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那边的鲁迅

 大地菲芳 2020-08-24

2018年10月29日  总249期



1926年鲁迅。


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①

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

——鲁迅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广袤的原野上,屹立着许多风光旖旎的峻岭奇峰。鲁郭茅,巴老曹,群峰并起,气象万千。可是,当我们稍稍仰起头来,用心打量,就不难发现鲁迅的那座山峰是最崔嵬而景深的!所谓壁立千仞,蔚然而深秀者,即此而已矣!

鲁迅是一座山,峭壁上镌刻着“民族魂”三个大字。③山巅猎猎飘扬的旗帜,指向“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方向。”④然而,当我们收回仰望的目光,静心沉思,有思想的人们也许会追问:山的那面是什么?

山的那面是什么呢?是“吃人”的控诉⑤?还是“救救孩子”的呐喊⑥?是我们“未曾经过的新的生活⑦?还是“刘邦除秦暴苛,‘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后来仍有族诛,仍禁挟书,还是秦法。法三章者,话一句耳”⑧

沈从文说:“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鲁迅死的时候,沈从文已经颇有文名。虽不煊赫,却也因了其田园小调的轻快,民俗风情的新颖,以及青年男女率真的相思,而被时人广为传诵。沈从文先生说的没错,照我思索,可理解我。假以鲁迅的眼光看鲁迅,以鲁迅的心灵感知鲁迅,以鲁迅的思想思考鲁迅,以鲁迅的立场理解鲁迅,我们大抵可以想见山那边的风景,可以管窥鲁迅心灵的另一面。

1

毛泽东说:“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⑨这些著名的论断,让鲁迅在中国扬名立万,却也在后来的中国备受非议,甚至是有些人私下里无端地谩骂。

回忆鲁迅并不漫长的一生,他和中共三位最高领导人的交往,值得研究和思考,藉此可以窥视其心灵的另一面。

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和陈独秀、李大钊,都是这场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和“先锋”。如今,普通的中国读书人,提到这场新文化运动,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狂人日记》、《阿Q正传》之类的鲁迅作品。也有一些人,可能是通过阅读、学习鲁迅作品,进而大体了解了新文化运动。很少有人去注目,在这场运动中鲁迅和陈独秀的关系。陈独秀后来是中共的创始人,并且是第一到第五界中共总书记。为什么同样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力,在“五四运动”后仅仅两年就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里,陈独秀、李大钊都是领导人,而鲁迅却不是?甚至,他连党员都不是?

这,是思考鲁迅、研究鲁迅的人,应该注意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按照一贯的历史论述,从“五四运动”之后,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那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鲁迅是当时知识分子中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得最彻底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对当时的国民根性了解最深彻的人,同时,也是当时最具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他怎么会没有加入到推动1921年那一声霹雳的先锋队伍里去?

是他不够先进?还是他另有所思?

掩卷沉思,我们发现历史的演进常常显示出吊诡而不因循的面孔。新文化运动“主将”们的命运,也常常让后人唏嘘。李大钊因为共产党员的身份而被张作霖绞杀;陈独秀后来被国民党逮捕,坐了几年国民党的大牢。两个儿子也因为加入中共而被蒋介石杀掉。出狱之后,飘蓬江海,流落民间,最后为了养活自己而不得不为江津一户地主抄家谱维生,最终客死他乡。鲁迅呢,生前虽未加入中国国共产党,死后却被称赞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当他死时,治丧委员会里面不仅有宋庆龄、蔡元培这些社会名流,有国际友人史沫特莱,甚至还有当时已到达陕北的中共领袖毛泽东。这是多么隆重的一个葬礼!“民族魂”的旗帜就是在这次葬礼上,被民众盖到鲁迅先生身上。

可是,这个隆重的丧仪以及高规格的治丧委员会,鲁迅似乎是不想要的!

他遗嘱里说的很清楚:“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是糊涂虫。”⑩

2

鲁迅跟瞿秋白的友谊,被后人广泛称颂。瞿秋白在1917年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是中国共产党的实际领导人,也是四、五、六界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他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和鲁迅之间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手足情感。在敌人追捕到他走投无路的危难时机,他数次到鲁迅位于租界的家中避难。甚至,在他被捕之后,还在福建的监狱里化名“林其祥”给鲁迅写信,请求鲁迅营救。他对鲁迅的信任,源自什么?在鲁迅的心里,这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兄弟,是文学家?还是政治家?

可以肯定的是,瞿秋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对鲁迅及其杂文的价值,做出科学评价和热情赞扬的人。他甚至带病编辑了一套《鲁迅杂感集》。鲁迅呢,在瞿秋白牺牲后,写下了一幅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家。”并不顾病入膏肓,牵头集纳瞿秋白的作品,编辑出版了《海上述林》并作序。他说:“我把他的作品出版,是一个纪念,也是一个抗议,一个示威……人给杀掉了,作品是不能给杀掉的,也是杀不掉的。”

从仅存的史料推测,鲁迅跟瞿秋白的兄弟情谊,在鲁迅心里,更多的是文品和人品的比重。他敬重这个写出过风靡一时的《赤都心史》、《饿乡纪程》的儒雅的文人,敬重他冰清玉洁的人品,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少年时代,鲁迅家道中落的凄惨和被人贱视的生活,跟瞿秋白的家世以及少年生活何其相似,这更容易唤起二者之间的共鸣。在他的心里,或许瞿秋白只是一介文人,正直而无私无畏,为普罗大众的幸福和自由,他们都愿意献出所有。

这,和瞿秋白的政治家身份,应该没有很大关系。



鲁迅的入学志愿书(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鲁迅自己写的《学业履历书》


鲁迅在弘文书院的毕业证书


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任命状》,任命其为教育部佥(qian)事。


因支持学潮,鲁迅被解职。他愤而将教育部告上法庭并胜诉。

这是法庭裁决书影印件。




3 

在鲁迅的心里,是怎样看待毛泽东的?这是山那面的鲁迅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毛泽东不仅是鲁迅治丧委员会的成员,而且在鲁迅死后所做的报告中,高度评价了鲁迅的一生。这个高度,高到了和孔夫子相提并论的高度。

不唯如此,翻遍毛泽东诗词,他为文化名流所写的、所和的诗词,并不多。柳亚子写诗赞扬他“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他和道:“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把功劳归于党和人民。这不仅是谦逊,似乎还有婉拒柳词盛赞的意思。柳亚子曾赞扬他“并世之那两列宁”,而他却在另一首和诗里,提醒他“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⑪这既有慰劝,亦含有对方牢骚太盛的意思。他和郭沫若的诗,批评他“十批不是好文章。”⑫只有对鲁迅,毛泽东展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尊敬和赞赏。在鲁迅逝世二十多年后,他还记得在鲁迅的生日里为其写下两首诗以表纪念。即便是在行将就木的晚年,他还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⑬

近年来,有人翻出周海婴《我和鲁迅七十年》里爆料的一段文字,猜测如果鲁迅不死,该如何度过1957年的“反右运动”?作为读者,我想,毛泽东跟罗稷南的谈话,不管有没有这段历史事实,其中表达的意思应是真实准确的。鲁迅活着,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可不就是“要么被关起来还要写,要么识大体不做声”么?⑭

关键在于,鲁迅到底是“还要写”?还是“不做声”?

这个问题,只有鲁迅能回答。

而鲁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反映了鲁迅真实的另一面。

反过来说,“关起来”难道就一定是不喜欢吗?“关起来”的人难道就一定是坏人么?“总设计师”不也被“关起来”甚至“打倒”过吗?

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用这段莫须有的历史插曲大肆炒作,无非就是说,你看,鲁迅是毛泽东自己树立的旗帜,在“反右运动”时还要被“关起来”,可见这场“反右运动”、抑或领导者是多么地荒谬,不得人心?可是,稍有脑子的人略一思考,就明白这其中的“诈术”。

有时候,敲打一个人的根由正因为爱和懂得,因为期许和希冀。而况“反右运动”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官方文件说反错了(据官方报道,迄今尚有5名中央级别的“右派”未平反),错的是运动的“扩大化”!

……

鲁迅在1936年10月19日就去世了,自然无缘忝列“大右派”之门墙。他生前的文字里,公开评价毛泽东的并不多,仅有的几例,不妨一一择录,以期读者在草蛇灰线里,窥视、探幽其巍巍高山之另一面。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写过一首词《西江月▪井冈山》。三十年代的时候,在红都瑞金,冯雪峰告诉毛泽东,鲁迅在上海看到这首词后,评价说“有山大王气概”⑮。这是鲁迅对毛泽东、或者毛泽东诗词的最早评价,或许算作鲁迅对毛泽东的最初印象吧!

1936年,当时在上海的“托派”写信给鲁迅,对中共领导的民族统一战线及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人加以攻击。6月9日,卧在病榻上的鲁迅愤然请人代笔,口授回信予以严厉斥责:“你们的‘理论’确比毛泽东先生们高超得多,岂但得多,简直一是在天上,一是在地下。但高超固然是可敬佩的,无奈这高超又恰恰为日本侵略者所欢迎…”⑮对毛泽东们“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同上)。鲁迅提及毛泽东见诸文字者为数不多,这是十分难得的一次。而且,是很正面很给力的一次。

请读者们不要忽略,在1936年的中国,鲁迅的影响力要比毛泽东大。那时候,斯诺先生的《红星照耀着中国》尚未发表,知识界尤其是国际知识界知道鲁迅的人,远比知道毛泽东的多!冯雪峰那时候就曾经亲口告诉毛泽东,说一个日本的什么名人说,那时候懂得中国的中国人只有两个半,一个人是蒋介石,一个人是鲁迅,剩下的半个是毛泽东。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历史终究证实了这个所谓日本名人的话,还没有荒诞不经到齐东野语的地步。至少他看明白了当年懂得中国的人是哪些人。然而遗憾的是他没有看准人。只有鲁迅看得明白,懂中国的只有毛泽东。蒋介石只能算半个,他毕其一生,一直统治着半个中国,甚至更小。)

毛泽东和鲁迅都想改变中国的落后,使国家繁荣,人民富强,文明昌盛。毛泽东带领人民建立了一个生气勃勃的新中国。他对未来永远充满希望,他说“光明在前”他眼里的未来“决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⑯”鲁迅却没有这样的乐观,这样的热情。准确点说,他对未来以及任何人关于未来的允诺,都充满着强烈的不信任,甚至一贯固执地反感他说:“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⑰他相信并愿意去的是黑暗中的无地。他说“我独自远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⑱




图一文字: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图二文字: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4

正如《野草》的瑰丽,惊艳,深邃,但却晦涩、飘忽一样,有些话鲁迅是不愿意(不方便?)说得明白的,需要读者各各去猜揣。关于鲁迅这座山峰另一面的风景,我也无力描述得更加明白,更加准确、清晰。山高了,自然有云雾飘荡其间。林深了,少不了湿气林岚蒸腾其上。我清楚地知道,鲁迅是“人之子”,不是“神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力。”⑲

鲁迅给这个世界而不仅仅是中国文学最大的贡献,是阿Q。罗曼▪罗兰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阿Q!”⑳眼下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先生,更像是一位黄头发白皮肤的阿Q的山寨版。那么,鲁迅呢?在他这座巍峨山峰的皱褶里,是否也遗存着阿Q的皮毛呢?我回答不了这个看上去很无知的假设,但我知道,鲁迅是所有人中,在精神人格上离开阿Q最远的那一个!

林贤治老师说:“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意拒绝他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了千千万万个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真正的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时间愈久,人们就愈能看清楚他的面目,他的价值。愈能触摸到他心灵的跳动,理解他的情感泉源。

山那面的鲁迅,也一样。

北京鲁迅故居博物馆里,那张刻着“早”字的书桌。

可以肯定,当年三味书屋的鲁迅,用的不是这张桌子这把椅子,但人们宁愿相信,鲁迅精神在这张桌子上铭刻、凝聚、传承。

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摄影于北京鲁迅故居纪念馆



附录:作者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的文字

1、国学与鲁迅


注释:

①摘自鲁迅著作《坟》里的《论睁了眼看》一文。

②摘自鲁迅著作《且介亭杂文》《序言》一文。

③摘自全国政协官网《鲁迅与民族魂》一文

④摘自毛泽东《论鲁迅》一文。

⑤摘自鲁迅小说《狂人日记》

⑥摘自鲁迅小说《狂人日记》

⑦摘自鲁迅小说《故乡》

⑧摘自鲁迅著作《集外美文》之《小杂感》

⑨摘自毛泽东《论鲁迅》

⑩摘自《鲁迅遗嘱》

⑪摘自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⑫摘自毛泽东《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⑬摘自毛泽东《给江青的信》

⑭摘自周海婴《我与鲁迅七十年》一书

⑮摘自冯雪峰著作《回忆鲁迅》一书

⑯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

⑰摘自鲁迅散文集《野草》之《影的告别》

⑱摘自鲁迅散文集《野草》之《影的告别》

⑲摘自林贤治《人间鲁迅》之《序言》

⑳摘自1926年3月2日《京报副刊》孙伏园《罗曼▪罗兰评鲁迅》一文


编辑部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