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情缘】老坛:蒜香

 新用户89134deQ 2020-08-24

蒜香

老坛

  接到征稿, 忽然想起一篇名为《书香》的散文。

    那是二十几年前,《湖南日报》副刊,一个熟悉的名字倏地闪入我的眼帘。其人是我的老同学,彼时,已有数十篇文学作品见诸省内外报端,颇有名气。1978年高考,茶陵四中文科只一人荣登红榜,佼佼者便是这位同学。《书香》一文,追忆了作者与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舍弃浮华,潜心读书的往事。几年之后,这些同道皆终成善果。或硕士或博士,或事业有成,或学问了得。其中一位,东渡日本做了访问学者。他将考研书籍全留给了作者,用意不言自明。尔后,果然如愿以偿。

    那么多年,《书香》一直萦绕左右,香气不散。这一次,正当为这篇稿子的题目举棋不定时,《蒜香》一下子从键盘上蹦了出来。

    思绪又回到六年前的暑假。

    一天,妹妹一家从深圳回来。

    “大哥,有伏蒜吗?”刚刚坐定,妹妹抿一口茶水,问道,好期待的样子。

    “有,有呢,怎么会没有伏蒜呢?”内人见我反应迟钝,抢着答应。

    “伏蒜真是个好家伙,茶陵人恐怕没什么人不喜欢,就像喜爱吃豆腐乳一样。”妹夫也是茶陵土著。

    “你们只知道伏蒜好吃,了解它的功用么?”华仔突然问道,见一时无人应答,有些得意的样子。

    “哈哈,考试啊?那就考考你大舅罗。”妹妹面朝外甥笑了笑,转身对我说:“学生考老师了,接招吧。”

    “杀菌。”我信口答之。联想起那个古老的传说,我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远古的一个盛夏,酷暑难耐,赤松子随炎帝神农氏去茶陵露岭采药,回来就患了痢疾。翌日,炎帝寻来一种草药,赤松子连服两天,病就好了。赤松子问这药叫什么名字,炎帝说还没有取名。赤松子仔细查看这株植物,尾巴上有个“脑”,根部也有个“脑”,故取名“双脑”,时间久了,有人称“大蒜脑”,简称“大蒜”。

    华仔对我点了点头,以示肯定。

    “不过,大蒜之功用远不止此。”华仔喝一口茶,娓娓道来。

    “大蒜中有一种叫蒜精的物质,本领奇大。它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可以扩张血管,对于心肌梗塞、动脉硬化及静脉瘤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内人一听有扩张血管之效,立马插话:“真好,真好,有不少头昏的人,原因就是颈部血管阻塞引起的,多吃大蒜,就不头昏了。”

    华仔翘起大拇指,更来精神:“大舅母领悟能力超强。据资料显示,蒜精还可以降低因辐射而引发的死亡率及器官受损状况,对一些致癌性细胞也有防护作用呢。多了,记不全。”

    “我们华仔简直成大蒜专家了。”大家由衷地赞叹。

    “舅舅过奖了,前几天刚看了有关大蒜的资料呢,”华仔转脸对旁边的女友说:“茶陵媳妇,爱上我们的茶陵伏蒜吧。”

    伏蒜的味比较重,吃过后,呼出的气息也有浓浓的蒜味。华仔的女友先前从未吃过,不肯下嘴。华仔“软硬兼施”,女友才吃了一小瓣。谁知才过了半月,华仔发来短信,问还有伏蒜否,女友已经“蒜瘾”了。

    大蒜之历史,较早的要追溯到4600年前的古埃及。艳阳如火,修筑金字塔的奴隶们染上了疾病,一个个东倒西歪,有气无力。法老胡夫发令给奴隶们食用大蒜,且规定每日必食,收效甚佳。著名的医典《埃伯尔斯药方集》记载了大蒜之防病治病的作用。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是极力推崇食用大蒜防病治病。作为奥林匹克的发源地,古希腊就是用吃大蒜来增强运动员的体质与耐力。我国早有“大蒜上市,药铺关门”之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是盛赞大蒜的功用:大蒜,其气熏烈,通五腑,达诸窍,祛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积食,此其功也。

    ……

    周末回到家中,见到篾制的米筛里满是伏蒜,此为沥水。

    伏蒜的制作并不复杂,将大蒜去茎,洗净,风干,塞盐之后,即入罐密封。一周之后,须倒出沥水。风干后再入罐保存,十几天后,便可食用。时间稍久,如酒,愈加香醇。我素爱甜食,爱将白糖撒入其中,有咸有甜,自有一种别样的风格。但放糖的伏蒜容易酸,不如不加糖的保存时间长久。早些年,我家的伏蒜都加糖,因没有及时将水沥干,一段时间之后就酸了,影响口感。

    近些年,市场上有不少舶来品,个大,死白,食之,淡而无味,冠之伏蒜,真是徒有虚名。茶陵伏蒜,皆选本地那种紫皮大蒜,皮紫肉白,包裹紧实,香辣浓郁,含大蒜素高。茶陵大蒜踞茶陵“三宝”之首,而茶陵伏蒜,无疑是宝中之宝。外出打工者,包裹中少不了一两瓶伏蒜,客人要走了,送上自制的伏蒜,以示宾客之尊贵。有些客人早闻茶陵伏蒜的大名,不等主人开口,干脆“索要”了……

    大约是1973年冬月,农村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妈妈生育了我们四兄妹,按照规定做了结扎手术。手术室设在村里的一栋老房子,正是今日大名鼎鼎的“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住院部”也设在其中。一天,天气很冷,我背着两岁的小弟,去两三里外的“住院部”看望妈妈。服侍妈妈的是冬兰嫂,热情朴实,勤劳能干。那时猪肉凭票供应,十分紧张,那日买得一斤肉,瘦肉剔下煮汤,给妈妈吃,余下的一点肥肉,用来炒蒜苗和白菜。肥肉煎炒之后,青翠的蒜苗一下锅,顿时满室生香,食欲大增,引得隔壁众人纷纷引颈,赞叹,正应了茶陵民间那句“ 一蒜入锅百菜辛,一家炒蒜百家香”的佳话。主刀医师谭青生端着饭碗,寻香而来。那一餐,我吃了满满的三碗饭,将小肚子撑得滚圆。 

    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庶民百姓,大抵将吃列于首位。荤菜也好,蔬菜也罢,大蒜作为菜之佐料,其领军地位已是无可动摇。南方之菜肴,除了炖煮,很少有不放大蒜的。

   今年  “五一” ,儿子从深圳回来,几位朋友先前得知,微信里纷纷表示要尝尝“大厨”的手艺。儿子在深圳一家会所做厨师,平日难得回来,大家一吆喝,立马“欢迎”。人还在深圳,便嘱咐他妈买三斤紫皮的本地大蒜。儿子常说,茶陵大蒜过去可是“贡品”,皇帝老子都爱吃,上好的美食,价格又便宜,咱平头百姓就多吃点。儿子开出一串菜单:老鸭白芷汤,蒜子红椒炒牛肉,蒜蓉小龙虾,蒜苗回锅肉,蒜香排骨,啤酒鸭,水煮鱼片,茶陵伏蒜,刀拍黄瓜,凉拌海带丝,蒜泥茄子,茄子抖辣椒……除了老鸭白芷汤,哪一种菜都离不开大蒜的贡献。

    席间,大家酒杯交错之际,不免夸赞起大蒜来。

    “大蒜真是好家伙,毫不夸张的说,无蒜不成席。”

    “那是,怪不得皇帝大臣也也青睐大蒜呢。”

    “你们可能不知道,印度医学的创始人查克拉竟然说大蒜的价值比黄金还高,真是奇了!”

    “你们猜俄罗斯人怎么夸大蒜——土里长出的青霉素。”

    “大厨,这一桌子菜没有蒜,还有这般美味吗?”

    “那绝对不行,无蒜,我就只有罢工了。”

      "茶陵大蒜这么牛,是不是该申请保护呢?”

    “对头!像潞水的‘龙溪蒜’,早就是珍品,被其他地方引种。”

    这一晚,桌上菜盘,悉数见底。玻璃缸那十来斤的杨梅酒,也随之告罄。几位食客已是舌头打转,可还是央求儿子现场口传,教授几样菜的做法。儿子手舞足蹈,一一讲述,有求必应,不厌其烦。说罢,反复强调:记得,紫皮大蒜,我们茶陵的本地蒜,茶陵三宝啊,紫皮的,少了它,一切归零。

    从明清时的“贡品”,到百姓餐桌上的珍爱,茶陵大蒜一路走来,四季飘香。

乡土文学社公告

一、文学社会员优惠政

1、优先看稿审稿:编辑部每天收到上百份稿件,一般来稿,10天半个月才能看,会员可以当天看,好的,第二天就发表。2、优先发表:一般来稿要质量非常优秀才有机会发表,会员稿件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发表,发稿率大得多。3、优先在纸质期刊上发表:凡在公众号发表的会员作品,点击率超过100就可以在纸刊刊载;非会员要上纸刊除非特别优秀的作品外,其余很难。3、参加乡土文学院培训。4、参加各种采风、笔会、研讨会。5、出版推广个人专辑。6、参与出版扶持计划,圆作家梦、诗人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