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避险即安白水路,青泥岭

 东方欲晓10 2020-08-23

秦州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代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描写的是赣北庐山,若将这诗借用来描写徽县的青泥岭也恰当不过。         

青泥岭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座落于今徽县水阳镇、大河店镇、嘉陵镇、虞关乡之间。西北接木皮岭,东南临嘉陵江,东北—西南走向,绵延20多公里。从徽县城朝东南眺望,海拔1940余米的青泥岭主峰——铁山高耸于群峰之巅。 

避险即安白水路

青泥岭是陇蜀之间一处遮挡南北的军事要冲,青泥古道唐宋以来是秦陇通往汉中、蜀川的官道之一。唐代《元和郡县志》宋代《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明代《盛郡国志》《徽郡志》,清代康熙年间邓天栋《徽州志》,乾隆年间费廷珍的《直隶秦州新志》,嘉庆年间张伯魁《徽县志》,民国年间赵钟灵的《徽县新志》等记载:“青泥岭,在兴州长举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陷泥淖,故曰青泥岭。”柳宗元《兴州江运记》中“自长举北至于青泥山,又西抵于成州,过栗亭川,逾宝井堡……绵三百里而馀”的记述,佐证了青泥道、木皮道、成州道官道的存在,明确了兴州与成州之间青泥古道的路程与走向。

绕青云岭,下有千仞蹊。徘徊不能上,人倦马亦嘶。”正如唐朝宰相元稹《青云驿》诗描写的那样,青泥道以其路径的艰险在历史上引起许多文人墨客的深深嗟叹。诗仙李白在《蜀道难》诗中发出了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感叹;诗圣杜甫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 离陇入蜀时,在《水会渡》诗中也对青泥古道留下了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的纪实描写。青泥岭因为众多历史名人的光顾与历代军事政治故事的演绎而著称天下,名垂青史。

避险即安白水路

徽县境内围绕青泥岭有“南达略阳,北通天水;东往两当,西接成县”的四条官驿道与茶马通道,这四条道分别对应徽县历史上的四条古道,即“县南境通兴州之青泥古道,县北境通秦州之高桥古道,县东境通关中之秦蜀故道,县西境通成州接祁山道的木皮古道”。历史上徽县青泥岭周围以“青泥古道”为代表的四条古道沟通东西南北,鉴于青泥古道在沟通南北交通方面的重大作用,历代对于徽县境内的古道都进行过一定的维修管护。在今徽县大河店镇、虞关乡境内古道沿线遗留下了八处官方与民间修路的记事碑刻,其中位于大河店镇王家河村瓦泉社的新修白水路记摩崖是宋代嘉佑二年(1056)所刻的一处重要文物。

避险即安白水路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就难在“百步九折”的青泥岭地段。由于青泥古道过于艰险难行,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利州路水陆计度转运使李虞卿主持新修了避开青泥岭之险而沿白水峡通行的白水路。白水峡位于徽县南20余公里的大河店镇境内,东接青泥岭,南通嘉陵江,西连木皮岭,北望徽县城。白水峡上游汇聚栗亭、红川两河,经侯家坝、胡家河,在崇山峻岭间迂回数十里,南入白水峡。河水夹带大量白色石英颗粒,形成白浪翻腾,白沙漫岸景象,当地人故将此水称白水,此水流经的峡谷即白水峡。《徽县志》载“横川、栗亭两水会合,是为白水上游,旧志称浊水,取白而浑浊之意”。白水南行,经小河关、大河堡,接纳源自铁山之南的凤溪水,经王家河,大石碑与嘉陵江汇合。白水峡一带虽然地僻谷狭,但自古以来是陇右沟通荆楚巴蜀的必经之道和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武都太守虞诩入武都、东汉大将冯异出击隗嚣、三国诸葛亮北伐中原、南北朝时河池氐杨氏政权与刘宋、北魏之间的战事、宋代吴玠抗金、曹友闻抗蒙斗争都曾发生于此里。唐僖宗时期,为防御黄巢起义军入蜀,王铎在此设立小河关、木皮关,足见白水峡路径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乾元二年冬自栗川山寨坡再次踏上入蜀旅程的杜甫越木皮岭来到白沙渡,只见江涛怒吼,激流澎湃,令人畏惧。眺望江崖,绝壁陡立,咏出了“水清石礌礌,沙白滩漫漫”的渡口特色,描写了“畏途随长江,渡口下绝岸。”的山水之险,抒发了“临风独回首,揽辔复三叹。”的感叹。

至和二年二月,李虞卿与知兴州军州事刘拱、权知长举县事李良祐、顺政县令商应祥、河池县令王令图,发动兴、凤二州三县军民协同兴修白水路,年底完工,修成自凤州河池驿至兴州长举驿的新路51里。为此,沿途增修栈道阁道2309间,邮亭、营屋、纲院389间。此路北起今银杏树村,经固镇、五里铺、十里墩、佛爷崖、文家池、杜家坟、赵家沟而入白水峡,再沿白水江经大河店、王家河至瓦泉山至嘉陵江边的白水江镇长丰村。这条新路虽然多为凌空栈道,但比原有的青泥道不仅平易而且缩短里程33里。

为了世人铭记这一浩大的历史工程,嘉祐二年(1057)二月,李虞卿恭请雷简夫撰写了记录白水路修建史实的《新修白水路记》铭文,并将这篇铭文摩刻于瓦泉山山麓。“新修白水路记”摩崖俗称大石碑,位于今徽县南二十八公里的大河店镇王家河行政村瓦泉社。摩崖距地面高7米,与原有栈道路面等高。碑面高2.83米,宽1.83米。额顶篆刻“新修白水路记”6字,正文从右至左竖写颜体楷书26行, 883字。北宋宣德郎、守殿中丞、知雅州、军州兼管内桥道、劝农事雷简夫撰文书写,镌刻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 二月六日。

这块摩崖详述了白水路的修建史实,由碑文内容可知,白水路的开通使翻越青泥岭的官道不仅比原有的青泥旧路更加短捷,而且“废青泥一驿,除邮兵、驿马一百五十六人骑,岁省驿廪铺粮五千石、畜草一万围,放执事役夫三十余人。”“宽民省费”,减轻了政府的路政开支,提高了交通效率。文字内容为研究古蜀道交通运输、组织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在研究青泥古道的变迁与沿途经济文化发展方面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是关陇人民开辟古蜀道勾通陇蜀、发展经济,促进社会交流的历史见证。摩崖文字是雷简夫的真迹,书法精美,具有很高的书法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文章被录入《陇右金石录》《金石萃编》《甘肃通志稿》《秦州直隶州新志》《徽县志》《徽县新志》等史籍。

“新修白水路记”摩崖作为古蜀道上的珍贵遗迹,1993年3月5日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避险即安白水路

避险即安白水路

历史上白水峡交通位置的重要性因白水路的开通而更为突出,白水路在以后的宋、元、明,清各个时代演绎了众多历史故事。白水路开通后,历经了明、清、民国以来官方的不断维修养护。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郭元桂所撰《白水石路记》写到:“略阳徽阶之界地名大石碑,一曰小石碑。壁立百仞,长可十数里许。其上则铁石馋岩不可凿,其下则溪流湍急不可渡,其路则适当孔道不可断。唐宋时,架木为桥,久而倾圮,旅人甚苦之。强渡而溺者,更仆未易数。”于是“里民谋开路以通往来”,然而“垂久远而艰于资费,即有司犹或难之”。当时白水峡连阁栈道已残破不能通行,白水路又亟待维修,但官民苦于缺少维修经费。一直到“戊子”(1588年)夏,御史大夫钟文陆巡行川陕,按察至此地时看到此情此景,“恻然在念,爰捐金二百,鸠工作路于石壁间。里民感公之德,争先赴役,不期月而告成”。此后“舆马仆卒履若坦途。自下望之,恍然云霄之上。”白水路至此又成为一道凌空通途。

“徽县大河店修路碑”,原址位于徽县大河店乡王家河村洛河东岸白水公路边。碑文记载了北宋至和二年(1056年)新修白水路以来,历经元、明、清四个朝代八百余年的白水路的兴废、变迁和修复情况,尤其记载了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陕甘总督杨昌浚负责对大河店至大石碑峡15里之内的凌空栈道14处桥梁维修的情况。是关陇人民开辟“古蜀道”,勾通陇蜀,发展经济,促进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石碑刻立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三高一矮四通碑并列组成。前三通石碑等高3米,通宽3.6米,厚0.31米,碑首各成拱形,篆额"皇清",精刻满填二龙戏珠及浮云纹饰。刻画繁简相宜,飘逸流动。碑文自右至左连刻在三通等高的单碑上,隶书竖写,共38行,每行20字,起首隶书“徽县大河店修路碑”八字,为清代太子太保头品顶戴兵部尚书、总督秦陇使者、湘乡杨昌濬撰书,陕西富平樊珍手镌。书法遒劲有力,苍古厚重,刀法纯熟,笔划清晰,是研究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第四碑为捐资碑,高2.3米、宽1.2米,厚0.16米,拱形碑首上线刻双凤朝阳图案,碑身楷书捐资者姓名。1975年石碑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0月移碑于文化馆内并修亭保护,碑座仍留大河店乡原址。1993年中国书法协会主席沈鹏称赞前三块刻碑有极高的书法价值,1994年《甘肃交通金石录》收录了石碑信息,并对碑文作了图文并茂的详细载述。

徽白公路(徽县—白水江)起自徽县县城,经水阳乡、大河店乡至陕西省略阳县白水江镇,拓修于民国抗战时期。1935年“何梅协定”签订后,面对日趋紧张的日本在华攻势,国民政府为了备战,指示甘肃省建设厅修通承接嘉陵江水运的徽白公路。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华双公路的通行能力远不足物资运输需要。于是,民国廿八年(1939)十月,甘建厅厅长陈齐成着手准备徽白公路建设。勘测路线自徽县城西门外进西寺沟,由西柳林绕胡家河入白崖山峡,经小河铁厂沿洛河左岸顺流而下至白水镇,全长31公里。全段预计工程量52万多立方米,投资金额185400多元(法币)。民国廿九年春,徽白公路正式开工。当年的《甘肃省建设本刊》记载:“徽白公路起自徽县,终至白水江镇,长36公里,为联甘、川两省水陆运输之通线。本路修成即甘、川两省运输交通可由白水镇改道水运,节省汽油畜力,不可胜计。惟沿溪多石方,工程颇为艰巨。”三十一年三月省建厅指示加紧施工,预计中秋节前全线试通车,但大河店桥、部分涵洞、垫方路面尚未按期完工,须赶修便道,保证通车。同年农历六月廿二日因倾盆大雨引发山洪,沿河岸的路基及堆积的木料、器材被大水几乎全部冲走,导致徽白公路后续性完善性的修建最终停止。但徽白公路的修筑初步改善了公路沿线地区人们的出行条件,也为后来1954年和1958年重修徽白公路,保障宝成铁路建设奠定了工程基础。

明代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4),陕西布政司张应登《过白水峡读磨崖碑诗一首》云:“开路磨碑纪至和,于今险易较如何。水来陇坂寻常见,峰比巫山十二多。”清代周书《游白水江》诗曰:“脉分西汉水,源发古秦州。络绎征帆聚,朝昏负贩稠”。张伯魁《白水峡》诗云:“杜老诗魂冷未销,何年白水路迢迢?夕阳不管行人苦,蜀道如登天上遥。”这些诗句以白水峡水路上络绎不绝的征帆,白水路陆路上如梭般忙碌的负贩行人,形象地体现了白水路沟通南北交通的官道通衢作用。1936年9月,红二方面军“成徽两康战役”中曾占领康县的一部分士兵经此峡此路返回徽县而北上。1954年,为配合“宝成”铁路线建设,铁道部修成徽县至大河店乡通达白水江镇的72华里“徽白”汽车公路,线路与“白水路”基本一致。随着2015年在青泥岭西侧白水峡中“天十”(天水—十堰)高速公路的开通,这段天险般的道路行走来已不再艰难。

白水峡一带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不胜枚举:在小河厂有小河关、盘头郡、白沙古渡遗址;在木皮岭有木皮古道、木皮关遗址;在小地坝又“西崖”、莲花洞;在马黄坝有文池秋色;在王家河村有“大河店修路碑”(碑已移至县城文化馆院内);在大石碑村有“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在大河店黑沟有古水银务遗址;在白水江口有长举古县遗址;在青泥岭有青泥古道遗址;在青泥村有“玄天神路碑”摩崖石刻和“远通吴楚碑”修路碑记;在铁山武家坪(杀金坪)、何、马二寨有吴玠抗金的古战场遗址。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这一处深藏在历史闺阁中的曾披着神秘面纱的闺秀正在为人们所熟知。(4560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