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绽放在诗草中的青春记忆

 大地菲芳 2020-08-24

诗人青青草(上图)原名彭曼青,原是北京一家教育媒体的资深编辑,后做一张早期教育报纸主编。曾在全国多家报刊上发表过近200万字的包括小说、散文、诗歌、专访、报告文学等作品。喜欢文学艺术,喜欢诗歌,认为诗歌乃是人的灵魂对生命的投射,有什么样的灵魂便有什么样的诗歌,无常不止,诗歌永恒。崇尚简单,追求素淡、素雅。现浪迹北京、上海与三亚。

本文是读者“八十年代”为青青草诗歌所写的评论。作者曾经是文学研究工作者,辞职后转行做投资,酷爱诗歌,出版有诗歌评论专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窗外,又是珠江三角洲草长莺飞的季节了。鸟儿在枝头茂密的新绿中叫得嘹亮,草坪上的新芽儿也晃人眼目。此情此景,很容易让人想起了丘迟的话:“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是一个伤感和乡愁相伴而来的季节,这样的季节是最容易让人诗心萌动的。恰好,受师兄之托,给诗人青青草的诗歌写一点文字。这是我非常乐意做的工作——不仅仅是因为师兄重托,义不容辞。对于我们这些在80年代的大学校园里度过青春岁月的人,对那个诗歌繁荣的年代有着无法割舍的情节,青青草的诗歌让我们看到了曾经的青春岁月……

人文社科领域里有一个固定短语——新时期以来。对于生长于198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这个短语的意涵似乎不甚清楚。“新时期以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它是指1978年以后开始的社会变革、思想解放、经济体制改革、向科学进军、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的生气勃勃的历史时期。文学史上有一个不成文的概念——从时间上来划分,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至1949年,这一阶段的文学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概称当代文学。在当代文学的范畴里,又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新时期文学”就是其中之一。

写此文时,偶然间抬头看见台上的日历,2017年02月17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38前的今天,一场以保卫边疆为口号的“自卫反击战”打响了,它以隆隆的炮声,在那个春天里为“新时期”的肇始打开了大门!此后,在文化艺术领域里,狂飙突起的朦胧诗和风靡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曲,将一种全新的文化呈现在人们眼前。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群星璀璨的诗人们,直到现在还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诗坛。舒婷、北岛、食指、梁小斌、海子、顾城、……那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明星阵容。他们自由奔放的思想和寓意深远的诗歌,让那一时期的文学天空,焕发出异常壮观的色彩!

之所以连篇累牍地谈新时期文学这个概念,是要理清楚青青草诗歌的源流根脉,以及她诗歌的思想背景。只有在这个大背景下去理解她的诗歌,才有可能贴近她诗歌的核心,理解她诗歌的隐喻或者寓意。从这些角度来说,青青草的诗歌,和我们熟悉的这一时期的一些著名诗人的诗作一脉相承!

尼采说“上帝死了。”卢梭说“上帝塑造了我,然后打碎了模子。”上帝死了,真正意义上的人诞生了,人从一切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了。人的艺术复兴了,绽放出灿烂的花朵。上帝塑造了我,然后打碎了模子,于是,我是天地之间的唯一,如同小朋友嘴里唱的那样——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这样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人,是现代文学的基点和终点。基点是指一切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创作,必然基于对人的独立、自由、尊严这一价值观念的坚守,终点是指作品的终极意义,是对这一价值观念的建构和推进。对于个体而言,追求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和被尊重,对一切侵犯人的尊严的貌似神圣的东西发出质疑,这是从舒婷、北岛、顾城、海子那一代诗人开始就坚守的底线,也是青青草诗歌的价值方向。对于社会而言,无数个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人的共同愿景,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本规范:人权和自由。这一现代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也是诗歌艺术坚守的价值方向,哪怕歌颂、咏叹爱情的诗歌,也必然建筑在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相互尊重这一基本原则之上。从舒婷的橡树和木棉,北岛的红帆船和回答,顾城一代人的黑眼睛,到海子在草原上思考鹰的自由,在严寒的冬天梦想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们追求、呼唤、质疑、坚守……的,都是人格的独立、生活的自由、思想的奔放,爱情的纯洁……一句话,都是在坚守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诗歌叙事。

独立思想和人格尊严,这是时下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所稀缺的精神资源!在一个以GDP来统计和衡量社会进步,以钱多钱少来定义穷富高低,以权大权小来决定尊卑贵贱的时代,如果你认为你可以随意吐槽就是拥有独立自由,你拥有在物质的基础上沉湎于消费主义带来的满足就是有尊严的话,那么,你可能是这个时代的“成功人士”,但你绝对不具有真正的尊严和严格意义上的独立自由!真正的尊严不是靠物质优越性堆积起来的,而真正的自由也不是靠吐槽的多少来衡量的!

在物欲主宰了世界同时也左右着时代精神,人被彻底物质化了的时代背景下,青青草以诗人的激情和敏锐,坚韧地在诗歌里呼唤着青春,呼唤着精神的独立自由,爱情的纯洁奔放,呼唤着一切被物质和欲望扭曲了的东西回归正常,就显得愈发难能可贵了!她发表在《大地菲芳》上面的诗歌,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她一直在坚持着这些可贵的东西!一直在呼唤,呐喊,甚至咆哮!

北岛在发出了“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之后,徘徊在《红帆船》里“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路/怎么从脚下延伸?” ;舒婷的木棉对橡树说,我必须“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表达着人格的独立、平等、尊严,然而却又迷惘在双桅船分分合合、离别和重逢循环反复的意象里;顾城的黑眼睛找没找到黎明,他的自杀多少或许能说明一点问题;而海子,这个自诩为黑夜的孩子,在说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童话之后,也选择了离开……然而,那一代诗人在诗歌中探索、追求的东西,并没有随着时代大潮的起伏而湮没,在诗人青青草这里,我们看到了继承和扬弃!

青青草的《致激流》和《致爱情风暴》,那磅礴的气势,汹涌的激流,奔放的思想,铿锵的诗歌语言,哪一点比掀起八十年代诗歌浪潮的明星诗人们差?而那朵开放在“遥远遥远的天尽头/那条漫长的地平线上”的蓝色勿忘我,作为一颗蓝色天宇中的星星,一直闪烁在诗人心头。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不管诗人们如何忧世伤生,悲叹时间长河的无情,历史总是按照自己的路线图脚步匆匆。黍离禾秀之悲的后面,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坚守和孤独。诗人青青草,在自己的坚守不被理解的时候,她把目光投向了渺渺天际,遥远的宇宙和未来,她把自己关进精神的后花园,不惧“瘦了流年/寒了时光”①,依然是“我在这里/静思默想”,她坚信“在遥远无际的星系/我如一缕青烟/寻到你。”

和其他所有的文学体裁一样,诗歌只是一个载体。蕴含在诗歌语言里的价值观念,才是诗歌真正的灵魂。一个诗人,倘能为自己的追求坚守一生,就不失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是这样,青青草也是这样的。仅此一点,就值得我在她的诗歌面前投以敬佩的目光!

2017年2月20日凌晨完稿于珠海

注释

青青草诗歌《无题》,发表于《大地菲芳》2016年11月17日

③青青草诗歌《致爱情风暴》,发表于《大地菲芳》2016年12月26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