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医得效方》:近50种常见病的艾灸配穴(建议收藏)

 wjcxalzsj 2020-08-24

危亦林,字达齐,元时(约生于公元1277~1347年)江西南丰人,家世业医,传至他已有五代。他将五代累积的经验,著成《世医得效方》19卷,50余万字,载方2500余首。
针灸内容未单列,而是分散于各科中叙述,有56个病症采用了针灸疗法灸法约占十之八,灸重于针
书中灸法治症广泛,对阴证伤寒、阴毒、病冷、阴癫等虚寒属阴之证,大多采用灸法,如“治阴证伤寒……皆可灸”。
“阴毒,疾势困重,面黑,四肢厥冷,则理中汤、四逆汤投之。未效,则灼艾法惟良,复以葱熨法佐之。阴厥,同此法治之”。倡导“阴毒宜灸”的思想。

选穴少而精

通读全书运用针灸的选穴,涉及56个病症,每一病症大多仅用一至两穴,选穴配伍尤其精当。

例如诸气:凡上气冷发、脐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心腹诸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心痛、吐下食不消,灸太仓;脐下搅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灸关元、膏肓;短气不语,灸大椎、肺俞、脐中;乏气,灸神道。

施灸有先后

对于不同病症,危氏对穴位施灸的先后顺序也有强调。

如伤寒阴证“若病在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壮……又灸肝腧”;

对五积之奔豚气则先灸气海后灸关元;

对于中风失音不能言语者,“先灸天窗二穴五十壮,其穴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穴后动应手陷中,熄火仍移灸百会穴五十壮,其穴在顶正中心,灸毕还灸天窗五十壮,始发先灸百会,则风气不得泄,内攻五脏”。

依病定灸量

晋唐时期灸法的应用多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记录,均炷大壮多,动辄百壮,甚至记有千壮。而危氏虽宗其法却不拘泥其数,根据病情轻重以定灸量。

如《卷十三·风科通治》曰:“视病轻重,重者一处三百壮大效,凡中风服药剧者,但是风穴,悉皆灸三壮,无不愈也。”

《卷三·诸气》云:“凡上气冷发,腹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食……不限壮数”,“短气不语,灸大椎,随年壮。又灸肺腧百壮,脐孔中二七壮”。脉脉艾灸提醒您虽均为气病所致,但根据辨证的不同,前者不限壮数,后者随年壮、二七壮;

且对于艾炷大小亦因病、因部位有竹筋大、麦粒大、绿豆大、雀粪大等,或“大小以意酌量”灵活拟定。艾护众生提醒您壮数多用七壮、二七壮、三七壮、三五壮,虽在俞穴、募穴膏、肓穴有灸至百壮,这亦是“三报之”,分次施灸。

亦有对灸量较明确的程度界定,如“卒厥尸厥灸法……觉身体温暖即止”,“龟背灸法……艾炷如小麦大,但三五壮而止”,“灸便毒法……艾炷如麦大,灸二三壮,肿散痛止即安”,“治白癜风……凡有赘庛诸痣,但将艾炷于上灸之,三壮即除”。

灸法多样

《世医得效方》中提到的施灸方式除了有艾炷直接灸以外,还有隔盐灸、隔蒜灸、隔药灸等,对施灸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治阴证伤寒,于脐下一寸半气海穴二七壮。小作艾炷,于脐心以盐填实,灸七壮,立效”。

对瘰疬病:“只以蒜片贴有疠上,七壮一易蒜,多灸取效”;

“治产后小便不通,腹胀如鼓,闷乱不醒,缘未产之前,内积冷气,遂致产时尿胞运动不顺,用盐于产妇脐中填,可与脐平,却用葱白剥去粗皮,十余根作一束,切作一指厚,安盐上,用大艾炷满葱饼子大小,以火灸之,觉热气直入腹内,即时便通,神验不可具述”。

临床配穴

选录部分危氏临床配穴如下,供参考:
(一)头面疾患
头痛:灸囟会。
鼻病:灸囟会、通天,左臭灸右,右臭灸左。
口眼㖞斜:灸耳垂下,左灸右,右灸左。
中风失音:灸天窗(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穴后动应手)、百会。
目痛:灸上星、风池。
目不明:针承泣。
喉病:针风府、少商、合谷、上星;如颊肿及缠喉风等症,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如根脚咽喉常发者,于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或灸足三里。
瘰疬:灸肘骨尖,左灸右,右灸左,或蒜片贴疬上灸之。
项瘿:灸大空穴、肩髃;或灸两耳后发际。
(二)胸腹疾患
奔豚:灸气海、关元、期门;或灸章门;或灸中极。
症瘕:灸太溪、气海;或灸天枢;或灸中脘。
心痛:灸上脘;或灸中脘;或灸阴都。
呕吐:灸尺(在肘约上动脉)、乳根;或灸神光(在两肋旁二寸),或灸石关。
霍乱:隔盐灸神阙和灸气海。
咳逆:灸乳根,男左女右。
反胃:灸乳根、水分、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中脘、足三里。
咳嗽:灸肺俞或乳根;或灸天突、膏肓俞。
喘急:灸肺俞、天突。
下痢:灸脾俞;或灸阴交、神阙、关元;或灸肓俞。
胀满:灸脾俞;或灸肝俞;或灸水分;或灸气海;或灸大肠俞;或灸承满;或灸三焦俞。
吐血:灸中脘;或灸肺俞;或灸大陵;或灸上星和足大指节横理三毛。
肠风下血:灸二十椎;或灸命门、肾俞。
乳痈:以灸炷四枚围着所作处,同时下火,各灸7壮左右;或隔蒜灸其中心。
肺痈:灸肺俞。
(三)腰背四肢疾患
腰痛:针委中出血;或灸命门、肾俞。
臂痛:针肩髃。
脚气:灸风市;或灸三里;或灸绝骨、犊鼻、肩髃;或灸曲池和气湍(足十趾端)。
(四)其他疾患
尸厥:灸百会、气海、石门。
疝气:灸足大指次指下中节横纹当中;或量口角为一边成等边三角形,上角于脐中,两边是穴,左偏灸右,右偏灸左;或灸风市、气海、外陵(脐旁一寸半)。
脱肛:灸脐中;或灸横骨和长强。
诸痔:灸命门;或灸脊中;或灸长强。
痼冷肾虚:灸肾俞;梦遗灸三阴交;虚极灸膏肓、气海。
心恙(神志病):灸百会;或灸天窗(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后动应手);或灸天枢;或灸手逆注(在左右手腕后六寸);或灸中脘;或灸间使;或灸臣觉(在背上夹内侧,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或灸上星;艾护众生提醒您或灸合谷;或灸左右胁下对屈肋头两处;或灸人中、少商、隐白;或针足大指爪甲下。
痨瘵:灸腰眼;或灸四花;或灸膏肓。
阴脱:灸关元、大敦。
肿满:灸足第二指上一寸半或两手大指缝头;或灸太冲、肾俞。
小儿龟背:灸肺俞、膈俞。
横生逆产:灸至阴。
产后小便不通:于神阙穴隔盐和葱白,用艾炷灸。
崩漏:灸小腹横纹当脐空直下和三阴交;或灸交仪(在内踝上五寸)。

疔疮:灸掌后横纹后五指,男左女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