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周贫弱,为何却能反杀有绝对优势的北齐?

 地图帝 2020-07-02

    五胡十六国的乱世落下帷幕之后,中华大地短暂地进入到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对峙阶段,其中江北统一在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之下,江南则延续着宋、齐、梁、陈的王朝更迭。

    尽管南朝皇帝如走马灯一样轮番登场,但多数时期仍能够统一在一起,反观北方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却再次分裂为东西两部,也就是被高欢和宇文泰把持的东魏和西魏。此后不久高氏和宇文氏分别取代魏国皇室建立齐、周两朝,史称“北周”和“北齐”。

    在齐周两方瓜分魏国的遗产中,北齐可谓占尽优势,占据的多是肥沃的关东平原,人口稠密、农业发达,而北周的核心统治区域却局限在关中谷地,北部看似辽阔的陇东高原却没有多少经济价值,故而在初期根本无法与北齐抗衡。

    如果上述内容还不足以直观地表现出齐周之间的差距,我们可以从数字上进行比较:北齐立国之初人口多达两千多万,常备兵力更是不下二十万;反观北周蜷缩西北一隅,人口不足千万,军队也才三万有余。

图-北周都城长安,今西安古城南门俯瞰

    由于互不承认对方的合法性,北齐与北周从立国之初便处于战争状态,而为了抵挡北齐的凌厉攻势,北周不得不在刚一进入冬天就凿烂界河上的浮冰,怕的就是对方踏着坚冰杀奔过来。

    然而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仅仅二十年之后情况便发生了逆转,北周日渐强盛,而北齐却每况愈下,最终齐为周所灭。发生这样戏剧性的反转着实令人不解,但深入分析,我们多少还是可以窥知个中原因。

    首先齐周双方都是脱胎于鲜卑魏国,那么鲜卑贵族在两者内部的影响便不可忽视,然而历史在这里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高氏走上了鲜卑化的道路,正经鲜卑人的宇文氏却倡导“胡汉一体”。

    自西晋末期胡族突入中原以来,冲突持续了一百多年,而后逐渐融合和稳定,这是必然的趋势。在北魏尚且强盛之时,孝文帝就十分前瞻性地主导了改革,以融入华夏体系之内,将都城从平城(大同)迁至洛阳就是非常有远见的一步,但在东西魏分裂之后,这样的举措却遭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大凡改革者,必然要触动固有阶层的利益,而抵触最强烈的正是既得利益的鲜卑贵族。作为北齐的奠基人,高欢掌权却完全依靠以“六镇”为代表的鲜卑武装集团。北齐上台之后,为了笼络“六镇军人”而单方面地打压改革者,结果就是北齐境内的矛盾愈加突出并最终影响到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图-邯郸市临漳县俯瞰,古代邺在临漳县和安阳市北郊之间

    客观来说,游牧化的鲜卑文化在同中原文化对决中始终是处于劣势的,而在失去中原文化的支持后,固步自封的北齐就逐渐显现出颓败之势。此刻反观北周,由于人少地贫且胡汉杂居严重,宇文氏格外注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因而在北周境内的矛盾远不如北齐那般突出。

    与此同时,北周开创性地摒弃了北魏由来已久的“部落兵制”,转而以“府兵制”作为国家军事力量的中坚。有效的军事改革不仅成为压倒北齐的最后一根稻草,更为后来的隋唐府兵制提供了模板。在军政双重变革下,北周由此开启了逆袭模式,而空有一手好牌的北齐则最终遭到反杀。

文:闫老师   图:卫大将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