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8日 总第164期 我虽生活在南方,却喜食“面食”,而“面食”中最为普通的面条却也是我十分钟爱的食品。在我们沈家吃面与吃饭的状态是不同的,通常来讲,吃饭很正式是要讲规矩的,一般都是小碗小碟,一家人斯斯文文端坐在桌上慢慢的吃,不可以咂吧嘴,不可以高声喧哗、不可以用筷子乱翻乱捡.......而吃面的时候状态则完全不同了,每个人都可以很放松,一人一碗或蹲或坐或立,连汤带水吃得个畅快淋漓。 杭州的面条很有特色,最有名的莫过于“片儿川”了。“片儿川”据说是百年老店奎元馆的名点,相传“片儿川“还是奎元馆初创时的看家面,传说清朝时的某年,浙江举行乡试,到杭州来赶考的读书人很多,当各地考生云集杭城时,店主为招徕这些读书人,就以倒笃菜、笋片、猪肉片烧制成的大众化的面,专门供应外地来的书生。店主在所售的早餐面中添加了三只蛋,寓意“连中三元”。这期间有个书生因奎元馆面好价廉,常来吃面,后得中乡试举人第一名,放榜之日,书生特到店里向店主致谢,因小面店尚没招牌,他当场题写“奎元馆”三字作为招牌,从此,奎元馆的“片儿川”名声大振,食客盈门。凡来杭州的应考者,都会慕名前来吃面,图个吉利。奎元馆除了“片儿川”之外还有虾爆鳝、黄鱼面、蟹黄面等,虽然每种面都很美味,但现在的价格却非普通百姓一日三餐可以承受的。 小的时候从来没吃过“阳春面”,长大后到南京,有一次去夫子庙玩,走到瞻园路看到了大名鼎鼎的“瞻园面馆”,那时瞻园面馆在南京的名气可不小,据说当年李宗仁、陈立夫等民国大员时常会光顾此店。走进面店,只见水牌上写了一长串各式各样面条的名字,长鱼面、叉烧面、大肉面.......排在最后且价格最低的是“阳春面”,可能是因为它的名字好听,也可能是价格缘故,当时的我,毫不犹豫地掏出钱买了一碗,面条端上桌后,我发现这碗所谓的阳春面只是洒着几颗葱花的酱油面,于是还找来服务员诘问道:我要的是阳春面,你怎么给我碗啥都没有的光面呢?服务员的笑答令我至今难忘,他说:阳春面,阳春面,半碗清汤一把细面,如果要有浇头那还是阳春面吗?幸好瞻园面馆的阳春面并不难吃,一碗落肚回味悠长。 在广西的那些年很少有面吃,那里只有各式各样的米粉,两者虽然外观差不多,但米粉与面条的口味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总的来讲米粉软糯些,而面条则更适合我的口味,有一次出差至鹿寨,偶然在县宾馆附近的巷子里发现了一家兰州拉面馆,尽管当时酒足饭饱,我还是走进去要了一碗红烧牛肉面,也许是广西很少有人爱吃面条,整个店堂里空空荡荡的,老板无聊地坐在一边充盹,见我进门,立即起身手脚麻利地动作起来,没多久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烧牛肉面就端上了桌,说实在的,在吃这碗面前,我对广西牛肉拉面的口味一点都不抱有希望,可这碗面,刚一入口便觉得不同凡响,面拉的不但细如发丝,而且还很有劲道,更难得的是入口的感觉非常好,十几块硕如板栗大的红烧牛肉堆在面上,酥软而入味,一反寻常兰州拉面那些要用放大镜才能找到的牛肉粒。转眼,一碗面便落入了腹中,虽然撑的难受却也大大地满足了对面的欲念。尔后每次再去鹿寨,不管时间多紧我都会去这家店吃上一碗。离开广西这么多年了,每每吃兰州拉面总会念起鹿寨的那家,这十几年过去了,那面还会是旧日的滋味吗? 前阵子,有好友,奚姓鼎尧兄从如皋寄来了一箱当地特产长寿面,因为是挂面不易变质,一直搁在橱里没有打开,昨晚从外地出差回来,家中没什么可食之物,且也懒得买菜做饭,于是摸出一袋长寿面,煎了一只荷包蛋,用沸水胡乱地为自己下了一碗面,也不知是超水平发挥,还是奚兄面条的品质特别好,总之,面一出锅,便有股特别的小麦香味四溢开来,轻尝一口,千丝万缕瞬间滑入,唇齿之间便盛开出“倾城”的滋味,一碗入腹余味犹存…… 一碗面,一座城。这是一家面店的广告。它反映了国人对面条这种食材的爱,也揭示,面条这种最为普通的食材,在日常生活中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里写道:食无定时,适口者珍。说的是每个人可以对味道的偏好不一样,但,只要适合自己,那就是最好的。这也就是说,食物只要能满足人们对于味道的选择需要,只要能适合每个人的食性和口味,就可算得上是珍馐和佳肴。也许一碗面在你的眼中并不算什么,可在很多人的心里,幸福却尽在其中...... 请点击标题 欣赏沈癸酉先生作品 1、法海为何不懂情 2、最爱蟹壳黄 4、扬州印象 5、常州情结 6、月 饼 7、老玉 8、花 9、错过花 10、最美光阴 11、落花而生 12、秋雨呢喃 13、醉秋 14、关键是你的心在不在 15、赞你永远 16、菊香蟹肥正食时 17、老饕的爱
编辑部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