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悲秋”来了,你需要一个好心情

 为什么73 2020-08-23

正安文化北京

 前言 

每到入秋后,很多人看到“风起叶落”的萧瑟景象,就会心生季节性伤感。


进入秋天,人们目睹凄风冷雨、花草枯萎、秋叶飘零、万物萧条的景象,心中常会涌起悲秋、凄凉之感。悲秋可损伤肺气,对机体的免疫功能造成损害,使机体抗病能力下降。

“悲秋”是怎么回事?

“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

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这两句诗,写尽了秋日的凄凉和忧愁。

按照中国古代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五脏中的“肺”属金,七情中的“悲”属金,而四季中的“秋”也属金。因此在秋天,尤其是秋雨连绵的日子里,人们除了容易“秋燥”,也容易产生伤感的情绪。

此外,“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的骤然下降,也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慌、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这显然也有助于“悲秋”的产生。

预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调节,保持乐观情绪,切莫“秋雨晴时泪不晴”地自寻烦恼。

5类人群需警惕“悲秋”

1、性格敏感多疑,性格内向、不善于倾诉者。

2、工怍压力大的“上班族”。

3、更年期女性,孕产妇或老年人,部分学龄期儿童。

4、刚经历了负面生活事件没得到及时心理疏解的人群。

5、常年在室内工作并且体质较弱及平日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尤其是平时对寒冷比较敏感的人。

克服“悲秋”有四招

1、保持充足睡眠

立秋后,随着天气渐渐凉快,人也从过激情绪中调整过来,这时就容易因身体能量消耗过多,而出现疲软、困乏等状况,严重者会影响正常生活。为摆脱这种“情绪疲软”状态,建议最好能保持充足睡眠,尽量争取在晚上10点前入睡;要早睡早起,早晨如能提前进入储备状态,就能防止一上班就犯困;中午适当“充充电”,小睡10到30分钟也利于化解困顿情绪。

2、参加体育锻炼

从中医角度来说,肺属金,与秋季相应,肺主管呼吸,对气候的变化更敏感。让心快起来,改变呼吸节律,不失为对抗悲秋的好办法。体育锻炼能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和心理变化,较适宜的运动项目有慢跑、户外散步、跳舞、游泳、练太极拳等。

3、多吃养心安神的食物

经常不吃早餐的人,就可能无精打采,意志力也可能较薄弱,容易感染“悲秋”情绪。还要注重养心和养肝,多喝玫瑰花茶或菊花茶、莲子茶,因为它们有清肝解郁的作用,长期喝对于抑郁很有帮助。多吃莲藕、莲子、小麦、甘草、红枣、龙眼等,这些食物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对焦虑、抑郁很有帮助。

 红枣桂圆茶 

材料:红枣20g,桂圆15g,红糖30g,水500g

做法:先将红枣洗净、去核,桂圆去皮、核,然后将红枣、桂圆肉同时放炖杯内,放入清水500g,置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炖煮35分钟,加入红糖搅匀即成。

功效:补气血,益脾胃。适用于贫血、神经衰弱、失眠、脾胃虚弱症;适合教师、营业员等使用嗓子频率较高的人。

4、笑出来,用喜来冲悲

中医认为,“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就像食物链一样,各种各样的情绪也会相互克制和影响。对于秋季的悲,就需要冲冲喜来战胜。

喜气从何而来呢?古时候的人就通过征兵和订婚来获取,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订婚的欢喜之气,都可以让这悲秋的泪很快晴朗起来。而现在,就可以通过各种娱乐节目来缓解,比如听相声、喜剧等,让你开怀大笑,把郁闷悲愤都疏散开。

改善情志,你还可以这么做

1、叩牙齿,津液可润肺

七情伤五脏,就如“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脾,悲伤肺,惊伤肾”。悲秋之感会伤到肺气,而肺气虚的人,也更容易产生悲秋之感。而同时,外感六淫中,风寒暑湿燥火的燥也对应秋季。所以,要解决悲秋,还要润肺。

每天早晚叩齿各36次,然后将口中的津液分三小口慢慢咽下。

2、按揉内关穴 

定位:前臂正中,腕横纹上两寸,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当我们用力握拳时,这个地方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凹陷。

功效: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对情绪调节有很好的作用。

方法:用一只手的拇指指尖按揉,以微有酸胀为度,每次可按摩2~3分钟,每天3次。

3、足三里穴 

定位: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

功效: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方法:可用拇指指腹按揉,由轻到重,感觉力量深入到肌肉层,再由重到轻,如此重复10遍,每天按摩3次左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