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汝窑是人间的瑰宝,世上的珍奇,是一种人类文明的传承

 新用户36705257 2020-08-23

  汝窑宫中用瓷不合格的器物是可以出卖的。这些“不合格”的汝瓷是作为贡器要求烧造的,都是“玛瑙末为釉”的,应该肯定是具有“面如玉,蟹爪纹(无纹者尤好),晨星稀,芝麻挣钉釉满足” 特征的!只不过“青不如天”、瓷器的造型、纹饰不符赵佶的审美要求罢了(恕不展开分析)。人的审美观是各不相同的。赵佶是皇帝,他偏爱天青色,就决定了汝官窑的釉色必须是“青如天”。可能赵佶不喜欢在器物的表面饰以纹饰,所以传世的汝官窑均单以釉色取胜,很少看到表面有纹饰的(关于汝窑的纹饰,笔者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论述)。这些卖出去的不合格的“准汝官瓷”哪里去了?有钱人买去了!到了大官、富豪、商人、玩家(收藏家)们的手中,流入了民间。这部分的汝官瓷(完全是汝官瓷性质的!)可能数量是不会少的。

  青如天:传说工匠问宋徽宗汝窑烧制成何种颜色,徽宗不语,一指天。雨过放晴的天空呈现出淡雅而神秘的自然青色。此后汝窑便以“天青色”为追求目标。汝瓷在光亮处,色泽青中泛黄;光暗处,又青中偏蓝。

  宋代汝窑瓷器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汝窑的官窑瓷器实际上已经超过了65件。《汝瓷珍赏》,争论就大了。书中收录的汝窑,都是鉴定过的,够条件的就列入官窑的行列,不够条件的就归入民窑。但很多人质疑,因为书里收录的一件官方的收藏都没有,都是民间的收藏,一共150件左右,包括新加坡的、美国等地藏家专门请我鉴别的汝瓷,按照统计,目前存世的汝瓷应该在300-500件之间,这个存世量放在20年的烧造历史中,完全是不多的。很多人受之前65件这个数字的约束,不敢突破,其实现在不管是博物馆还是民间新出土的,一定早就突破这个数字了。

  汝窑烧造的历史,从创烧到停烧,实际烧造时间长达342年,供御瓷的烧造期只有20年,其余322年均为民用产品。弃定用汝是在北宋晚期,从哲宗元祐元年(1086)开始的20年,南宋叶—在(坦—笔衡)里有这样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随命汝州烧青窑器”,后面紧接写到; “故河北,唐,邢,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这两句话连接起来的意思是:以往以上的窑口都烧制青瓷器,而汝州烧制的青瓷最 好,是具第 一位的。也就是说汝窑烧制的青瓷器,到了宋徽宗时期或徽宗之前,汝窑烧制的青瓷器的质量,已超过北方其它窑口,达到了为朝廷烧制供御瓷的水平。然而,汝窑质优艺精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它从初创期到成熟期,鼎盛期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并不像某专家说的:“本朝定窑白瓷有芒,不堪用,随命汝州造青瓷器”。

  汝瓷的出现,与皇帝宋徽宗密切相关。有人说,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最 具艺术天赋的皇帝,他不仅书画技艺精湛,在他当政的最 后二十年里,以汝瓷为代表的青瓷工艺,也在他手中达到了顶峰。然而北宋灭亡后,汝瓷的工艺却神秘失传,八百多年来,没有人知道它是在哪里烧造的,也没有人知道,它是怎么被烧造出来的,人们只知道它是历代皇帝和贵 族眼中的无价之宝。

  汝窑都是素器,不带纹饰。因为它釉厚,胎上面不好刻划。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带纹饰的汝窑呢?英国大维德基金会里有一个汝窑洗,椭圆形,洗中间刻着两条相对的鱼。因为它釉厚,刻的鱼模模糊糊,非常不容易看清楚。以致乾隆时期宫廷画谱的记载,说它是“如意暗花”纹。那些太监们看了半天,把两个鱼头看成两个如意头了,所以记载成“如意暗花”了。这件汝窑不要说看照片,就是看实物,都看不清楚。这种汝窑洗,现在全世界有两件,一件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一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