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默不是闭嘴!有些事,沉默比说话更有技术含量!

 谋略那些事 2020-11-20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13卷 汉纪五

汉高后(吕太后)八年(辛酉,公元前180年)

【原文】

乃命宋昌参乘,张武等六人乘传,从诣长安。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昌至渭桥,丞相以下皆迎。昌还报。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车答拜。太尉勃进曰:“愿请闲。”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

【译文】

代王于是命令宋昌做为自己的陪乘,同车而行,张武等六人乘坐官府驿车,一起随代王到长安。行至高陵县,暂停休整,代王命宋昌先驰入长安观察动静。宋昌行至渭桥,丞相及以下百官都来迎接。宋昌回来报告。代王驰车赶到渭桥,群臣跪拜进见,俯首称臣,代王下车还礼。太尉周勃近前说:“希望与您单独谈话。”宋昌回答说:“您要说的,如果是公事,就公开说;如果是私事,做王的人是没有私情的。”太尉才跪下,呈上天子所专用的玺和符,代王辞谢说:“到代国官邸再商量此事。”

【解析】

诸吕之乱的平定,周勃等人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尤其是周勃,说他是整个行动的主导者一点不为过,陈平也算。

和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中,还活在世上的,周勃是名望、排序最高的(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周勃排第四)。

而能够选择立代王刘恒为帝,周勃也是点头同意的,甚至搞不好都是他提出来的。

但是,现在刘恒来到长安,面对周勃想借一步说话的小要求,刘恒却表现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拒绝态度。

周勃想干什么?刘恒为什么如此态度?宋昌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玄机?接下来逐个分析。

周勃的“悄悄话”

太尉勃进曰:“愿请闲。”

周勃到底想悄悄和刘恒说什么,现在已经不得而知。

不过,就单纯行为本身来看,周勃这个要求如果发生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1.体现关系

刘恒才来,周勃想要说悄悄话,而且还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走到一边说。

这在其他的大臣眼中看起来会怎么解读?

咱们换个场景,你在单位上,新来个领导,突然他和某个老员工走到一边说悄悄话,你会不会觉得这个新领导和这个老员工有什么很深的关系?十有八九会!

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一起说悄悄话的动作,会让别人产生刘恒和周勃关系亲密的判断。

2.想做私下交换

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

这是在宋昌替刘恒拒绝周勃的要求后,周勃的动作。

等于在此之前这些东西都在周勃手上。

如果,周勃和刘恒走到一边,对刘恒提要求,同时手中拿着这些东西,潜意识暗示的让刘恒觉得需要释放出一些条件来换取,刘恒怎么办?

那可就不好说了。

当然这是个猜测。

所以,在宋昌拒绝后,周勃没办法,必须把这个东西给刘恒,否则就是真有二心了。

3.骤生猜疑

周勃和刘恒要说什么?别人肯定是不知道的。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信息差,哪怕两人就是说今天天气不错。

但是外人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难免会胡思乱想。

是不是要清除某些势力?是不是要杀谁全族?是不是要朝堂大动作?是不是要小心提防齐王?

这会造成什么结果?

比如吕氏残余会不会狗急跳墙?比如齐王势力会不会铤而走险?

这都有可能。

宋昌的拒绝

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

面对周勃的请求,刘恒没表示,反而宋昌先出来拒绝。

其实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来,

乃命宋昌参乘,张武等六人乘传,从诣长安。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

刘恒对宋昌极其信任,应该是做了临时授权,可以让他直接说一些话。

而宋昌这个看似有些“越权”的动作恰恰是刘恒默许的。

那么宋昌的拒绝又有什么妙用?

1.可进退

话由宋昌说,如果真的搞出了什么问题,刘恒还能推个一干二净。

“你这是怎么说话的,还不快给太尉赔罪。”

但是如果是刘恒说的,那么事情就没有转圜的余地。

2.有推拉

就算是刘恒要答应和周勃说悄悄话。

你周勃一说刘恒就答应,那不是显得身份上的不对等?

怎么的也要推拉一下,显的并不是刘恒有求于人。

这也叫唱红白脸。

3.消除顾虑

当初选择刘恒为帝时,群臣可是想方设法把齐王的人给支开了。

“遣朱虚侯章以诛诸吕事告齐王,令罢兵。”这是把齐王的人给支开。

“诸大臣相与陰(重点这个阴)谋曰。”为什么要私下讨论?

“乃相与共陰(重点这个阴)使人召代王。”为什么要偷偷的召刘恒入京?

三段话,说明了群臣在防着齐王势力。

现在,如果刘恒同意和周勃说悄悄话,表现的很亲密。

那么齐王一定会感觉自己被利用了,而刘恒就是群臣或者说周勃的人。

但是,宋昌替刘恒拒绝,就表明刘恒不是群臣或者说周勃的人。

有的时候两派彼此争夺不下,最好的办法就是选中立的第三方。

这样反而两方都能够妥协。

恰恰刘恒必须表现出自己是中立第三方,以安齐王的心,

更奇妙的是,在刘恒入宫之前,还有这样一句话。

济北王兴居初以东牟倨与大臣共立文帝于代邸,曰:“诛吕氏,臣无功,请与太仆滕公俱入清宫。”遂将少帝出,迎皇帝入宫。 《汉书·高五王传》

刘兴居是齐王的兄弟,现在大势已定,他主动说要帮着清理皇宫,其实就是表态支持刘恒,而这个表态更是代表齐王势力对刘恒的支持,或者说至少不反对吧。

刘恒的沉默

再来说说刘恒沉默。

这上面的材料,刘恒只有“至代邸而议之”这六个字。

字少不代表分量轻,更不代表没分析价值。

有的场景下,不说话的比说话更值得玩味。

刘恒的沉默又有什么妙处呢?

1.针对局势不明朗不好表态

当前局势不明朗,刘恒不好自己表态。

皇帝位还没坐上去,他不想陡生变数,维持原样不说话就是最好的选择。(后面也有)

2.针对周勃不好表态

周勃是诛灭吕氏的功臣,又是刘邦、惠帝、吕太后时期的三朝老臣,更是功臣派的核心人物。

面对周勃提的要求,刘恒不好拒绝。

如果要拒绝就要别人来进行试探,如果成了那没什么。

如果不成,刘恒再出来调和。

所以当宋昌跳出来说话时,这一个反常举动,刘恒没说话,其实就是对他的默许。

暗示了自己的态度。

3.表态即失去选择权

表态其实就是选择。

如果刘恒当场做了相关表态,那么刘恒还有的选吗?

肯定没了!再横跳就显得首鼠两端。

所以,不表态反而能有选择权。

既可以观察后再定夺,也可以适当拿捏。

表态是一门学问,不是两嘴巴呱呱说漂亮话就行了

有的时候,闭嘴不表态,反而更考验水平和道行。

沉默就是不说话不表态吗?有的时候,沉默反而也是表态!

【启发】

上面这段最大的启发就是,刘恒这个场景相当于新领导上位还没开始布置工作。

这个时候,新领导的表态要慎重。

一来,各方会来进行试探,看新领导的的成色,底子、水平、性格、关系等等。

二来,新领导很多情况不了解,乱表态容易搞出事情来。你要是新领导才上位就搞出事情,你这个领导基本上算是废了。

三来,情况不了解就表态,自己的不足暴露无遗。领导会观察下属,下属也会观察领导!

所以,今天的文章,也算是对之前“萧规曹随”中启发部分的补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