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才子月夜醉归,这首禅诗自然圆美,最后两句充满禅理

 准提药师安般禅 2020-08-23

禅宗讲求明心见性,最高的证悟就是大彻大悟。但普通人有几人可以彻悟,都是在苦苦追求中一次次地失望,又一次次地艰难地探索。没有人可以寻找到捷径,其实根本也没有捷径,就像诗歌创作,只有不断积累,不断试错,才能逐步进入正轨。

既然写诗与悟禅有相似之处,有人就想到用悟禅的方法来写诗,或者反过来以创作的态度来悟禅。于是诗人和禅家便逐渐融合接近,彼此相互影响,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感受到浓浓的禅意。下面介绍的是宋代才子月夜醉归,这首禅诗自然圆美,最后两句充满禅理。

小醉

宋代: 吴可

小醉初醒过竹村,数家残雪拥篱根。

风前有恨梅千点,溪上无人月一痕。

吴可,字思道,宋徽宗年间进士,累官至团练使,南宋时为了躲避战乱而归隐。他主张学诗应当以杜甫为体,以苏轼、黄庭坚为用。吴可深受禅宗和江西诗派的影响,主张以禅入诗,并要注重透彻的领悟。

诗人归隐后,喜欢与僧道往来,不仅切磋诗文,而且经常小聚畅饮。一个冬末春初的傍晚,诗人从酒馆归来,心情非常放松。吴可酒量不大,平时很少独自饮酒。但俗话说得好,酒逢知己千杯少,所以今天虽然多喝了一点,却只是微醉。

初春的夜晚寒风凛冽,诗人却敞开胸怀,一边缓缓而行,一边欣赏沿路雪景。前两句描写归途中的见闻,他步月而归,路过的山庄里翠竹环绕、残雪拥篱,尽显一片清幽与素雅。夜晚的寒风吹到脸上,冰冷刺骨,诗人的醉意全无。

诗人醉意浅浅,风神潇洒。“竹村”二字,彰显出士大夫的品味,读者仿佛看见了雪后劲竹的神韵,有的修直挺拔、高入云霄;有的冲破泥土、掀翻石块。而“雪拥竹篱”,青白相映,更显意趣。这两句诗意浓郁,更为下文打下了铺垫。

后两句又转而写梅和月,雪后初霁、月色朦胧,诗人正感到有点冷寂,忽然发现在不远处千树梅花正在热情绽放。此时夜深人静,冰消正逐渐雪融,溪水潺潺,月照小溪,倒映出一痕月牙。

虽然不见梅仙玉女,但眼前这朵朵梅花,却正像一个个淡妆素颜的佳人。可是他再揉揉眼睛,刚才还正对他微笑的那些佳人都消失殆尽,而寒溪中干瘦的月痕、和四野无人的空寂,更加重了诗人心头的落寞与孤寂之感。

诗的第三句,化用了隋朝赵师雄遇见梅花仙子的传说。据说他梦游罗浮山,与一位仙女在树下饮酒,通宵达旦,情投意合。可是他醒来一看,哪里有什么梅仙,只是一棵梅树。

吴可却更惨,酒后只能在刹那间的幻觉中,期待与梅仙遇合,不过这一醉一醒之间,诗人却感悟到深刻的禅理。

幻想毕竟不是现实,梦中越是欢愉,醒后就越是怅惘。正所谓,空虚花聚散,烦恼树稀稠。为人处世就像学禅,妄想一蹴而就,反而欲速则不达,唯有踏实勤奋,深入体验,积极探索,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

纵览吴可的这首禅诗,情景相生,自然圆美。作者小醉初醒,却见闻了很多事物,若在平时都是司空见惯。比如翠竹、小溪,还有篱笆、月痕,也是诗人们经常描绘的对象。

但是在作者笔端,仿佛明月无情、梅花有意,却表现得生动传神。诗人心中的各种期待虽然落空,却悟出人生的真谛。就像白居易所说,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当人们不假外求,在本心本性上着力,就会慢慢地接近一种超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