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饮食,从日食两餐到一日三餐,古人不再“饥则求食饱则弃余”

 今世游 2020-08-23

有一句老话,民以食为天。吃饭之事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重要之事。虽说自古以来,都是如此的。但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在吃饭上,古时候的人和现在的人们,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就说这一日三餐吧。古时候,可不是一开始有食物吃就能够一日三餐的呢?接下来,小编就来跟大家说道说道,这古时候的一日三餐是如何发展得来的。

古代饮食,从日食两餐到一日三餐,古人不再“饥则求食饱则弃余”

很早的时候,其实人们都只是存在着这样的一个观念,就是饥则求食,饱则弃余。简单来解释就是,饿的时候就吃,吃饱了就停止进食。

也是因为一开始,社会的发展还比较原始化,物质尤其缺乏,并不是想吃就有得吃的,所以不能够规定什么时间可以吃东西,什么时间不可以。

但后来慢慢地,人们有了另外的一个观念,社会雏形开始的时候,就产生了食不时不食。吃饭的时间就吃饭,不是吃饭的时间就不能够越礼进食。

古代饮食,从日食两餐到一日三餐,古人不再“饥则求食饱则弃余”

而到了秦汉时期,有了一定的定时进食的基础之后,开始了按照着每日几餐来吃饭。从这个时候,一日三餐就诞生了。

虽然大部分人民还只是每天吃两餐,因为秦汉时期的社会,物资还是很缺乏,民众也比较穷,没有余力可以加餐。

在这里,注意小编讲的,是加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三餐,而且加餐的时间是两餐之间,所以只有富贵人家和做劳力的工人才可以加餐。说到这里,可想而知,古时候的加餐,并不像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宵夜呀。

古代饮食,从日食两餐到一日三餐,古人不再“饥则求食饱则弃余”

直到隋唐时期,经济越来越繁荣了,人民生活条件好了之后,首先要改善的自然就是食了,让自己能够吃饱了是基础。

到了这个时期,古时候的一日三餐是算在民间慢慢普及开来了。但是,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哪那么容易就能够被民众认可呢?

可能习惯了日食两餐之后,会觉得加餐的那一顿奢侈浪费,也说不定呢。

古代饮食,从日食两餐到一日三餐,古人不再“饥则求食饱则弃余”

后来,到了宋代,到了明代、清代,还是需要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加上时代的更替,一日三餐的习惯才慢慢被大众接受。

据说,是直到了民国时期,这个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才被认为是值得沿用和推崇的。因此,现在才有严格意义上的早中晚的一日三餐,而且还有各种关于这一日三餐的具体又健康的食谱。

古代饮食,从日食两餐到一日三餐,古人不再“饥则求食饱则弃余”

说到这儿,在现在的我们看来,非常简单又惯性的一个生活习惯,其实我们的祖先们也是历经了重重的阻碍,代代的更迭相传,才确定下来的。

确实是来之不易,也的确是像开头的古语说的,民以食为天。是每个人的大事,更是一个时代、社会的大事,所以才需要不断适应,缓慢地演变,这样得来才根深蒂固。

那大家现在是不是也严格地遵循着一日三餐的饮食方式呢?还是一日四餐、五餐,随时加餐?觉得如果你生活在古时候的某个时代,你的饮食习惯又会怎样?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