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膳】润肺滑肠、补肾益胃的番薯糖水

 医养百家谈 2020-10-22

今天是白露节气,“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此时节,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清晨,草木上会凝结出晶白的露滴,且一天比一天重。

“白露身勿露”,此时要格外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番薯糖水是中国广东的一种糖水,传统特色小吃。主要流行于华南及香港。其制法主要是由番薯、片糖或冰糖与水煮成,加入姜片以作驱寒。

番薯糖水的特点是比较稀,但由于加入了片糖,所以甜味很浓。

过往在华南地区的番薯只有黄色的,但现时由于有从日本入口的紫心番薯,加上香港人在饮食方面喜爱搞花巧,使今日的番薯糖水亦变得色彩缤纷。



番薯糖水的主角“番薯”也就是红薯,可是一顶一的好东西呢!中医认为它味甘性平微凉,有润肺滑肠、补肾益胃的功效,老少皆宜。值得一提的是,平时爱跟中医掐的西医也非常认可它,封红薯君为“抗癌第一名”,且其具有的饱腹感,也被认为非常适合减肥时食用。

番薯糖水的制作诀窍 

番薯去皮,洗干净,放水里煮熟,加上冰糖。好像很简单。但是很多人煮番薯糖水,番薯色褐,薯块已经被煮烂,糖水中还有沉淀的番薯粉。 

这样煮出来的糖水,颜色也是不够清澈的。 

番薯是好东西。它含有单宁和氧化酶。但这些东西遇到铁器就会变成褐色。番薯中含有果胶,我们叫它为番薯乳,在加热的过程中,果胶还加速分解淀粉。所以要煮一碗清甜香溢的番薯糖水是需要诀窍的。 

诀窍1:避免让番薯接触铁器。

              我用这个下次记得多要几把哦~~~

诀窍2:番薯切块后,用清水浸泡五小时左右。

              浸泡期间要勤快换水。这样是让番薯块中的果胶溶解出来。 

诀窍3:浸后,把薯块取出晾干。 

诀窍4:用瓦锅,先烘热锅底,老姜切片,小火,慢慢培干姜片

1、《本草纲目》: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

2、《本草经疏》:炮姜,辛可散邪理结,温可除寒通气,故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出汗,逐风湿痹,下痢因于寒冷,止腹痛。其言止血者,盖血虚则发热,热则血妄行,干姜炒黑,能引诸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而热退,血不妄行矣。治肠僻,亦其义也。

3、《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僻下痢,生者尤良。

下薯块,加清水煮熟。

广东人爱用片糖,个人感觉红糖、冰糖,砂糖都可以

特意查了查:好像区别不大

片糖就是片状的糖块。有红片糖、冰片糖等。是禾本科草本植物甘蔗的茎经压榨取汁炼制而成的赤色结晶体。

【功用】补中缓急,和血行瘀。主治:脾胃虚弱,腹痛呕哕;妇女产后恶露不尽。

成分:主要含蔗糖,并含维生素B和无机盐铁。

性味归经:味甘,性温。入肝、脾、胃经

番薯早在明代,中国医学家李时珍将其列为“长寿食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番薯的“社会地位”亦随之提高,世界不少国家称其为“长寿食品”。其功能在于,能迅速中和米、面、肉、蛋等食品在人体内所产生的酸性物质,维持人体血液弱碱平衡,将镊入人体的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无论是生熟番薯,皆有粘蛋白。而这种粘蛋白是一种多糖蛋白的混合物,属胶原和多糖物质。既能有效地防止心血管壁上脂肪的沉积,维持和增加动脉血管壁的弹性,减少皮下脂肪的堆积,防止肝和肾中结蒂组织的痿缩,又能防止疲劳,恢复精力,防治便秘,强身益寿。

番薯其脂肪含量奇少(0.2%),是其它食物无法比拟的。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却十分丰富。将其作为主食,坚持每日食用一餐,其丰富的纤维素,使人有“酒足饭饱”和肠胃宽舒之感。同时,它既能阻止脂肪和胆固醇在肠内的吸取,又能分解体内的胆固醇,促进脂质的新陈代谢,可以有效地预防人体营养过剩,抵制肥胖症的发生,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中国古代医药学家对薯块治病的功效早有论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番薯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阳之功效”。《金薯传习录》云:“能治痢疾、酒积热泻、湿热、小儿疳积”等多种疾病。生薯块中的乳白色浆液,是通便、活血、抑制肌肉痉挛的良药;对治疗湿疹、蜈蚣咬伤、带状疱疹等疾病有特效。其方法是将生薯块捣烂、挤汁,涂于患处,数次可愈。

食用宜忌:

⑴食用凉的番薯易致胃腹不适。番薯在胃中产生酸,所以胃溃疡及胃酸过多的患者不宜食用。

⑵烂番薯(带有黑斑的番薯)和发芽的番薯可使人中毒,不可食用。

⑶番薯等根茎类蔬菜含有大量淀粉,可以加工成粉条食用,但制作过程中往往会加入明矾。若过多食用会导致铝在体内蓄积,不利健康。

⑷番薯含有“气化酶”,一次不要吃得过多,而且和米面搭配着吃,并配以咸菜或喝点菜汤即可避免烧心、吐酸水、肚胀排气等现象。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