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作品的四个层级

 江山携手 2018-12-26

封秋昌

 

尽管我们不能给文学下一个都能认可的定义,尽管作家各有各的不同,好作品各有各的独特之处,但仍然可以从“不同”中找到“同”;从变化中寻找到某些不变的东西。正是这些“同”与“不变”的东西,才是文学最本质、最稳定的属性。考察一下优秀的作品,它们大都具有这样一些稳定不变的特征:

 

首先是独特性。

这些作品所描写的,都是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是以前的作品不曾写过的,因此是新颖独特的。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第一次通过狂人的幻觉,指出了中国历史“吃人”的一面,《阿Q正传》第一次揭示出人类的弱点——精神胜利法;卡夫卡的《变形记》人变甲壳虫的故事,第一次揭示出上世纪20年代出现的“异化”现象。虽然《变形记》中没有“异化”这个词语,但人们从他描写的形象中,体味并指出当时西方社会存在的“异化”现象,于是这个词汇不胫而走,流传至今。这说明,异化现象过去有,现在也仍然存在。

 

其次是作品具有相当的深度。

第一是思想深度。我认为,作品表现的思想,不是既有的概念和道理,而是作家对生活体验的理性概括,它可以用一个相应的概念表达,但在作品中,则应该是具象的抽象。第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生活无处不在,所以人人都有生活。但生活是有深浅之分的。就像大海,有海岸,有海滩,有浅水区,有深水区。你要真正认识和体味大海,仅仅站在岸边观望或在海滩上走一走、游一游,当然也有体会,但所得只能是对大海皮毛的、肤浅的体会。生活亦然。若想深刻地触摸到时代、民族的特征和精神,到生活的深水区进行体验是十分必要的。诚如《庄子·外物》中所言:“夫揭竿累(累,细绳),趣(同趋)灌渎(沟渠),守鲵鮒(鲫鱼),其于得大鱼难矣”意思是说,如果举着小竿绳,到小溪、沟渠边,守来的只能是小鱼,要想得到大鱼就难了。第三是人性的深度(包含着一个民族、时代的重要特征)。当然,中短篇作品不一定三者兼备,但必定具有某个方面的深度。

 

再次,审美表达的完美性、新颖性、形象性。

一个作品,必须要同时具备独特、深刻和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才可能成为好作品。思想是作品的灵魂,是决定作品质量的关键。但是,如果你所表现的思想不是自己感受到和体验到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就谈不上独特和深刻;同样,如果你有自己的新发现和新思想,还需要找到恰当的表现形式(并不好找到)。我们必须明白,思想和表现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思想一旦脱离了形式,就会给人概念化的感觉。在作品中,思想表现为形式,形式蕴含着思想。

 

由此,我根据文学性的高低,把文学作品分为四个层次或等级:

 

其一,情与理不能融为一体的作品。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理念大于形象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来自某种理念,由此结构故事、设置人物。这些作品的立意或许很好,很有意义,很值得提倡,但由于在艺术表达上比较直白,没有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蕴含在具体的形象之中,致使理胜于情。这些作品也在极力想把人物写好,但因为人物的所作所为只是某种单一性格因素的不断重复而没有写出多种性格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发展变化,实际上写的品格而不是性格(品格是某种单一的品行,性格是多种性格因素的互相纠结),所以人物就成了传达某种理念的化身。这样的作品,也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不过只能给人某种理性认识,而不能动人心魄。二是情胜于理。这类作品,所书写的往往是作者的某种意绪、某种瞬间的喜怒哀乐,甚至写得也很细腻、真挚,作品的结构也比较精巧,但这种情感和意绪由于缺乏思想的内涵,所以也显得肤浅。

 

其二,书写生活体验的作品。

这些作品,作家一般都有比较深厚的生活积累,有自己的某些体验和真情实感,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鲜活的人物,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生动逼真的场景、细节的描写和刻画。但在人物塑造上,往往缺乏对生活与现实的整体把握而欠应有的深刻,或者他们从生活中捕捉和把握到的,仅仅是一些比较表层的、次要的东西,他们能够如实地描写出生活“是什么样子”,却不能让读者体味到“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所以不够深刻。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说,叫做不能“说明生活”。这类作品,生活实感性强,其中较好的作品,不仅有一定认识作用,还能给阅读者以审美的愉悦感。

 

其三,书写人生体验的作品。

从哲学的角度说,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它包括人性论、人生论和范畴论三部分。人性论是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石;人生论是人生哲学的主体,其主要流派是儒、释、道三家;范畴论是人生论在各个方面的具体展开,主要包括:人生真谛、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方面;它的具体范畴涉及到天与人;人与我;公与私;义与利;荣与辱;苦与乐;志与功;力与命;才与性;理与欲;生与死,等等。

应该说,进入人生体验层次的作品,既来自于生活体验,又是对生活体验的超越。因为文学是人学。生活体验还停留于对物象的感知,而人生体验才是对人和人的命运,对人生真谛、人生价值的体验和探究,从而进入了研究人、表现人的层次,所以是对生活体验的超越。但这类作品,也是有高下之分的。至少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类:虽然具有一定的哲理性,但这种哲理不是作者的首次发现,是被许多作品多次表现过的。虽然如此,但由于作品能把这种哲思具体化和个性化,就给人带来一种陌生化的新鲜感。第二类,作品所表现的某种哲思,是作者自己的体验并且是第一次被揭示出来,又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这类作品显得既新颖又比较深刻。第三类,作品所表达出的哲思,不仅具有首次性,并且具有某个时代、某个民族、某个历史时期的普遍性,因此,这类作品既新颖独特,也有相当的深度和厚度。这样的作品,我认为就可以算作文学精品了。然而,从生活体验上升到人生体验,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著名作家陈忠实对这一点就有切身的体验。因为,就是那些比较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作品,能达到这种高度的,数量也是有限的。

刚刚过世的史铁生,人们之所以那样怀念他,尊敬他,就是他写出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2011年第1期的《小说选刊》刊载了他的短篇《命若琴弦》,其中的人生况味值得玩味。

 

其四,进入“形象化哲学”层次的作品。

所谓“形象化的哲学”,是说这些作品具有哲学的高度和人类意识乃至进入了天地、宇宙的大境界,然而这一切都被形象化了,即是说,作家的哲学观念是完全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细节融合在一起的,就像盐溶解于水一样。更为重要的是,作品所表现的哲学观,不是在重复、演绎某个哲学家的观念,而完全出自作家自己对人与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是哲学化了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作品所表达的人类意识,又是与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结合在一起的,换句话说,是具体化了的人类意识。而能够进入这一层次,就更不容易了。伟大作家的作品,未必都能进入这一层次,但进入这一层次的作家和作品,必定是伟大的天才作家。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以上就是我对作品等级的粗略划分和粗略说明。上述的层次是递进的。我要说明的是,每个层次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也都能写出相对好的或比较好的作品,正所谓大狗叫,小狗也要叫。作家要有自我超越意识,但又要敢于重复自己(在一段时间内,恐怕想不重复自己都不可能),重复自己是量变,超越自己是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