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来入侵物种——尼罗罗非鱼

 七同居士 2020-08-24

截至2020年8月,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中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

中文俗名:罗非鱼、吴郭鱼、非鲫


形态特征

  • 体长卵圆形,侧扁,尾柄较短。头略大,背缘稍凹。吻钝尖,吻长大于眼径。口端位。上、下颌几乎等长;上颌骨为眶前骨所遮盖。上、下颌齿细小,3 行。
  • 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隔平滑,显著大于眼径。鼻孔细小。
  • 前鳃盖骨边缘无锯齿,鳃盖骨无棘。鳃耙细小,基部较宽,末端尖锐。下咽骨密布细小齿群。体侧有 9~10 条黑色的横带,成鱼较不明显。
  • 背鳍鳍条部有若干条由大斑块组成的斜向带纹,鳍棘部的鳍膜上有与鳍棘平行的灰黑色斑条,长短不一;臀鳍鳍条部上半部色泽灰暗,较下部为;尾鳍有 6~8 条近于垂直的黑色条纹。
  • 雄鱼的背鳍和尾鳍边缘有 1 条狭窄的灰白色带纹。

生物学特性

  • 栖息于水体中下层,最适生长温度为 28~32℃,繁殖水温 20℃以上。
  • 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耐低氧;能生活在淡水和低盐度海水水体中。
  • 杂食性,食性广,幼鱼主要摄食浮游生物。
  • 尼罗罗非鱼在适温条件下,约 6 个月达到性成熟。为多次产卵类型,雄鱼营巢挖窝,雌鱼含卵口孵鱼苗。

地理分布

  • 原产尼罗河流域,分布地:塞内加尔、冈比亚、尼日尔、乍得等,目前有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养殖记录。

入侵历史

  • 1978 年长江水产研究所首次从尼罗河引进我国大陆后,尼罗罗非鱼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养殖,成为罗非鱼养殖的主要品种。
  • 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等地已经形成能够越冬的自然群体。全国养殖范围甚广,除上海、青海、宁夏三省(区、市)无罗非鱼产量记录外,其他地区(包括台湾)均有罗非鱼的养殖。

入侵危害

  • 尼罗罗非鱼适生能力强,杂食性,生长迅速、繁殖力强,有强烈的领域和护幼行为。通过竞争、捕食等作用对本地鱼类威胁很大。
  • 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的一些河流中,已形成地方优势种群,造成本地鱼类减少或消失,物种多样性趋于单调。

防控方法

  • 对于池塘养殖,应做好防逃逸工作,不要选择罗非鱼进行放生活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