫折和低谷。古代那些文人已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完美诠释了这个道理。

通过对古代文化圈中这种怪现象的探究,我们已经清楚地了解到了,为何那些深度的文学作品,总是写于作者的人生低谷时期。

因为人在低谷的时候,才可以收敛对于外物的追求,转而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对内心的塑造当中。也正是这种源自于内心的深厚底蕴,塑造了那些富有深度内涵和情感的文学作品。

其实如今的我们,也应该清扫一下生命中的浮华,让内心进入到一种低谷的平静状态,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些底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