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了它,一年四季的大多数感冒发烧都可以解决了!

 沧海一滴水8uba 2020-08-23
一、银翘散介绍
1.出处:《温病条辨》

《伤寒论》是中医学里最有名、最重要的十本书里,绝对排行前二的。

《温病条辨》的地位早期大概在前二十,现在大概能有第十左右。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呢?

我们经常说“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

《伤寒论》是医圣张仲景所写,成书于东汉,当时的气候条件温度偏低,所以你看书名应该能明白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

《温病条辨》写于清朝,这个时候气温开始升高了,从宋朝开始就以朱丹溪的“阳常有余”作为主流理论了。

因此这个温病,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发热性疾病”,小到风热感冒、大到瘟疫,都算温病。

尤其是在新冠流行的背景下,《温病条辨》的地位又提高了。

在当今社会,不仅有着“全球变暖”这样的外部环境,还有着经济发达的内在因素。

经济发达,生活条件变好,天天吃好的,摄入的能量太多;天天吃多了,吃的消化不过来;再加上工作、学习、生活压力的增大,综合结果就是,火热病证变多,或者说病后向火热转化居多。

2.适应证:温病初起。

症见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这个“温病初起”我们先简单的理解为风热感冒,感冒初期无汗或汗不多,但因为确实是热病,所以最终还是会出汗的,因为不是正常出汗,所以汗出不畅。

前面的发热,和后面微恶风寒,是要连在一起看的。表明的意思是发热重、恶寒轻,这是告诉我们是个外感热病(风热感冒)。

如果是风寒感冒,应当为发热恶寒并重,或恶寒重发热轻。

感冒侵犯肺脏,而见咳嗽、脉浮,因为有热则见口渴、脉数。

舌尖红表明人体上部有热,在这个语境下,意思就是病位在肺。

而苔薄白或薄黄,其实说的是早期热不重的时候白,后期热象明显的时候黄。

重点来了!头痛、咽痛!

小感冒,或者我们平时说的伤风,是没有明显头痛、咽痛的。

只有重感冒才明显,这种“重”感冒,我们中医称为“时邪”感冒,用现代医学的话说,就是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的特点除了病重之外,还具有传染性,在现在这个特殊时期,大家应该明白“温病”的重要性了吧。

从病原学角度说,流感通常是“病毒性”感冒。

病毒是没有特效药的,因为病毒存在变异性,而且每年或者每个季节或者一个地区流行的不一样,这也是现在为什么说“预防重于治疗”。

我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明白什么意思了吧?

头痛、咽痛是重感冒、是温病,没有特别好的办法,用中药抗病毒是已经证明的、比较靠谱的方式,用中医的话说叫“清热解毒”。

比如当年甲流(H1N1)的时候研究出来的金花清感颗粒,就有银翘散中的金银花、牛蒡子。

再有这个方子用于“温病初起”,疾病大多都由外感阶段不愈,或反复,而入里变生他病。初起阶段就用上能防微杜渐,而且人家原本是说“温病”初起,不是感冒初起,所以传染性疾病的初期,我们都可以用这个方子。

总结一下,我先从感冒入手,给大家讲了下温病的特点;再从“初起”给大家拓宽了应用思路。

药物组成

连翘9g、银花9g、桔梗6g、薄荷6g、竹叶4g、生甘草5g、荆芥5g、豆豉5g、牛蒡子9g。

银花、连翘解表的,治疗感冒,准确的说,用于温病初起。

荆芥、豆豉、薄荷,帮助解表,散热。

竹叶清心除烦、生甘草清热解毒。

桔梗、连翘、牛蒡子,具有解毒利咽的功用,这对温病来说很重要。比如扁桃体炎、咽炎、喉炎,都算在咽痛的范畴内。

这些温病,都是感染性疾病,多半会有化脓,金银花、桔梗就有排脓的作用,话句话说,你可以理解为抗生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